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6-05-19

小刀马

最新消息显示,微软以3.5亿美元价格将相关手机业务出售给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FIH Mobile)和芬兰公司HMD Global,将诺基亚品牌、功能手机软件、服务等交给富智康。这笔交易将涉及4500名员工转移至富智康旗下。

其实早在纳德拉接管微软的时候,在制定的战略中,就回避了诺基亚手机问题,当时已经显现出微软会撇开手机行业而不会投入重兵,这几年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虽然微软不会退出移动互联网市场,也不会退出智能手机市场,但已经不会投入自己的重兵了,相反在大数据、云计算、企业市场,包括新业态,比如虚拟技术等等领域介入更深。

从苹果iPhone的“下滑和萧条”已经说明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业态发展阶段,微软没有过多纠缠在这个市场也算明智的,当然不明智的是当初也是投入了重金收购诺基亚,微软希望能够帮其在移动互联网市场获得更多机会,如今看来这笔买卖没有显出其足够的作用,也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当然,这也是在纳德拉接手之前就做出的决定了。

有意思的是,微软在剥离诺基亚的时候,诺基亚又蠢蠢欲动地想再回到手机市场,这或许就是一种悖论吧。当然,目前微软撇开诺基亚,撇开功能机市场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微软的视野早已不在这个市场了。

上季度,微软仅仅卖出230万台手机,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73%。今年微软在Build开发者大会上也未提及Windows手机,表明公司今年已不再关注智能手机业务。近期也有传言指出,微软今后将推出Surface Phone取代Lumia品牌。

无论如何,微软或许不会彻底退出智能手机市场,起码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微软还需要有一个支点来支撑,但智能手机在微软的布局中无疑会不断下调重心和结构。或许微软会有新的业态出现参与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角逐,而不是手机本身。比如虚拟技术产品等等是不是会成为一个新的业态?

再来说说接了这个“烫手山芋”的富士康,其实对于富士康来说或许这笔买卖还不错。毕竟作为一个庞大的代工厂商,有自己的技术和对市场的理解,尤其是功能机在一部分市场还拥有一定的生命力,对于一直在手机市场耕耘的富士康来说,也是一次机会。当然,这种机会是限制在一定区域,以及本身的制造能力,并打开相对市场的能力。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将购买微软功能手机业务的生产、销售以及分销等其它资产。显然富士康的算盘拨的还是迎合自己的需求部分,而不是盲目自大地全盘接纳。

据悉,另一个参与者,HMD作为一家独立的企业,将专注于提供全系列诺基亚品牌的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获得诺基亚品牌全部的授权组合,HMD宣布有条件地同意收购微软在功能手机和相关设计上对诺基亚品牌的使用权利。对于HMD来说显然看中还是部分功能机市场的需求,以及诺基亚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和部分知识产权,在各取所需的情况下,达成合作协议也就不言而喻了。

富士康更在意的还是制造本身以及销售、分销渠道。这也符合富士康一贯的布局,在这个产品还颇为不俗的企业来说,未来的重点还是在智能机市场,更加高端和品牌的代工等等。当然,对于微软来说,显然也是卸下了一个包袱,或许也可以轻装上阵了。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5-18

小刀马

8090后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及对品牌和社会认知习惯等等都已经不同于以前的人,他们更加强调自我,彰显个性,更偏重于自我中心,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特性。

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如果想轻易建立品牌的忠诚度,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他们不会迷信传统和固有的定势,也不会一味地迎合和大众化,这样对于新兴品牌而言无疑也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对于产品的认知,更趋向于通过产品和服务来赢得认知和兴趣,这样才能使其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从而对品牌产生归属感。我们看到艾瑞咨询做了一个《90后VS80后时尚品牌偏好研究报告》,对于这个群体的品牌喜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析之后的结论是“质量、性价比才是他们喜欢这个品牌的主要原因”。

在热闹的手机市场,有一段时间iPhone和小米非常流行。不过在8090的年轻人中,似乎对这类产品的忠诚度并不高,如果你关注过周围年轻人的手机品牌的话,会很容易发现其实他们的产品迭代非常快。从苹果到小米,从华为到努比亚,一直在变化着。

尤其是当手机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之后,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对他们而言也变得非常重要,相信这也是为何iPhone在中国的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随着80后和90后越来越重视产品体验,国产手机品牌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领域。

从艾瑞的报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国产手机品牌对用户的细分以及习惯更加了解,也更注重培养这些用户的喜好转换率,而国际大品牌只是在做“面子”、“形象”等大一统的特性和要素,兼顾不到更多的细分群体,因此也丧失了对这部分用户的习惯转换能力。

具体到个性化品牌,我们以努比亚为例,由于80后和90后都是重度社交用户,因此对社交属性的标签一直很在意,而努比亚手机恰恰就是寻找到这种定位,不断强化在社交方面的优势,无论是拍摄能力,还是社交分享都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色。最近,努比亚新机Z11 mini搭载的全新 nubia UI,主打的就是社交分享功能。很少有产品可以将图片、文字、视频三大内容中枢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让用户有一个更便捷、更有趣的分享体验。虽然超级截图功能只是一个功能点,但这恰恰满足了8090后渴望在社交平台彰显个性的需求。此外,现在的年轻用户喜欢用手机做创意,用手机拍摄出个性创意图片,随时随地录制视频等等,nubia Z11 mini的全新专业摄影系统NeoVision5.8轻松满足这群创意爱好者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努比亚Be Yourself的品牌理念,贴合8090的社交需求,也符合他们的定位,在产品应用和分享的过程中可以简化自己的应用能力,看似很小巧的改变,但恰恰迎合了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和心理。

众所周知,8090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意的是品牌能够带给自己怎样的生活,从多元的选择到小而美的选择。过去,品牌更侧重提供更多的选择,来满足年轻人的个性需求。一个品牌涉足过宽而不精,因此无法满足年轻人对品质生活的要求。但现在,他们更欣赏那些在某一细分领域有专长的品牌。不需要大品牌,但一定是精细的有品质的。目前国产手机品牌普遍还在寻求价格上单纯性价比,更多的还是在拼价格,在拼谁的配置更高,价格更低,而忽视了用户真正的应用需求,这样在竞争中难免会失去一部分用户,因为他们对品质的要求以及应用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

当我们蓦然发现,周围的年轻人喜欢戴上耳机,找个地方呆着,一个人跑步,阅读等。他们的配置或许不是最大牌,最主流,但他们对品质和品牌的认知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喜好。他们不迷信和崇尚固有的品牌影响力,相反对于符合自己“胃口”的产品和服务更认可,也更愿意享受这种共同变化的过程,这或许也是应该引起手机厂商关注的焦点。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最新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4G网络已成功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乡镇,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的4G用户量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首位。再加上中国早已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这个市场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机会,不过,这么庞大的“硬基础”究竟能催生出什么呢?

恐怕这是许多人在思考的地方,甚至很多企业,商家都在希望在这个大浪潮中能找到自己的机会和定位。于是我们看到苹果都投资了滴滴来参与这个移动互联网红利市场的最大机会。当然,这只是其一。因为大市场的出现也孕育着更多的机会,这是契合移动互联网快速迭代发展的一次新机会。

再加上中央一直倡导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在这样的移动互联时代,或许也孕育着更多的商机。众所周知,当前,全球范围内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虽然可能我们的资费还非常高企,有时候高的都令人无奈,虽然宽带扩容增速,但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多大的变化,其实不是宽带不够宽的单一原因,很多时候是我们的需求和欲望在不断地胀大,我们的需求太多,应用太宽,拓展太广,因此杯水车薪的宽带延展最终让我们难以感受到那种飞速的变迁。因此这也就成为一种新常态,或许宽带还会延续一定的纠结,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依然看好科技进步带来的更多应用机会。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迭代,不仅仅催生了中国智能手机企业的崛起,更主要的是我们在一个崭新的应用环境中寻找到更多的适合创新和发展的机会。于是我们看到不仅仅是BAT的强大,更主要的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并表现出更多的蓬勃发展的势头。这才是令人欣喜的。当一个简单的院线体系都可以不断地越做越大的时候,当一个秀场文化都可以催生庞大的市场机会的时候,当视频直播都可以呼啸而来的时候,有太多的机会太多的新业态开始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近日小区开始安装了智能存储柜,当快件到来之后可以存储到其中,业主晚上归来的时候,凭借一个二维码就可以扫描获取。简单而便捷。当我们乘车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低头一族在拨弄着自己的手机,无论是社交软件,还是阅读、游戏、甚至视频,都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个个性化空间,而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这其实也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一种新兴业态的累计。

更加有意思的是,近日,高盛分析师的分析报告中称,自2010年以来,其首次对中国最大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增长和利润有了信心。高盛谈到7个主要利润来源包括游戏、广告、电子商务、旅游、本地服务、金融和云服务。预计到2020年非金融产品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万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潜在利润达700亿美元。高盛认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是主要受益者,拥有社交网络资产的公司似乎最容易受益。

其实对这些巨头而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已经逐渐超越了传统互联网市场,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业态。在很多时候,当市场的格局以及习惯养成之后,那么带来的转变或许也是颠覆性的,比如打车软件,叫车软件的出现,就开始已经影响到人们的出行习惯,甚至消费习惯,因为只要轻轻地点击一下在线支付就可以完成,甚至一些如易道叫车软件等可以直接绑定信用卡就可以完成支付,都无需自己去点击等等。这都是新业态带来的机会,而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搭建和拓展,如果还是龟速前行,那么这种消费体验就无从谈起,这就是一种新业态带来的转变。庞大的4G用户本身就是资本的红利,以及驱动市场不断创新和应用的根基。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5-17

小刀马

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的阿里巴巴进入国际反假联盟之后惹众怒,一些奢侈品会员退出,最终迫使该联盟暂定了阿里巴巴的会员资格。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报道,由于全球品牌对于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打假承诺感到担忧,知名打假组织国际打假联盟(IACC)已经撤销了阿里会员资格。而这距离阿里巴巴加入IACC仅仅不到一个月。

媒体给出的暂停理由最直接的是会员反对。古驰(Gucci America)、迈克高仕( Michael Kors)、 蒂夫尼(Tiffany)3个会员宣布退出国际打假联盟,原因是反对阿里的加入。有意思的是,市场还传闻称,国际打假联盟持有阿里股票?ABCNEWS称,国际打假联盟在写给会员的信中称,没能掌握媒体报道的有关该联盟总裁Robert Barchiesi的事宜是个失误。此前,美联社在报道中称,Robert Barchiesi持有阿里巴巴公司的股票,同后者高管有密切的关系,同时Robert Barchiesi还存在让家庭成员帮助管理国际打假联盟的情况。

此前,Gucci宣布退出IACC时表示已经联合其他奢侈品牌向纽约法院起诉阿里巴巴在其平台上为假货销售提供便利。此前,IACC总裁BobBarchiesi表示,董事会之所以接纳阿里巴巴,是因为各品牌成员可以与其直接合作,从而有效打击假货。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唱片产业协会(RIAA)反盗版执行副总裁Brad B****les表示,不理解为什么排斥阿里巴巴,加入IACC后,阿里巴巴将必须为打假做出行动。阿里巴巴的打假计划向所有品牌开放,而且免费。之前这一计划只向IACC会员开放,每年收费数千美元。无论如何,现在阿里巴巴已经被暂停会员资格,那么这个事件本身又说明了什么?

虽然阿里巴巴承诺打假,也确实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某宝上的假货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高端产品市场假货现象更为严重一些。其实这不仅仅是某宝的“原罪”,在经历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行为恐怕也是任何新兴市场都难以避免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也不是阿里巴巴独家就可以承担的,但是在做大之后的“洗白”就要彰显一个企业的诚意了。这时候大家的力度以及决心就变得非常关键。

当奢侈品品牌指责的时候,担忧者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某宝在打假的过程中力度还是没有显现出一个有责任企业应该承担的更多的勇气。当高仿不断涌现的时候,当对知识产权不够尊重的时候,当各类山寨并不能消亡的时候,某宝如何能够吸引到这些巨头的认可?虽然阿里也一直强调自己的打假勇气,但是诚意以及惩罚的力度并不够。

诚然,奢侈品本身的价格居高不低,尤其是中国购买力的能力,奢侈品本身对于中国用户并不排斥,排斥的只是平台给假货带来滋生的土壤,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才会对某宝意见颇大。当一个平台已经做到足够大的时候,担负的责任就必须能够显现一个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很遗憾的是,目前这种诚意显然还不够。

也正如有专业打假认识表示,如果某宝敢于给买家直接寻求打假维权的话,直接给予冻结,帮助追诉,直至给予严厉处罚,那么假货问题其实并不是不可遏制的。有人甚至以为这是某种国际机构对国内电商发展的一种偏见,其实这本身也是偏见。当自己并没有做到更好的时候,人家不接纳,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因为害怕平台受众本身的被断档化,被削弱,因此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才造成假货问题屡禁不止。虽然在发现假货的时候会下架,但是主动作为显然还不够。给予买家的权力太小,这本身都是自身不够强硬的表现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打假集团,或许本身也是一次笑话。

当初的原罪或许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但当进入到相对稳定发展期之后,如果还不能痛定思痛地寻找一种彻底根治的途径,那么得不到品牌商的认可也就不言而喻了。当违法成本过低的时候,总会有铤而走险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威慑力度,那么根治太难。当然,这显然已经不是阿里一家就可以完全承担,整体联动,尤其是相关部门的联动效应才能在更大范围内遏制这种假货横行的市场状况。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5-10

小刀马

众所周知,近期苹果的日子不是很好过,起码库克还是有一点压力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苹果公司发布的2016财年第二财季业绩显示,苹果业绩下滑,股价也开始下滑,由于没有达到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苹果的市值也蒸发了不少。当然,全球手机市场的发展也不像之前那么如火如荼了,不过中国手机厂商的崛起速度还是不容小觑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加入竞争,市场的可选择余地更加宽泛,用户的使用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包括价格也越来越实惠。

苹果之痛,或许才刚刚开始

苹果最新财季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二财季营收为505.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80.10亿美元下滑13%;净利润为105.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5.69亿美元下滑22%。这是苹果公司营收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同时其iPhone销售量更是自该公司推出这种智能手机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事实上,早在今年一月份,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就表示,一季度的手机销量将会下滑,苹果预测的一季度收入,也达不到华尔街的数字。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市场已经爆出苹果iPhone的产能和利润率都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如今,苹果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太高,如果手机出现饱和之后,那么对于苹果的业绩预期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去年一季度,手机给苹果贡献了403亿美元的收入。而除了智能手机之外,苹果还要应对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下滑。

苹果的业绩显示,苹果在美洲、欧洲、大中华区、亚太剩余地区均出现了营收下滑,只有日本市场同比增24%。其中,下滑最严重的是大中华区,同比达到26%,其次是亚太剩余地区25%、美洲地区10%、欧洲地区5%。苹果没有公布iPhone在大中华区的具体销量,但从营收的情况推测来看销量同比也是下滑,这主要来自国产手机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冲击严重。智能机市场研究公司Kantar Worldpanel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的3个月内,苹果iOS在中国的增速放缓,低于去年同期的25%市场份额,并创下了自2014年底以来最慢的增长速度。

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崛起,蚕食市场份额

苹果业绩下滑,有分析师认为中国手机厂商的崛起,对苹果的对抗性逐渐增加,其中中国手机厂商的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把握程度都是很快速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苹果形成一定的蚕食效应。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最新报道,三星、苹果以及华为仍占据市场前三,但是联想和小米滑出五强。同时,OPPO和vivo挤入五强之列,OPPO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为1850万台,占据市场份额5.5%,排名第四,出货量为1430万台的vivo手机公司排名第五。

在中国内地有营运商加强补贴4G机型及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两大因素驱动下,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出货衰退幅度明显小于全球其他品牌。华为第一季出货量达2700万部,维持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地位。OPPO与vivo是中国手机军团中不可或缺的两只队伍,vivo推出全球首款搭载6GB内存的Xplay5,并配备双曲面屏幕,在硬件规格上诚意十足,除固守中国二三线城市的销售管道外,vivo海外市场出货份额已扩张至10%。OPPO则强打全方位的功能性,重点发力自拍和VOOC闪充,擅以系统优化策略取得用户体验的平衡点。OPPO是早期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品牌,已在东南亚、印度等市场销售不俗。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手机厂商对于用户的需求和渠道建设更具有优势,这也成为他们在市场份额上不遑多让的原因之一。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中国手机厂商究竟靠什么赢得用户?

用户体验或许才是王道

人们习惯性地以为中国手机厂商的崛起就是靠低价格,也就是当初“山寨机”玩得一套把戏,如果说原来是这样还有情可原,如果现在还这样认为,那么显然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手机厂商的了解度还不够。其实很多本土手机厂商已经走出了单纯依靠价格战获得市场空间的机会了,当然某些厂商还在打着硬件不赚钱甚至亏钱的手法来获得市场机会,但那时在另一个维度寻找着市场的发展机会。

对于更传统的中国本土手机厂商来说,重点打造的还是用户的体验度。比如用户需要什么?究竟什么样的应用体验才是用户最迫切想要的。其实现在很多用户使用智能终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卡、顿,续航能力差,电池不禁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看到国产手机厂商有的推出了6G运存的机器,有的从充电方向入手,推出手机快充方案,比如多数安卓厂商基于高通的Quick Charge衍生的高压快充,OPPO独立研发的低压快充方案,这些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手机续航的问题。在拍照尤其是自拍风行的年代,厂商们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拍照需求也是很拼的。华为P9推出了后置双摄像头,OPPO R9则将前置摄像头像素做到了1600万。

华为、OPPO们能紧跟消费者需求不断推出并升级自己的功能,最基本的原因还是有技术实力。事实上,国产手机厂商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并且能够生存的更好,技术储备是必须的。技术创新之路也是发展的重点。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功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可和拥护。如果本土手机厂商能在用户体验上多下功夫,多增加技术研发能力,并且及时把最新技术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上,那么在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话语权并不遥远。

在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2015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上,OPPO获得2015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第四名,通信专业类第二名。OPPO的拍照、VOOC闪充、旋转摄像头等领域都有自己的的知识产权。

华为在技术上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芯片技术上的创新性应用,也让华为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此外,近期市场也披露小米也开始了自己研发芯片“****”,这都是对技术创新的一种应用,同时也是在和国际巨头的抗衡中一道有力的利器,也只有在技术储备具有更多的优势,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也才能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个智能手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期待国产手机厂商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5-09

小刀马

众所周知,苹果最新的财报并不亮眼,甚至可以说很差,据说是十多年来最差的一次。业绩下滑,销量下滑,苹果已经没有了先前的荣光,也没有了大量果粉排队的痴狂,如今的用户越来越理性,苹果推出的iPhone SE本以为可以在新兴市场获得垂青,但显然并未如愿,尤其是在中国市场,iPhone SE的销量并不被看好。而最新的消息称,库克即将再次来华,那么,库克来干什么?是担心中国市场了吗?

来自路透社的消息称,苹果CEO库克本月来华访问。事实上,近年来,库克经常来华访问。中国是苹果的第二大市场,也是核心增长引擎之一。因此,库克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在最新的财季发布电话会议上,库克表示依旧看好中国市场。他说:“我个人十分专注中国市场。”上一财季,苹果在中国开设7家新零售店。库克表示,本财季将再增设5家。只是并没有看到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步快速迭代增长,这是不是已经预示着苹果的高利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机会已经出现很大的波动?

市场认为,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智能手机市场低迷,以及本土智能手机厂商崛起的影响,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开始出现下滑。在截至3月底的第二财季,苹果大中华区营收为124.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8.23亿美元下滑26%。其实在iPhone6之后,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就开始不断出现波动,尤其是以中国华为、vivo、OPPO、乐视等本土手机厂商的崛起,苹果在中国受本土厂商的冲击就越来越大。

库克来华,或许也和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滑有关。事实上,除了营收下滑,苹果在大中华区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也出现下滑。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截至3月底),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降至12%,而上年同期为18%。或许有的分析师会说,iPhone7出来之后,苹果的份额或将会上升。不过,这或许也是在今年年底的时候了,最大的可能是在圣诞季的时候,因此第三季度苹果在华的市场份额或许还会下滑,毕竟中国本土厂商的新产品更迭太快了,而且渠道建设也不弱,虽然苹果专卖店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速度不慢,但是新品的创新力度,尤其是新品迭代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提升,这或许才是份额下滑的根本所在。当然,苹果新品一般也就是一年一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苹果需要维护自己的品质,但是仅仅是品质并不是唯一,毕竟创新的模式已经老化,创新的技术迭代也显现不出这个智能手机旗舰厂商独有的江湖地位。而中国本土厂商的崛起力量很快,他们的“群狼围剿”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有意思的,已经有投资者对苹果的前景不再看好。据媒体披露,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在接受CNBC有线电视网采访时称,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已对苹果股票进行清仓处理。值得关注的是,据外媒报道称,苹果开始瞄向了中国农村市场。理由是,过去5年里,中国农村地区的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要快。农村人均年收入现已超过6000美元,这个数字是消费者开始支出和让有些人买得起新款低端iPhone的关键阈值。苹果和其他消费品公司若想继续在中国发展,显然就需要争取这部分人口,他们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半。那么这个市场是不是也会成为苹果在中国市场掘金的新战场呢?

其实很难。诚然中国的农民收入的确在增长,其实也是很多外出打工者的收入提升了这个总额,这个群体本身已经在都市里和“城里人”一样了,他们对智能产品的追逐其实更注重的还是性价比,不盲目地攀比,寻求更加适合自己的产品,价格还占据一定的诱惑比例,群体效应带来的口碑化也非常关键。用户之间的传递,社交化需求,续航能力等等都是他们追逐的目标,单纯地追求品牌的虚荣对他们而言,并不是最主要的。

而且,中国本土厂商的产品在这方面一直是不遑多让的,因为中国本土厂商对用户的需求更关注,更清晰,市场上很多和iPhone类似的产品价格更加实惠。对用户需求更贴心,价格自然也是一道杀手锏。其实,iPhone SE没有掀起风暴,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新兴“人群”其实不是好“忽悠”的,也不是想象的价格空间就可以唤起他们的购买欲望。要知道,本土厂商的努力已经渐现成果。这一点,相信未来还会延续,尤其是当个别中国本土厂商最终脱颖而出,真正可以超越的时候,那就是另一次迭代的开始。

因此不管库克这次来华是“安抚”,还是继续拓展零售店,但市场竞争格局或许已经转换,用户的需求也在悄然改换,山头变幻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习以为常的。多方角逐市场的大环境或许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4-28

小刀马

近日,HTC VIVE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区发展战略。HTC董事长王雪红表示,京东、国内等渠道将开放产品预订,价格为6888元。HTC VIVE是国内发售的首款高端虚拟现实产品。王雪红称,今年是VR元年,虚拟现实离现实正越来越近。HTC正在虚拟现实领域全力投入。

众所周知,在智能手机领域HTC下滑的非常厉害,原来也是Android系统的扛鼎之势力,没想到如今已经几乎沦为二线品牌,已经被很多中国智能手机厂商超越,更别提三星苹果等巨头了。其实,当初苹果的一记“闷棍”就几乎葬送了HTC的大好江山,再加上转型不力,在智能手机的弯道转折的时候没有及时跟进新的发展策略,尤其是在三星大屏崛起,苹果iPhone越来越注重粉丝经济的时候,HTC的路却有点跑偏了,一直没有从颓势中扭转过来,相反有点愈演愈烈的味道。

一度时间市场还传闻HTC有可能剥离自己的移动终端业务,开始新的领域拓展,但市场传闻一直没有最终落地。HTC还在“苦苦支撑”,不过虽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反响并不太好,但HTC并不想坐等机会丧失,相反开始寻觅更多的市场机会。可穿戴设备,VR产业的崛起,都吸引了其关注的目光。

如今,王雪红也表示,HTC VIVE将推出全球加速器计划,最先北京、台北、旧金山设立加速器,投入一亿美元的资金培植VR产业和生态企业的发展。但是如今VR的发展虽然概念满天飞,但真正的应用内容和市场格局却是一盘散沙,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格局,尤其是在内容方面的匮乏,产品带来的变化和吸引力没有内容作支撑的话,也很难形成裂变效应,目前基本就是这样的格局走向。如今我们也看到很多厂商都尝试自己的VR包括AR计划,但谁能笑到最后也很难说。HTC无疑也有一点豪赌的味道,虽然1亿美元的投资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如今的HTC而言,显然也是一次下定决心的举措,我们可以预计的是,HTC也希望能够在移动终端市场寻找到更多的可以迭代的机会,尤其是弥补其在智能手机市场方面的缺陷,HTC这次显然也不容有失了。

HTC甚至放言,虚拟现实设备销量会在4年后超过手机,未来这一市场会超过1100亿美元。很显然,HTC就是在豪赌,赌一个新的未来。毕竟,在前几天,HTC的2月份财报显示其营收仅为42亿新台币(约合8.4亿人民币),创下10年来的2月新低,环比下降35%,同比下降55%。这样的业绩也说明在移动终端市场HTC的压力颇大,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决定了HTC很难短时间复苏,既然市场格局决定在智能手机市场难以尽快破冰,那么还不如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而HTC无疑是看中了VR市场的潜力。

但即使在VR市场,HTC也没有什么具体优势可言。据悉,在目前的VR市场中,暂列高端头盔三大巨头席位的OculusRift、HTC Vive和索尼的Play Station都已经确定了价格和发货时间,而低端眼镜的厂商三星、谷歌也早已启动市场。其中,Oculus在消费级产品推出前最先得到了开发者的内容支持,这一点或许也是启动初期的一个优势所在。根据全球开发者大会(GDC)针对2000名开发者的调查,其中Facebook的Oculus VR 作为开发应用的首选平台,占比达19%,其次是占比8%的三星GearVR和占比7%的谷歌Cardboard,HTC Vive和索尼各自占到6%。

可以看出,在VR生态系统发展初期,最为关键的开发者应用支持方面,HTC也不占优势,几乎是处在目前5家主流VR厂商最末的位置。而VR的成功与否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内容。没有内容应用支持的VR设备,前景几乎是难以光明的。其中索尼无疑是HTC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而索尼拥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其配套设备索尼电脑娱乐机(PlayStation4,简称PS4)的存量是3600万台,这被认为是在VR发展初期最大的依仗之一,市场对于索尼PlayStation VR的前景也相对看好。

而三星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主要面向手机VR体验的Gear VR设备的市场前景也值得期待。与索尼和三星相比,HTC并不具备与之相匹配或者说可以借力的用户基数和设备保有量,虽然HTC的VR策略或会有所不同。还有一点就是价格影响,如今的价格还缺乏亲和力和亲民性。据悉,今年全球虚拟现实眼罩总量预计为1280万台。无论如何,现在的HTC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即使前景还不明朗,但开启卖盘模式是必须的了,这恐怕也是王雪红在今年不断强调HTC开卖VR的最希望看到的一种市场预期了,当然效果如何,或许还需要观察一个财季或者一年的业绩是否会出现转折。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4-27

小刀马

苹果公司今天发布了2016财年第二财季业绩。由于第二财季营收和每股收益均未能达到华尔街分析师预期,对第三财季业绩的展望也同样未能达到预期,从而推动其盘后股价大幅下跌超8%。苹果股价盘后跌破96美元关口,刷新3月15日以来低点至95.88美元,市值蒸发逾400亿美元。

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二财季营收为505.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80.10亿美元下滑13%;净利润为105.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5.69亿美元下滑22%。这是苹果公司营收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同时其iPhone销售量更是自该公司推出这种智能手机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事实上,早在今年一月份,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就表示,一季度的手机销量将会下滑,苹果预测的一季度收入,也达不到华尔街的数字。

苹果公司还宣布将股息调高10%,将向截至2016年5月9日为止的在册股东派发每股0.57美元的股息,于2016年5月12日支付。苹果公司还宣布将股票回购计划的规模从去年宣布的1400亿美元扩大至1750亿美元。

之前市场已经爆出苹果iPhone的产能和利润率都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如今,苹果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太高,如果手机出现饱和之后,那么对于苹果的业绩预期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这种影响或许还会继续,即使苹果的下一代旗舰产品问世,或许也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去年一季度,手机给苹果贡献了403亿美元的收入。更主要的是,除了智能手机之外,苹果还要应对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下滑,当然这是业界难以逆转的问题,苹果能够扛住一段时间也实属不易了。

有分析师把苹果的“转机”归为下一代期间iPhone7的推出,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用户的使用习惯、体验度、应用模式都在开始发生一些转变,尤其是三星、华为、乐视等中国手机厂商的崛起,对于苹果的对抗性逐渐增加,其中中国手机厂商的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把握程度都是很快速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苹果形成一定的蚕食效应。

在中国市场,苹果的利润率不低,甚至可以说是“暴利”,不过如今或许这种态势将出现下滑。有媒体已经披露,由于iPhone的出货量下滑,它的大供应商已经受到波及。在国内深圳证券市场上市的蓝思科技,曾经因为苹果产业链而声名显赫的这家公司,一度在创业板被爆炒,但最近这家公司2016年度一季度业绩却是预降八成。其中原因就是其赖以生存的苹果的“销售不畅”。

据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称,在今年一季度,苹果向零售商发售了大约4200万部iPhone,较上个季度下跌了43.8%。苹果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iPhone出货量为6117万部,今年一季度iPhone的出货量同比下滑了31.3%。因为iPhone 销量出现了大幅下降,作为苹果的最大单一客户,蓝思科技表示,受市场环境及下游客户去库存的影响,公司业绩未达预期,产品订单减少,收入同比下降。

很显然苹果产能的变化已经深深地影响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如果不能出现扭转,那么或许还会有更多的供应链出现问题。不过,虽然苹果的手机产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苹果的利润还是颇为可观的。近日,美国《圣何塞水星报》对硅谷顶级科技公司的年度调查显示,苹果击败Alphabet、英特尔等科技巨头,连续第五年在绝大多数数据中处于领先。在对150家上市公司的调查中,苹果占据了湾区科技产业1330亿美元利润的40%;占据了2015年硅谷8330亿美元营收的28%。苹果的营收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三倍。很显然,利润还是非常高企的。不过,一旦苹果产能下滑被坐实,那么未来的利润影响也会出现较大波动。

当然,对于库克来说,显然还远没到焦急的时候,近日库克的午餐机会又开始拍卖了。在加州库伯蒂诺市的苹果总部,库克将会与他人共进午餐,如今已经到了10来万了,不过前几年,库克的慈善午餐机会最后的成交价都在数十万美元,但是总的来说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库克在2013年首次拍卖慈善午餐机会的成交价为61万美元,前年和去年的成交价分别为33万美元和20万美元。这种落差的变化,是不是也是人们对库克午餐机会能够寻找到机会不再热情了?其实面对苹果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库克也应该自己思考一番了。如果下一代旗舰不再惊艳,那么市场的受追捧程度难以为继的时候,库克还有什么牌可以打?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4-12

小刀马

伴随着跨境电商进口“新税制”的落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简称“正面清单”)也最终出炉。相比此前的“新税制”关联消费价格问题,“正面清单”所牵涉的却是行业的准入门槛,关乎企业从事跨境电商的命脉和空间。值得留意的是,“正面清单”并不含生鲜、液态奶、首次进口的化妆品,但此前进口政策不确定的宠物食品、红酒此次被列入允许之列。

今后,只有清单上的商品按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新税制来进口,清单之外商品仍执行一般贸易税收政策。此次发布的“正面清单”覆盖了大多数日用消费品,基本能够满足消费者网购进口商品的品类需求。新的额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同步调整行邮税,取消了税费50元以内免税等政策,并将单次交易限值确定为人民币2000元,同时将设置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两万元。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取消免征税额,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

目前,消费者可免税购买大部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该项政策出台后,客观上会提高消费者的税负水平。虽然,改革后,消费者海购商品通关将会更便捷。但相应的成本负担也会增加。事实上,很多消费者也坦言,选择海外购物与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于一些国内商品,国外的很多商品更加物美价廉,税负的提高意味着商品价格将会有所上涨。因此对于跨境电商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抉择的机会,价格如何消化?

如果转嫁给用户,那么势必会流失一部分用户,进而降低自己的流量和用户红利,但如果不抬高价格,那么就要自己消化这部分新增长的费用,是否可以长期为继值得观察。而对用户来说,也面临着几个选择。其一是对于一些收入可观的用户来说,基本可以忽略这部分税收的变化,当然甚至也不排除集中外出采购或者血拼,但是对于部分商品来说,尤其是消耗性比较大的商品来说,这样的血拼也不实际,比如婴幼儿奶粉之类的。其二,退而求其次,进行更灰色的地带进行海淘,甚至不惜转向更加便宜的产品等等。其三是一部分用户或许也会回归到国产产品的序列中来,当然这部分用户不会太多,已经习惯了采买境外产品的用户本身就是对国产产品存在着一定的质疑才转而进行更大市场的选择的。

事实上,海购母婴产品的税负将增加,这或许是许多家庭心中的痛。此次政策调整前,行邮税共设为4档税率,分别为10%、20%、30%和50%。据测算,行邮税税率普遍低于同类进口货物综合税率。具体操作中,目前的海外购物主要是母婴产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个人生活消费品,价值较低,大量包裹不用交税就进境。此次调整后,行邮税税率分别为15%、30%和60%。其中,15%税率对应最惠国税率为零的商品;60%税率对应征收消费税的高档消费品;其他商品执行30%税率。这样的结果就是居民海外购物消费以及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总体税负客观上会上升。

众所周知,跨境电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市场包括竞争模式等都在不断摸索,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这次税改和出台“正面清单”,会整合一批企业,规范一些完全靠价格竞争或者灰色途径进口的企业,不过刚刚步入“正轨”的境外电商零售行业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冲击,本来增长快速的一个产业链,或许也会陷入到一定的整合期,或者阵痛期。对于一些有实力的电商平台或许影响不大,但对一些相对规模较小的平台而言,或许是一次不小的“地震”。未来的“价格战”空间也被进一步挤压。

“正面清单”出台后,跨境电商企业如何应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部分商品可能无法通过保税方式进入中国,电商平台还是要根据政策的变化,在品类产品规划方面作优化调整。整合资源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将成为一个趋势,在提供更加精致化的产品和便利化的服务等方面打造综合竞争优势,很显然这次税率的调整对于大平台而言是一次新机会。事实上,一些小平台已经不再从事C端的销售业务,转而强化B端服务,做强货源环节、分销流程或一键代发。这些小平台因为政策变化开始转身向服务商靠拢。

“新税制”和“正面清单”已成定局,无论是平台还是服务商都需要适应新的“游戏规则”,找准自身定位,才能发挥跨境电商的优势。对于有关方面而言,希望用税制调整的方式来规范企业运作、促进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把不规范的,特别是通过偷税漏税的方法不正当竞争的企业驱逐出市场,对整个行业有推动作用。跨境电商远景使命应该是把国外优质低价,但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商品引进到中国来,在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更丰富的全球优质商品的同时,又能促进“中国制造”类企业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和产品质量,从而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4-11

小刀马

伴随着跨境电商进口“新税制”的落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简称“正面清单”)也最终出炉。相比此前的“新税制”关联消费价格问题,“正面清单”所牵涉的却是行业的准入门槛,关乎企业从事跨境电商的命脉和空间。值得留意的是,“正面清单”并不含生鲜、液态奶、首次进口的化妆品,但此前进口政策不确定的宠物食品、红酒此次被列入允许之列。

今后,只有清单上的商品按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新税制来进口,清单之外商品仍执行一般贸易税收政策。此次发布的“正面清单”覆盖了大多数日用消费品,基本能够满足消费者网购进口商品的品类需求。新的额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同步调整行邮税,取消了税费50元以内免税等政策,并将单次交易限值确定为人民币2000元,同时将设置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两万元。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取消免征税额,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

目前,消费者可免税购买大部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该项政策出台后,客观上会提高消费者的税负水平。虽然,改革后,消费者海购商品通关将会更便捷。但相应的成本负担也会增加。事实上,很多消费者也坦言,选择海外购物与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于一些国内商品,国外的很多商品更加物美价廉,税负的提高意味着商品价格将会有所上涨。因此对于跨境电商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抉择的机会,价格如何消化?

如果转嫁给用户,那么势必会流失一部分用户,进而降低自己的流量和用户红利,但如果不抬高价格,那么就要自己消化这部分新增长的费用,是否可以长期为继值得观察。而对用户来说,也面临着几个选择。其一是对于一些收入可观的用户来说,基本可以忽略这部分税收的变化,当然甚至也不排除集中外出采购或者血拼,但是对于部分商品来说,尤其是消耗性比较大的商品来说,这样的血拼也不实际,比如婴幼儿奶粉之类的。其二,退而求其次,进行更灰色的地带进行海淘,甚至不惜转向更加便宜的产品等等。其三是一部分用户或许也会回归到国产产品的序列中来,当然这部分用户不会太多,已经习惯了采买境外产品的用户本身就是对国产产品存在着一定的质疑才转而进行更大市场的选择的。

事实上,海购母婴产品的税负将增加,这或许是许多家庭心中的痛。此次政策调整前,行邮税共设为4档税率,分别为10%、20%、30%和50%。据测算,行邮税税率普遍低于同类进口货物综合税率。具体操作中,目前的海外购物主要是母婴产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个人生活消费品,价值较低,大量包裹不用交税就进境。此次调整后,行邮税税率分别为15%、30%和60%。其中,15%税率对应最惠国税率为零的商品;60%税率对应征收消费税的高档消费品;其他商品执行30%税率。这样的结果就是居民海外购物消费以及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总体税负客观上会上升。

众所周知,跨境电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市场包括竞争模式等都在不断摸索,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这次税改和出台“正面清单”,会整合一批企业,规范一些完全靠价格竞争或者灰色途径进口的企业,不过刚刚步入“正轨”的境外电商零售行业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冲击,本来增长快速的一个产业链,或许也会陷入到一定的整合期,或者阵痛期。对于一些有实力的电商平台或许影响不大,但对一些相对规模较小的平台而言,或许是一次不小的“地震”。未来的“价格战”空间也被进一步挤压。

“正面清单”出台后,跨境电商企业如何应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部分商品可能无法通过保税方式进入中国,电商平台还是要根据政策的变化,在品类产品规划方面作优化调整。整合资源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将成为一个趋势,在提供更加精致化的产品和便利化的服务等方面打造综合竞争优势,很显然这次税率的调整对于大平台而言是一次新机会。事实上,一些小平台已经不再从事C端的销售业务,转而强化B端服务,做强货源环节、分销流程或一键代发。这些小平台因为政策变化开始转身向服务商靠拢。

“新税制”和“正面清单”已成定局,无论是平台还是服务商都需要适应新的“游戏规则”,找准自身定位,才能发挥跨境电商的优势。对于有关方面而言,希望用税制调整的方式来规范企业运作、促进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把不规范的,特别是通过偷税漏税的方法不正当竞争的企业驱逐出市场,对整个行业有推动作用。跨境电商远景使命应该是把国外优质低价,但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商品引进到中国来,在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更丰富的全球优质商品的同时,又能促进“中国制造”类企业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和产品质量,从而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