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3Com仅彰现华为的国际化决心?
[通信世界]:经过了当初的H3C之后,人们逐渐把华为和3Com拉到一个平行线的位置,互相审视,以为他们将不再交叉,以各自不同的诉求点相互发展,但很显然,我们这种理解错了。在沉寂了不长时间之后,我们就看到华为和3Com又一次联系在一起。不过,这次不再是3Com收购H3C那么简单,而是华为联合贝恩资本把3Com吃了进来。据悉,贝恩资本和华为将联合以大约22亿美元收购3Com,3Com已经同意该协议。根据协议,3Com原有的股票持有者所持有的股权将会被以每股5.30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3Com即将被收购的消息爆出之后,3Com股价立即大涨。3Com上涨1.31美元,涨至4.99美元,涨幅为35.6%。过去52周,3Com的最高股价为5.24美元,最低股价为3.22美元。
消息称该协议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完成交易,届时华为将会获得少数股份。3Com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埃德加·麦斯瑞表示:“我们坚信这份协议是对3Com有利的,将使得3Com更好的确立全球互联网领导者的地位,这对我们的员工、我们的客户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是有好处的。”对于华为本次的联合收购,业界的观点不太一样。有一种观点认为,“华为做电信级解决方案,而3Com以企业网产品为主,当初华为放弃H3C就意味着不再过多考虑该产品领域,因此单纯从在业务的发展看,收购3Com意义不大。”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华为是这笔交易的最大赢家。RBC Capital分析师MarkSue称:“华为可能是这笔交易的最大赢家,至少目前已打入美国市场。”那么究竟对华为来说,这次收购的意义在哪里呢?
首先可以肯定,收购可以壮大自己,同时给竞争对手一次有力的打击。华为的国际化道路已经走了多年,而且近年来华为常常表现出墙内开花墙外红的态势,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更优于国内市场,虽然竞争更加激烈,面临的是思科这样的对手,但是华为并不惧怕。相反,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着自己,虽然华为目前还没有成为一家上市企业,但是华为表现出来的市场竞争势力却不逊色于任何一家知名企业。这是多年的市场锤炼获得的资本。
其次,由于华为和3Com曾经走到过一起,相互之间的特点和融合更容易一些,华为接手3Com而不是其他,这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也有分析师对华为的低价策略表示担忧,称不是所有市场是靠价格取胜的。诚然,这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也看到华为的价格优势的确给它在参与全球竞争中带来好处,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收购3Com,华为CEO任正非表示:“这是华为进行的一次商业投资。我们深信,3Com重组后,一定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这其实就是一种暗示。
而且,华为的联合收购也是不想让3Com成为竞争对手的囊中之物,虽然华为和3Com的业务重合过程不是很多,或者说华为经过收购港湾之后,已经拥有一定的原来H3C拥有的内容,但是如果3Com被竞争对手收购的话,对自己也不是一个有利的情况,那样就意味着更多的相互竞争,消耗自身的能量。收购之后的整合对华为来说应该不成问题,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消除美国一些所谓的政要借此打出的“安全威胁论”。
3Com最新的季报显示:3Com第一季度亏损扩大至1870万美元,每股亏损5美分。去年同期,3Com的净亏损为1410万美元,每股亏损4美分。3Com第一季度营收为3.19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001亿美元增长6.4%。显然业绩不佳是促成3Com不得不被兼并的根本原因,由于思科、阿尔卡特、北电等强者的存在,3Com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举步维艰,被收购不失为一个明智的抉择,而因为和华为的历史渊源关系,这种组合收购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除H3C之外,3Com的大部分价值都来自于Tipping Point部门,该部门主要提供网络安全设备。近年来,华为对网络安全也在不断渗透,这恐怕也是未来华为着重关注的一个焦点领域。
九城开始乱投医?
[Chinabyte专稿]:众所周知,九城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更多的利润源泉来自于《魔兽世界》,即使是九城的另一个当家游戏《奇迹》也很难和《魔兽世界》分庭抗礼,当防沉迷系统出台之后,收费模式自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九城在这种情况下,也推出了自己的免费模式,虽然晚了点,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起码我们看到了九城在寻求更多元化的变化。
在不久前,九城和久游网之间争夺《劲舞团》的消息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虽然最终久游网利用抬高价格先声夺人,但我们也看到了九城正在寻求《魔兽世界》之后的新的利润来源。单一的收费模式显然已经制约了九城更快速的发展。之前,来自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Q2国内网游市场总收入达26.7亿元,其中盛大、网易、征途分别以21%、19.16%和14.96%市场占有率名列前三,而九城则以10.61%失手三强,继续位列第四。虽然《征途》也开始了收费模式,但起先的免费以及史玉柱天才般的营销策略实在太强大了。
这都是刺激九城不断寻求新变化的关键所在。近日,有消息称,九城与联和投资已秘密签署合同,由九城接盘后者持有的MSN的50%股份,九城欲出资一亿多美金全面染指传统互联网业务。2005年5月,微软与联合投资成立“美斯恩网络”,双方各持股50%,微软由此绕过政策限制把MSN门户、搜索和无线增值等业务全面带入中国。
有人分析九城和微软可能有更深入的合作,“其模式或类同当年雅虎与阿里巴巴的‘雅巴组合’”。不过,笔者倒不认为会这样,因为“雅巴组合”是比较完善的一个收购,而不是参股和合作,除非九城能全资收购了MSN,否则这种组合很难实现各自的需求,当然九城借助MSN的市场影响力,构建自己的平台战略有很大助益。
网游+即时通讯的模式,目前最好的结合是腾讯,但是腾讯的游戏战略更多地停留在QQ自身的平台下,九城显然不是这种特点,即使想全面借助MSN的影响力,也很难达到QQ的那种效果,更何况QQ游戏更多的是在休闲领域,而九城的游戏都是大型的角色扮演,这是两个类别的游戏模式。
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盛大和网易的大平台战略,网易的社区模式,和盛大庞大的多元化游戏战略,以及更延伸的娱乐平台,包括盛大的中文社区等等都不是一天两天构建起来的。因此,九城想要达到这种平台效应,还很难,即使有MSN的帮助,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跨越这种模式的精髓,毕竟MSN的影响力局限性很大,虽然在商务方面MSN有很大的影响力,但这部分客户恰恰并不是游戏的潜在影响者和参与者,这和QQ是有很大区别的。
有分析认为,“九城可利用MSN频道和MSN中文网站推荐游戏,如网易利用门户频道、邮箱导入游戏用户,MSN用户平台可帮助九城游戏产品线做大规模推广。”“有MSN游戏平台后,九城也可借此在小游戏领域有所发展,加强游戏用户的交互以增大玩家黏性”。可以想像的是,MSN可能会给九城带来一定的用户黏度,但这个幅度有多大,笔者觉得不会很大,原因还是因为MSN的用户群体的不同,自然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MSN中国始终被无线战略效应未显、频道合作商业价值下滑、市场份额下降等问题困扰,MSN落地多年来,一直没有在市场上获得多大的成功,更无法和QQ分庭抗礼。如果MSN希望其中文网站能因九城巨大玩家数量带动广告效益,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是,这种渴望笔者觉得也不会带来多少期待,因为玩家的特色不是MSN短时间可以摸索出来的。双方的合作究竟如何演变,相信更多考验的是九城的多元化综合经营能力,如果处理不好这个关系,那么这种出击不会给九城带来多大的多元化起色,最终还是吃《魔兽世界》的老本。
互联网能成为中移动下一个利润源泉吗?
[通信世界专稿]:在2007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移动集团副总裁刘爱力表示,中移动预计电信运营商来自互联网的收入将从2006年的2%增长到2012年的20%。刘爱力说,有专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固网、移动网及互联网三网融合,而他更倾向于未来趋势是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对于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这点笔者很赞同,未来的趋势必然是甩开固网,更强调的移动的便捷性,互联网的发展也必然会朝这个趋势演变。随着3G和4G的逐渐涌现,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上已经不再是什么难点。
中移动还承诺,中移动将承担其建设基础网络设施的责任,做好管道,并尊重互联网的同行、遵守游戏规则。刘爱力在谈及中移动进军互联网的原因时称是“被迫无奈”。刘爱力说,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在挑战和渗透传统电信运营商,客户的需求也已经从基本的通信业务转向了生活形态多元化体验的转变,通信不仅仅是基于语音,越来越多的基于互联网。
事实也是如此,互联网所表现出来的财富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一个小小的“企鹅”就可以给腾讯带来那么大的利润,难怪中移动要推出自己的飞信了,而免费WAP的发展如火如荼,又“迫使”中移动不断地下达禁令。网络所表现出来的活力是电信运营商在以往所不能见到的,因此不断地加大自己的话语权已经成为以移动为代表的新一代电信运营商的一个策略。固网运营商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仅仅是管道作用,显然没有取得利润的最大化,在这方面,中移动无疑就聪明多了,事实上,中移动真的不甘心只做管道的,它渴望得到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力,这也是使众多的免费WAP商头疼的地方,毕竟资源在中移动手里,从某种程度上讲,中移动就是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这种境况恐怕一时难以扭转。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宽带的发展,即时通信(IM)、VoIP网络电话都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带来了挑战。如果基于Wi-Fi的VoIP开放,可能会替代移动运营商60%的语音业务。因此在这些新业务方面,有关部门一直是非常谨慎的,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刘爱力所言,现在互联网已经开始蚕食电信运营商的领地,不满足于只有后向收费,开始尝试前项收费,“基本上有通吃的感觉”,这也是中移动要进军要互联网的原因之一。刘爱力所言的互联网公司尝试前项收费典型的例子便是Google(谷歌)。近一段时间以来,Google一直在世界各地尝试竞拍无线频率。
显然这对移动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随着互联网公司的逐渐强大和崛起,它们表现出来的市场创新能力是一般的电信运营商难以比拟的。中移动不断地在互联网领域出击,就是想提前布局,尽可能地融合到这个大环境中,毕竟未来这个领域的增长能力和利润博取是非常可观的,用刘爱力的话说,就是看能不能找到岸边靠拢过来。
当然,由于有中移动的承诺,我们就关注中移动所言的做好管道问题。要知道,在之前的市场上,中移动一直表现出一种控制整个产业链的强势,避免重蹈固网宽带运营商只沦为管道的覆辙。事实上,中移动对无线互联网的很多管制策略就让人看到这种意图,如今高调承诺做好管道,中移动真的可以如此轻松吗?是不是中移动也感觉到自己如果想单独控制产业链还力不从心?更多地合作才是构建和谐的一个最有利途径?无论如何,这个承诺对独立的WAP商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利好。中移动正式明确提出了将如何应对互联网与移动融合,将预示着在互联网领域中移动将有更多的动作要做,尤其是随着3G的日益临近,移动互联必然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
360和瑞星,杀木马到底谁专业?
说到国内的杀毒软件市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瑞星,不仅仅因为瑞星是一个国内的老品牌,关键还是经过市场的检验,瑞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包括诺顿等一批国外的杀毒豪门都无法撼动瑞星的地位。
当然,市场的认可还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当初奇虎打出的安全卫士也在市场上以截杀流氓软件的名号呼啸一时,如今流氓软件已经没有了,360安全卫士也开始主打“查杀木马”了。众所周知,要想彻底清除木马,必须具备系统级的技术能力,实时监控、主动防御、网络监控这些功能都要有,才能把木马彻底干掉,否则会被巧妙地绕过去。安全卫士有这个能力吗?
日前,瑞星安全专家发出警告,约有近70万种木马病毒正在威胁着上网电脑,电脑用户必须使用国内外主流的正规杀毒软件防范木马病毒。在目前木马病毒肆虐的情况下,依然有一些用户被各种传言所误导,不用正规的杀毒软件,只用一些可以查杀少量木马的安全工具来保护电脑安全。近半年来,瑞星客户服务中心接到了数百起该类用户的求助,但是大部分用户的账号等私人信息已经被木马病毒窃取。
瑞星表示,“现在网上有一个错误观点,将木马和其它电脑病毒区别对待,其实木马只是病毒的一类。”按照全球安全行业以往的惯例,根据电脑病毒的感染方式、行为特征等,将其分为木马病毒、后门病毒、蠕虫病毒等,但随着病毒技术的发展,各类病毒之间逐渐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很多木马病毒同时具有蠕虫的特征,感染性很强,有的甚至直接和蠕虫等进行捆绑,形成复杂的混合型病毒。只有正确使用主流的正规杀毒软件才能避免木马病毒的侵害,这些软件基本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拥有庞大、全面的病毒库,譬如瑞星杀毒软件2008版,可以查杀70万种左右的木马病毒,这是任何一个安全工具难以比拟的;二是拥有广泛、专业的新病毒监控和样本收集系统,以及快速的新病毒反应能力;三是拥有可以彻底清除”混合型木马”的底层核心技术。
很显然,瑞星喊出“查杀70万”的口号,一看就知道是对准360而来,而且正打中他的命门!之前,安全卫士表示:“目前多数的杀毒软件或者木马专杀工具一般只拥有数万个木马样本库,尽管刚刚才推出木马查杀工具,不过360安全卫士提供了10万木马的查杀功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拥有木马样本库最齐全的安全软件。”不过,DONEWS有篇文章已经指出安全卫士的10万并不准确《查木马杀病毒,周鸿祎您的360不专业!》。据悉,像360这样的安全工具,不可能像正规杀毒软件那样有清除多种病毒的能力,例如加壳、变形、感染的木马,需要强大的杀毒引擎支持才行。从技术角度看,360的木马查杀不过就是判断文件名、文件路径,再“高深一点”的技术手段,就是判断一下病毒文件的MD5值。也就是说,只要木马文件稍微变形,360失效了。这样的手段,顶多能杀掉10%的简单木马。瑞星原先给人一种“杀木马不行”的印象,不过是周利用市场手段造成的错觉,而且瑞星反映的也比较迟钝。此次瑞星出手,70万的查杀木马能力,360前途堪忧啊。
[通信世界]:日前,有消息称,政府对国内4G的规划已有详细时间表,即今年10月份将完成频谱规划,2010年完成4G标准,到2012年实现正式商用。在此期间,政府将指导运营商将TD-SCDMA建成精品网,并向4G演进。之前,信息产业部官员曾表示,TD向4G演进有两种可能:一是将技术融入国际上4G标准,二是提出独立的4G标准。
对于4G,我们的直观认识还很少,毕竟3G还没有正式商用,市场上关于3G的传闻也是常常更新,最新的传闻称国内的3G牌照在08年奥运会之前不会开放。究竟如何演变,可能很大程度上还要看TD的测试结果如何了,如果TD的测试能够有一张满意的答卷,或许3G牌照的出台能提前一些,如果TD的测试不尽人意的话,那么3G牌照的出台真的要耽搁一些也未可知。
4G的出台显然要看3G的发展究竟如何,如果3G的发展不是那么快速的话,那么4G的演变真的很难说五年就可以完成跨越,毕竟我们期待3G已经不是五年之痒了。尤其是TD的发展,因为在TD不能上马之前,种种迹象都表明,其他的标准也很难上马。
当然,如果3G的发展真的很顺利的话,4G的跨越也很简单。毕竟从1G到2G的演变是很快捷的。2G到3G是一个变化,但是2G到2.5G,包括2.75G的变化都相对容易了一些,更何况3G之后的HSDPA已经出现,而且开始逐渐成熟,当然对TD来说,这个跨越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对于WCDMA来说,这个跨越已经完成,目前只是在不断地完善中。
如果将来国内的3G牌照能呈现出更多标准的话,那么4G的跨越可能要简单一些,或许更直接一些。当然,对TD来说是一个考验,TD究竟能不能在国内的3G经营中取得突破,甚至一鸣惊人就变得非常关键。有关部门当然希望TD能够完成这种嬗变,作为国内力主的一个标准,我们也希望它能完成这种跨越。
TD专家表示:“在这5年中,政府不会等待,我们将用5年时间建设一张TD全国精品网,把国内GSM、CDMA等2G用户全部转移到3G,使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亿,普及率达到60%。”“TD未来的市场前景更广阔,因为TD有独享的TDD频段,拥有全球一致的频率划分,有104张许可证,为TD在全球推广和漫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资源条件。”
据悉,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信息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已有6亿多户,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目前,全世界移动电话用户是30亿。这么大的用户资源,是一笔可观的市场发展财富,如何合理的把握和应用它,就显得很关键,如果利用好了,对标准的推行和贯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我国在4G上取得的技术成果中有40%可以与TD-SCDMA的技术演进相结合,“它将带动TD向E3G/4G演进,两年以后TD-SCDMA系统的下行速率可以达到100Mbps。”显然,技术的演变还是值得期待的,但是TD的发展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测试结果,因此,4G的发展,关键还是看3G的应用是不是可喜。起码让人们能像认可2.5G那样认可它,只有这样,发展才能迅捷。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3G的用户满意度不是很好,刺激运营商快速地向4G过渡。
四核开打!英特尔满嘴跑火车
刚看到今天的一条新闻“杨叙回应对手四核质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http://tech.sina.com.cn/it/2007-09-17/02431742683.shtml),光看标题觉得英特尔果然大气,产品竞争敢于硬碰硬。但继续详细看了下才发现,其中疏漏不少,尤其是杨叙公开的英特尔四核产品的销量统计,让人看罢迷惑不已。
新闻里,杨叙指出:“英特尔四核很快将突破200万片销量,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英特尔在7个月内卖出100万片四核,这证明四核处理器的推广速度是非常快的,达到第二个100万片目标的时间更短,预计只需3个多月。”
在目前的四核市场上,销量足以说明合作伙伴和客户对产品的青睐。竞争的一方勇于披露销量,不仅彰显了自身实力,也是吸引大众眼球,造成‘雪球效应’,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和用户下定决心加入英特尔阵营的有效手段。所以,今天杨叙露面新浪网、面向数亿网民确词凿凿地表示:英特尔的四核已经卖出100万片,很快要突破200万片。
显然,英特尔在彰现一个数字,那就是其四核的销量在快速发展,第一个百万用了7个月,第二个百万将只需要3个多月,快速变化的背后是什么不言而喻,显然在自诩英特尔四核的市场受欢迎程度。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个数字的背后,是英特尔的自相矛盾,这不能不令人诧异,究竟英特尔的四核销量是多少?如果你还觉得有些迷惑,那么我们就看看英特尔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关于四核销量的说明吧。
我们依稀记得,英特尔在发布新一代四核至强处理器7300系列时,相关报道与本次杨叙说的销量数字完全不一致。为了进一步证实杨叙的说法,笔者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自四核大战开打来,英特尔四核销量的官方说法一直就不统一,完全就是满嘴跑火车。
根据笔者查询的结果,9月6日英特尔新一代四核至强处理器7300系列发布当天,英特尔中国区产品总监洪力在发布会上向大众透露,“在全球市场,在四核服务器上面英特尔已经有了超过200万片的骄人销售业绩。”(http://server.zol.com.cn/65/656092.html)短短一个月内,杨叙就将洪力公布的“超过200万片”,缩水成为“英特尔四核很快将突破200万片销量”。到底是100万还是200万,我们观战者应该听谁的?
更有甚者,在今年8月29日英特尔博锐商用技术发布会上,英特尔副总裁Thomas M.Kilroy也向公众夸口:在AMD巴塞罗那上市时,英特尔四路四核至强处理器出货量应该超过400万台….(http://www.cnetnews.com.cn/2007/0829/475808.shtml)但在AMD巴塞罗那正式发布的9月10日,英特尔也没有达到这个期望。可以说,自四核大战开打以来,英特尔公布的销量数据就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它是在向AMD示强呢,还是在自己打自己嘴巴?
随着AMD巴塞罗那的发布,四核竞争也正式进入短兵相接的白热化状态。作为一个国际性大企业来说,英特尔却一直满嘴狂跑火车,对外界公布消息没有统一口径,甚至前后矛盾。在这次四核竞争之中,它能够取得众多合作伙伴和用户的信任吗?用杨叙的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随着AMD巴塞罗那的发布,是骡子是马真的已经到了拉出来遛遛的时候了。
商业价值被发现,国内博客们的两件喜事
最近有两件值得国内博客高兴的事情,都是和钱有关的。写博客能够有钱收入,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BSP新浪博客商业化启动,新浪博客开始实行分享收益,广告收入按流量计算,作者和新浪网55分成。新浪网的博客作者可以申请加入,目前加入的主要是流量巨大的明星博客。
还有一件事情是博拉网组建Blog network,也是商业化运营。这个名为BBN的博客组织,走的是一条专业的路线。以专业博客报为单位,正在招募各个行业的博客成员,博客成员按贡献分享收益。另外,据说还将有最低工资保障。
这两件事情很有代表性,因为它们是由国内博客的两个代表开展实行的,一个代表是BSP的代表新浪网,同时新浪网也是国内博客发展最出色的一家,它们是明星博客的代表;另一个代表是博客新媒体和Blog network的代表博拉网,同时博拉网也是国内博客发展最为出色的另外一家,它们是专业博客的代表。
两个代表不约而同地进行博客商业化,看来我们博客的商业价值已经显现出来了,它们开始了挖掘工程。这对我们中文博客来说,是一个福音,无论赚钱多少,都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辛苦写博客的价值得到了承认。
新浪网的明星博客,其价值早已经就受人关注。老徐博客上亿的点击,就曾经让一些企业产生了兴趣。明星博客的商业价值显而易见,流量高,明星效应等等,新浪网不会对这块肥肉视而不见。现在,新浪博客商业化,将会让很多企业感到兴奋,花比找明星代言费用低很多的钱,就可以让广告占领多位明星的博客页面。这样的好事,有见识的厂商肯定会积极地投入。
博拉网一直在做博客口碑营销,成绩显著,据说已经实现了盈利,它们走的是专业博客的路线。尝到了走专业博客路线的甜头,博拉网推出了一个分类更为精准更为专业的BBN博客组织,以Blog network的形式招募专业博客成员,组建专业博客报。广告的精准投放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需求,BBN博客组织的这条专业博客路子,应该能让博拉网走得更远。
随着这两家国内博客行业里的代表商业化开始,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跟进。无论是BSP,还是各种博客媒体,都会尝试着商业化,博客的商业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在这样一个个人媒体时代,一个博客就是一份媒体,以博客作者为中心,聚集了比以往任何媒体形式都要亲密的读者。这样的商业价值,互联网和企业和厂商们都虎视耽耽。国内的博客作者们的好日子也许就要来临了,一直坚持着blogging的优秀作者,将会得到回报。
至于BSP博客分享收益与加入Blog network,哪个对博客更有利?以及写博客,到哪里去赚钱?等等这些问题,现在,两条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是选择BSP的新浪博客分享收益,还是选择Blog network的博拉网BBN博客组织,对于博客赚钱来说,我想各有好坏。中文博客作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加入,开始赚钱吧!
微软开发手机能与苹果iPhone抗衡?
近日,市场传出消息称,微软将自行开放手机,意欲和苹果的iPhone抗衡。据悉,微软将开发基于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手机,微软公司副总裁兼娱乐及设备部CFO Mindy Mount表示:“微软未来将图片、音乐和触摸屏整合至一部Windows Mobile产品并非空想。”微软Windows Mobile一直在从PC向移动设备移植应用,如电子邮件,Mindy Mount说:“用户希望有一部手机来同时满足工作和个人需求,这在我们的产品规划上顺理成章。”那么,微软开发自己的手机,真的可以撼动iPhone?笔者认为不见得。
首先,众所周知,苹果iPhone被人们期待是因为它的设计非常独到和时尚,就如同iPod风靡一样,在性能上,iPhone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起码相对于几个知名的手机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和索爱来说,都比苹果公司在手机性能上有优势,但即使如此,苹果iPhone莆一问世,还是得到人们的青睐。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日前表示,苹果iPhone今年7月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所有智能手机,在美国手机总销量中占到1.8%的比例。
ISuppli预计,苹果今年将售出450万部iPhone,2011年将超过3000万部。iPhone于今年6月底上市,最初只有两个版本,其中存储容量为4GB的版本零售价格为499美元,存储容量为8GB的版本零售价格为599美元。今年7月,iPhone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RIM的黑莓系列,Palm的全系列产品,以及摩托罗拉、诺基亚或三星电子的任何一款智能手机。显然,苹果iPhone受欢迎程度是非常强烈的,要知道这仅仅是在美国市场,还是苹果和运营商合作下的单一销售,如果苹果将来拓展到更多市场和更多的运营商合作,那iPhone的发展将再上一个台阶。
其次,我们知道,微软曾经在播放器市场也曾踌躇满志,但事实呢,并没有掀起多少热潮,在播放器市场,没有什么作为,和苹果的iPod更是无法相提并论。2006年底,微软Zune播放器上市,其目的就是要打破苹果iPod在音乐播放器市场的垄断局面,但是消费者对此反应平平。从Xbox 360、Zune和Milan平面电脑,微软正在越来越多的扮演硬件厂商的角色。不过,毕竟这不是微软最擅长的领域,因此做到极致的可能性太低。
再次,据调研机构iSuppli的数据,iPhone、RIM黑莓、Palm Treo为最畅销智能机型。显然,这是市场已经接受的产品,微软能超越这些产品吗?在手机领域,微软虽然有自己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不过手机的设计不仅仅是拥有一个合适的系统,还需要更多的性能佐证,当然时尚的设计也非常关键,在这方面,尤其年轻人对外型设计情有独衷,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iPhone的绝大多数用户就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一度有传闻,微软可能通过收购切入到手机市场。这倒是一个不错的设想。据悉,微软有可能收购加拿大RIM(黑莓手机),黑莓手机不仅在全球智能手机最大的北美市场拥有53%的绝对第一的市场份额。如果微软真的可以收购的话,那么对微软在移动领域发展自然会有很大帮助,但是黑莓手机的拥护者并不希望微软这个强权进入到黑莓的视野,因为二者的操作系统有很大的差异。同时,IDC公司负责移动市场的分析师Sean Ryan称,“目前,正是由于RIM公司黑莓产品所处的有利地位,使其成众矢之的。在当前商务移动设备市场,已经出现了几款类似黑莓的产品试图挑战RIM公司的优势地位,而且对黑莓形成了强大的围攻。”谁又能想到,苹果在iPhone的后续产品上,会不会又有超越,以目前iPhone的发展势头来看,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它对黑莓产生的压力同样是巨大的。
苹果的iPhone终于降价了,这距离其上市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当初的高价上市就给日后的价格下调预留了空间,苹果不可谓不高明。其中,当初存储容量8GB的版本售价为599美元,存储容量为4GB的版本售价为499美元。价格调整之后,存储容量8GB的iPhone售价降至399美元,而4GB的版本将停止销售。iPhone上市初期,高价是为了考验人们对苹果的追逐程度,以及市场的可接受价格范围;事实上,苹果iPhone在美国的市场表现可圈可点,上市初期的热络以及排名的名列前茅都说明人们对iPhone的追逐程度。
高价开路,给iPhone带来了极好的人气,更主要的是,为如今的价格回落留下了空间,这是苹果的聪明之处,可以揣测的是,苹果iPhone的后续版本很快就可以面世,价格的变化其实何尝不是厂商为后续产品留下的价格空间?虽然,目前我们仅仅看到的是苹果新型的iPod机型,还没有看到iPhone的后续版本,但相信很快,iPhone的升级版本就可以问世。
苹果公司把握市场营销的策略是非常到位的,在产品打响之前,不断地跳票和相对价格高昂的策略,都让人们对iPhone期待有加,如今市场已经了解了iPhone,紧接着苹果甩出了降价的杀手锏,一时间必然会掀起抢购iPhone的二次浪潮,这对实现苹果预定的销量是大有好处的,相信也很快就可以实现。
无论是微软还是Google都渴望推出自己的手机,市场上也一度传闻沸腾,但直到现在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它们的更多举措,显然,它们和苹果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这种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就相形见拙了。毕竟苹果的iPod已经浸淫市场多年,苹果公司充分知道用户在想什么,要什么?
这也使我们看到苹果推出新版iPod的一些变化。苹果推出了一款名为iPod Touch的新型iPod,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实际是一部不具备电话功能和摄像头的iPhone。同iPhone一样,iPod Touch也采用了3.5英寸屏幕、多点触摸界面、以及类似智能手机的桌面。iPod Touch可以连接到802.11b/g Wi-Fi网络,安装了苹果Safari浏览器,并内置了谷歌和雅虎搜索。
苹果新型iPod有两个版本,其中存储容量为8GB的版本售价299美元,存储容量为16GB的版本售价为399美元。据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称,新型iPod的电池可以支持22小时音乐播放,或者5小时视频播放。苹果主管iPod产品的副总裁格莱格·约斯亚克(Greg Joswiak)表示,iPod Touch采用了与iPhone同一版本的苹果OS X系统。而原有的iPod产品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升级。
显然,苹果很及时地把握住了市场的脉动,在视频开始流行的今天,不断地完善自己的iPod产品线,不断地增加视频的功能,这就是苹果延续iPod市场强大生命力和流行性的一种策略。再加上对iPhone的期许,都让苹果的市场声誉获得极大的提高。
还有一个值得揣测的是,由于目前解密iPhone的流行,相信很快苹果将开发出应用到更多移动运营商的iPhone产品,而不仅仅局限于美国AT&T一家。目前,T-Mobile德国公司、Telefonica在英国的O2公司、法国电信的Orange公司一直在代表各自的国家与苹果谈判代销iPhone手机的事情。可见,iPhone的受欢迎程度。可以预见的是,在第一代iPhone身上,更多地烙印上运营商的身影,但在随后的iPhone产品中,将更多体现自由选择的魅力,毕竟,很多苹果的Fans并不在苹果合作的运营商的覆盖范围内,如何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要,将是苹果拓展其市场份额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