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3-04-28

文/小刀马

近日,市场研究公司IDC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全球PC销售同比下降了14%,创下20年来最严重的滑坡记录,相反,平板电脑销量仍在增长。此举再一次让人们对PC市场的未来发展多了一份忧虑,尤其对英特尔和微软组合的没落,以及诸多PC厂商的发展担忧,当惠普PC业务疲软,戴尔寻求私有化过程的时候,人们就多了这份担心,如今只是随着PC销售下滑再度进入视野罢了。

PC业发展不容乐观

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C销量的同比降幅创下自1994年IDC发布PC销量报告以来的最大记录。这再次证明,PC的时代正在过去,而计算机行业正在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发展。全球PC销量已经连续第4个季度滑坡。另一家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球PC销量同比下降11%,已跌回至2009年中期的水平。IDC和Gartner均指出,上网本的销售正严重滑坡,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智能手机。

其实上网本的没落早就形成,尤其是平板电脑的出现已经造就了这种结局。其实PC的下滑更多还是没有新产品的出现,这里的新产品也不再单纯地被认为是超极本或者超轻薄的笔记本电脑等。曾几何时,市场把超极本当做PC再塑辉煌的一把杀手锏,但事与愿违,并没有取得这样的效果。目前可拆分的超极本又被寄予希望。这种类型的超极本屏幕一般是可触摸的,同时也可以拆卸变成平板电脑,安装上键盘支架之后就又变成笔记本电脑。不过,目前整体的性价比还不是很高,市场还处于观望期。

而智能手机的流行严重地打击了PC行业的发展预期,对于那些没有商务需求,同时也没有办公需求的人来说,貌似一台比较高端的智能手机就足够了。可以打电话,可以上网,可以淘宝,可以视频,可以看书,可以游戏,可以微博,还可以微信,夫复何求?好像需要的应用都可以办到,那么还需要笔记本电脑吗?因此有一部分本来是属于笔记本电脑的用户群转移到智能手机市场了。这给PC带来了一种增值的滞涨,再加上企业对PC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快,虽然曾经Windows 8的推出被寄予了厚望,但是对触摸的支持和大幅度的改变,让很多企业又变得无所适从,进而静观其变,不再出手,或许也觉得是不值得出手。PC的份额下滑就开始堆积。

英特尔的努力还不够

如果说谁最不愿意看到PC行业的没落的话,恐怕英特尔是其中之一,此外微软和PC厂商也是如此。对于英特尔来说,PC给其带来了太多的财富和发展预期。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淡出了PC市场,转而投入到移动互联网市场,摩尔定律也不再适用。更关键的是在这个市场英特尔不再领先,甚至连跟随都变得很吃力,无论是ARM还是高通、三星、谷歌都给英特尔带来太多的困惑和压力。

英特尔希望重新打造生态链,打造PC重生。但现在看来基本很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PC不再垄断个人计算终端领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成长太快了,快的让人眼花缭乱了。当然即使如此,英特尔也不会“坐以待毙”,相反英特尔一直希望能够重新构架产业链,让PC再度焕发青春。

英特尔的算盘还是拨在超极本身上,当然现在的超极本已经算新一代了,那就是变形可插拔的超极本电脑。这类电脑可变形,或可插拔为平板电脑,也可以变形为笔记本电脑。优点则是同一终端既可覆盖平板电脑,又可覆盖笔记使用场景。二合一的应用显然可以满足更多的用户群。

此外,英特尔也希望在能耗方面能够有新的突破,现在能耗已经成为被人们诟病的一个焦点,幸好的是这个问题在智能手机市场尤甚,智能手机虽然应用颇为丰富,但是耗电也是非常快速,这样低能耗的产品也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据悉,英特尔寄希望将于今年年内发布的酷睿四代芯片能有更好的表现,据悉该类新品的功耗只有酷睿二代的20%,在平板电脑的使用模式下,电池续航时间超过10个小时。

英特尔希望借此拯救PC,但有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是:用户不太买账。一是价格贵,很多OEM厂商推出的“触控平板+超极本”的一体电脑价格超过“一台笔记本+一块平板”的合计价格;二是用户体验不好,触控功能不如苹果iPad的效果和体验好。

生态链重生?

能否重新打造生态链真是一个难题,其实包括英特尔在内也不一定能打包票。英特尔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支持,帮助OEM厂商能够推出更好的超极本产品。因此无论是触控技术还是超轻薄方面,英特尔都和厂商携手,共同克服技术难点,打造一种新型模式。

此外,英特尔也开始把自己的重心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转移,在中国市场,英特尔和百度合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英特尔还希望进军电视领域。但这些都显得有些遥远,英特尔想要重塑生态链,难度太大了。

那么未来的PC行业真的就不行了?PC真的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虽然PC的市场份额都在下滑,中国市场的一些PC市场也面临着IPO的困局,在国际PC市场上,除了联想好保持增长之外,惠普、戴尔等传统PC厂商都出现了一定的滑坡。但是,这样就认为PC彻底不行了,还为时尚早。虽然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非常迅速,移动用户也屡创新高,不过,移动终端的应用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尤其是在办公和商务应用的时候,包括家庭娱乐中心化娱乐的时候,他们也仅仅是一种辅助,而不会成为真正的主流。笔者倒是认为未来的PC市场除了在传统的办公和商务领域应用之外,还会开辟家庭信息中心的第二战场。

在这个战场,PC将逐渐成为家庭信息的中枢,承载着家庭所有智能化设备的后台存储、转换、应用、数据连接和交换等重要作用。或许我们任何一个终端和客户端都可以通过它进行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PC的外延将进一步拓展,各种显示终端都可以成为它的出口和呈现端,它需要做得就是不断丰富和存储大量的数据,构筑家庭的信息中心和家庭云服务器。这样的信息中心将会成为PC生态链的一种新应用和新形势,人们会逐渐适应各类终端的交互使用,而不必考虑后台的具体衔接,各种应用的组合都可以在后台完成,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各个终端应用。

技术进步决定市场应用,一个产业链的形成和衰退有它必然的联系,而一个新兴的产业链或者生态链的形成也必然是站在前者的肩膀上进行重新的架构和开创而诞生的。打破旧有的格局和框架,进行重新演绎和组合,这或许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思考。

2013-04-27

文/小刀马

苹果公布了其最新的二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8%,被库克寄予厚望的大中华区的营收增长了8%,也没有想象中的好。难道苹果的高速增长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逐渐偏离快车道貌似已经成为苹果的现状,缺乏更多有创意的产品,在大屏手机上苹果始终放不下啊架子,面对三星的围追堵截,再加上新兴市场并没有给苹果带来预期的高速扩张,苹果的快速膨胀期或许已经结束,接下来将是正常航向的行驶,而弯道超车的企业一个个虎视眈眈地盯着苹果,随时准备超越,库克也面临着上任之后的更大信任危机,市场已传闻董事会对苹果业绩颇有微词,对库克的执政能力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换帅是不是就此悄悄地掀开了一个帷幕?

业绩下滑,苹果光环不再夺目

4月24日,苹果公司发布了2013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二财季营收为436.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1.86亿美元增长11%;苹果公司第二财季净利润为95.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6.22亿美元下滑18%。来自大中华区的营收为82.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6.37亿美元增长8%,增幅仅略高于美洲部门。很显然曾经给苹果带来更大预期的大中华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人们对苹果产品的向往似乎正在快速降温。其实我们看看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在使用什么样的手机就可以管中窥豹了。当越来越多的大屏手机开始出现的时候,iPhone的中规中矩显然已没有早期的辉煌。

苹果公司第二财季共售出3740万部iPhone,去年同期共售出3510万部;共售出1950万台iPad,去年同期共售出1180万台;Mac销售量略低于400万台,去年同期Mac销售量为400万台。在产品超出销售预期的情况下,增长却没有同步跟进,这也说明了苹果产品的高溢价已经不再。为了提振市场信心,苹果追加了5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提高股息,这些因素刺激苹果公司股价在盘后上涨了近5%,股价收至约426美元。提高股息和回购股票都在投资者的预期之中,但超出投资者预期的是,苹果公司本次新增加的回购计划价值达到了500亿美元。去年3月,苹果公司首次宣布的股票回购计划总额为100亿美元。可见对股价苹果并不满意。市场预测苹果的最坏业绩或许还未到来,也就是说未来苹果的业绩还会滑坡。

大中华区增速为何放缓?

在大中华区的业绩增速放缓折射了什么?要知道这个增速远远低于苹果过去几个季度的表现。在上一个季度中,苹果公司首次单独发布的大中华区营收数据显示,营收68.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更早前,苹果大中华区的营收增长速度大都超过40%。而如今不过是8%,从两位数滑落到一位数。而且,这次苹果大中华区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欧洲地区的11%,日本地区的19%,以及亚太其他地区的26%。

虽然营收增速放缓,但大中华区营收在苹果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已经升至18.8%,上一个季度这一占比为12.5%。显然大中华区在苹果整体财务系统中占比正在提升。《华尔街日报》文章称:随着高端市场的逐渐饱和,苹果公司将面临两难选择:如果迎合低端市场,会导致利润率缩水;倘若坚持高端路线,销量难有起色。

众所周知,一度时间,中国中上阶层都在抛弃传统手机,转而购买苹果公司、HTC、三星等公司的高价智能手机。目前大约已经有3亿中国人使用了高端移动服务,下一波浪潮将集中于价格较为低廉的智能手机,导致苹果公司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窘境:究竟是该迎合低端用户,还是继续保持高姿态,坚守规模较小但利润率更丰厚的高端市场?况且中国本土制造商,中华酷联在中低端市场的整体表现不俗,也抢占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中华酷联也全部挺近全球手机制造商十强行列,这对苹果在华业绩都会带来不小的影响。

本来,苹果去年12月发布了iPhone5,在春节前夕已经进入到中国市场,本来应该有一个不错的销量才对,但事与愿违,并没有出现销售的井喷行情。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测算,全球智能手机销量预计今年只能增长41%,远低于去年的136%。该公司预计,2014和2015年的增速将分别放缓至17%和12%。分析师表示,很大一部分增长都源于区域性智能手机制造商,他们已经将低端智能手机的价格压缩到100美元以下。比如中华酷联就是中国本土厂商的代表。

那么苹果会放下架子推出低端手机吗?这也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此前市场也多次传闻苹果会推出低廉的iPhone产品,但是,这也有可能破坏苹果公司在高端用户心目中的形象。苹果公司还将因此参与到利润率低下的市场中,与本土厂商和韩国三星展开激烈厮杀。这个决心苹果始终下不了。

智能手机市场饱和了吗?

据悉,美国移动运营商逐渐开始意识到,要保持增长,不能单靠手机。在AT&T宣布第一季度手机用户减少6.9万人后,这家全美第二大移动运营商股价周三下挫5%。该公司已经转而借助平板电脑来实现增长。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发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的增速也远远未达预期。他们将这一疲软业绩归咎于平板电脑的销量不及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Sprint预计,为了保持增长,各大运营商可能会转向“机器对机器”服务,即与电表或汽车等设备建立联系,同时借助手机之外的其他设备吸引合约用户,也就是后付费用户。

其实在成熟市场,智能手机趋于饱和已经是不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为何苹果在不断地拓展新兴市场的原因之一。新兴市场的发展预期还是值得期待的,不过也有大量的中高端用户已经完成了升级换代,因此指望新兴市场还能出现井喷的销售潮也是不现实的。这也是运营商寻求更多的移动终端支持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虽然智能手机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潮流,但是在新兴市场还有很多功能机用户需求。不久前我们看到诺基亚就推出了162元的功能机,试图在低端市场获得更好的收益。电话、短信、小游戏,方块小屏,以及35天的待机功能,在智能手机漫天飞舞的时候,仿佛格格不入。但这是不是独辟蹊径的一种战术?毕竟市场不全是智能手机的天下,还有其他的需求存在。

当不少山寨厂商都已转战智能手机领域时,在功能机市场是不是还有可挖的金矿?据诺基亚说,尽管中国移动用户数量加速增长,但依然有2亿人没有手机;而拥有手机的11亿人中,仅有4.2亿通过手机上网,包括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对于功能机仍有不小的市场需求。或许,功能机作为耗电量庞大的智能手机的备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是苹果不屑一顾的产品,苹果希望越来越多的用户进入智能机市场,只是iPhone的吸引力早已是昨日黄花了,苹果又靠什么返回快车道?

2013-04-25

       众所周知,在2G3G时代,中国本土手机制造商都是跟跑者,因为在技术上储备不足,因此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就不大。虽然一度时间中国制造在世界上获得了不菲的声誉,不过代工企业多,或者说真正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并不多。我们也常常因为专利问题,被摒弃在高端利益链之外。当然,即使如此我们的本土制造商还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地缩短着差距,依托市场份额的变化,逐渐在市场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3G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接纳程度很快,市场的培育期也已经开始向成熟期过渡。而3G本身的一些技术屏障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带宽不够,速度不快,大量的应用变得迟缓,电池待机时间短等等。此时此刻,4G手机,LTE手机的技术和应用开始悄然出现,在海外的一些市场已经开始布局并得到了初步的应用。相应的手机产品也已经上市,并在海外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

 

       对于国产手机制造商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机会,因为有了在3G时代的技术储备和相应的市场积淀,在面向4GLTE手机的发展时,国产手机厂商的参与起点也变高了。可以说我们的手机厂商和国际巨头基本处于同一条起跑线。大家都是从基础做起,从最初的技术积累做起。如果说以前我们还慢半拍的话,那么在4G时代,这个鸿沟正在被逐渐填平。尤其是目前国产手机厂商在全球的手机市场中已经获得了一席之地,在全球10大手机厂商中,我们占据了4席,这个成绩还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市场份额的获得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技术积累才有了今天收获的季节。或许我们的制造商还无法和苹果三星直接抗衡,但是我们的手机制造商已经具备了在世界崛起的实力和机遇。如果在4G时代能够有更好的突破,那么未来的前景将不可限量。毕竟苹果手机的崛起也不过几年时间,iPhone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是模式的改变,在4G时代或许会有更新的变化,就看谁能带来这种新型的创新理念。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已经不再是创新的龙头,新型崛起的手机厂商依托各自的积累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国产手机厂商中的“中华酷联”逐渐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演变。以酷派为例,20年的不懈努力,换来了坚持之后的绽放。而且,在4G时代,国产手机厂商的努力或许也将有弯道超车的机会。面对4G的机会,酷派已经推出了自己的LTE产品,酷派大观L8920就是一款LTE手机,这也是一款513频的LTE手机。在LTE手机市场,酷派也是最早布局的国产手机厂商之一。

 

         因为有长期的努力,因此也有了酷派董事长兼总裁郭德英“未来3-5年时间内,酷派LTE份额要占到酷派整体份额的25%以上,并全力追赶三星等国际品牌”的豪言壮语。有追逐才会有动力,也才会有目标。事实上,在过去两年内,酷派已经成为国内通信行业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已将“重点投入研发LTE终端,打造世界一流产品”,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郭德英也表示,“3G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跟海外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因为那个时候芯片的材料都不太成熟。那么4G的时代,中兴、华为我们在海外都进行批量的出口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起点已经接近,这对国产手机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曾几何时,我们的制造企业遭受了太多的专利限制,但是如今的中国制造企业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专利技术。还是以酷派为例,该公司现有专利将近4000件,90%都是专注于移动互联网领域。这对未来在这个市场的参与竞争将提供极大的保障。

 

         因为不断地努力,尤其是在4G的起步阶段,我们也看到了国产手机厂商的实力。之前,酷派在美国推出自有品牌4G LTE智能手机后,就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这也有助于其拓展更大的海外市场。因为常年在手机市场浸淫,酷派对手机发展的历史和各个阶段的技术过渡也非常了解,并且也有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些都是酷派能够挤身世界10强的原因所在。

 

         2G3G时代,我们看到酷派的很多产品都具备双模双卡双通双待等优势。早在2005年酷派就推出了GSM/CDMA双网双待机。到了2009年,酷派的双网五频、全球漫游、第一代四通道手机开始出现。如今四核、大屏、1080P屏幕又是到处可见,酷派更是把这些产品的价格拉到了一个很低的价位,这也是千元智能机时代的一种突破,在成本控制上也更有优势,这对走向海外市场都是非常有裨益的。随着4G时代的悄然而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国产手机厂商会有更好的表现,或许弯道超车的机会也就此出现。

2013-04-24

文/小刀马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曝光称,UC9.0设计与百度手机浏览器相似,疑UC被百度收购?笔者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UC9.0的确和百度手机浏览器有很多相似之处。博友提供的主要相似点有:

1、UC9.0在UI和ICON等设计有全面向百度手机浏览器靠拢的嫌疑。

2、UC9.0的首页已经取消了8.8的自定义导航,完全采用了分类+推荐的导航模式。

3、UC9.0的自定义图标从UC8.8的圆角变成了尖角。而百度浏览器一直是这样。

4、UC9.0新增加了8.8没有的文件夹功能,很像百度文件夹设计。

博友由此得出结论,UC是“借鉴”百度还是已经彻底地被百度“纳入麾下”?如果我们联想一下市场之前一直传闻的百度有意收购UC浏览器,似乎也不难得出结论。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鳄开始推出手机浏览器之后,UC浏览器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我们看到UC浏览器、QQ浏览器、百度浏览器、搜狗、360、遨游、海豚等等移动浏览器此起彼伏,大家都在竞争这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位置。如果说UC浏览器曾经借助先发优势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份额,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的涌入,原先的优势正在被逐渐蚕食。这也是为何市场屡次传出其要被收购的原因所在。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如果不能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跟进,那么被后来者超越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当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了移动客户端的应用之后,会带来更多的企业专注和发展这个市场,无形中就增加了竞争压力。这时候再保持市场的领先位置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如果没有更多的技术积累和用户体验提升,包括财力支撑的话,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水是不好趟的。

虽然UC优视董事长兼CEO俞永福之前否认了被收购消息,称百度和UC一直保持接触,但还在洽谈之中,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如今被博友曝出了UC9.0和百度浏览器的诸多相似之处,是不是双方的谈判已经进入到实质阶段?彼此靠近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不是的话,那么UC9.0是不是有“抄袭”之嫌?虽然很多移动客户端都有这样那样的相似性,但是如果相似度过于频繁的话,难免要落人口舌。

相信很快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吧?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如果UC真被百度收购之后,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或许又会有一些新的洗牌,此举能对百度进入移动市场占领制高点提供更多帮助,同时也是百度移动战略的一个有益补充。

2013-04-23

文/小刀马

从汶川到雅安,每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生命线需要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援救的时候,各种信息的畅通就变得非常关键,而这时候语音常常陷入异常繁忙直到拥堵,相对而言,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兴的通讯方式却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一个小小的短信可以报平安,一条微博可以引导救援的人找到自己,而微信中搜索附近的人或许也能成为获救的一个原点。这就是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

事实上,当雅安地震发生之后,无论是新浪微博还是腾讯微博都开始大量地同步播报着灾区的现状。包括很多主流媒介和央视都通过微博获取更大的讯息。这就是社交媒介的巨大作用。再联系到全球其他地方发生了突发事件,微博都是一个主流的应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自媒体非常流行的今天,任何能够接触到现场的人都会用自己的视角来播放一些动态信息。或许有盲点,或许是盲人摸象,或许有偏颇,或许不全面,但是各种讯息的汇总,最终总能呈现出各种角度的各个层面。对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本身和伸出援手都有极大的帮助。在危难面前,社交媒介的公共性得到进一步延伸,也给更多的生命提供一种生存的机会。

对于为何在危难面前,短信比电话更靠谱,有技术工程师的解释是:无线通信和以前的有线通信一样,存在通信瓶颈的问题。短信更容易联系的原因是:1、相对来说,短信的“脚印更轻”(信息量小一些)。2、短信是“异步传输”。也就是说,如果一次发送不成功,短信服务可以重试发送,也许会延迟个几十秒,但最终还是可能成功的。3、无线通信商一般用“控制线路”来传输短信,而非“语音线路”。“控制线路”是用来建立和结束一次语音呼叫的。也就是说,即使语音服务繁忙,“控制线路”也可能是畅通的,所以短信传输不易受阻碍。

其实不论是短信,微博和微信走得也是无线线路,因为技术上的一些因素,比语音也更多了一份畅通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种因素,我们看到微博平台上有大量的关于灾区的信息,有救援人员,也有被施救人员,还有灾区人员,通过各种信息的汇总给我们勾勒出灾区的大致情况。此外,地震发生后,国内的各大科技公司用捐款、搭建捐款渠道等方表达对灾区的支持。危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负责任企业的那份责任心。

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信息在微博上转播,虽然其中也混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是在生命面前,在灾难面前,我们完全可以多一些包容,同时多一些理解和支持。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在娴熟地借助社交平台去寻找灾难中失踪的人和需要救助的人,于是看到了寻亲热线、微信寻人、微博寻人等等。以往的灾难中,网络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并在此次救灾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当然,也有极个别无良的网友冒充需救助的人自我炒作,不过能迅速被网友敏锐发现并予以谴责,这就是网络的自净能力和自组织力量。

在灾难面前,一个善意的祈福,一个有效的转发,或许都将成为一种表达正能量的方式,也是快速传播的一种支持。在信息驳杂的时候,我们也要多一些甄别,也希望官媒能够加大加快信息的释放度,及时有效地播报现场的动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最新的动态。越来越的网民也开始理性,于是我们看到有人善意地提醒新闻工作者:不要消费遇难者家属的眼泪,不要添乱,不要把新闻放到比救人更重要的位置。社会组织应该如何介入,受伤者如何自救,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如何保证生命通道畅通,宝贵的经验立刻呈现在微博中。社交平台俨然成为一股重要的救灾力量。

对于在灾区的朋友,有专家也给出建议,如何使用手机报平安办法。地震时由于话务量加大以及基站受损或者传输线路受损,会导致电话拥塞。建议大家打电话的时候注意如下几点:1、尽量到人少,空旷的地方拨打手机。2、如果一次没拨通,尽量隔几分钟再拨打。保持冷静不用反复拨打。每次拨打都会对网络形成冲击。3、尽量用短信报平安。

此外,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迅速反应。凡个人用户到邮局营业窗口交寄的,寄往雅安的雨城区、名山区及雅安下辖的荥经、汉源、石棉、天全、芦山、宝兴等6县民政局、红十字会、抗震救灾指挥办公室及慈善机构等部门的赈灾邮政包裹,一律免收邮寄费及包装用品费、封装费。赈灾包裹内件主要包括衣服、被褥、食品、药品等。这都是一种大爱,也是一种善举,对于那些去不了灾区,又要表达一份爱心的人士来说,需要这个通道。我们不能去灾区添乱,那么就把我们的爱心汇集起来,那么是一件衣服,一包食品,异或者一份祝福,一个祈福都可以默默地奉上。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2013-04-09

文/小刀马

《三国演义》开篇语讲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合分分之间,就铸造了一次次时代的变革。过去的2012年是互联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一年、互联网移动化、各行业互联网化等互联网发展的新特征对IT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动了新一轮的IT技术变革。而这场变革的趋势是“合”还是“分”呢?

云网融合是发展趋势

在不久前结束的H3C 2013年渠道峰会上, H3C确立了“云网融合、整合交付、王者之争、深价契合”的发展战略。笔者最看重的就是H3C的云网融合,这或许将成为其能否在2013年继续领先市场的一大考量点,而且本身的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也是对云网融合的一种渴望。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基于互联网或者面向整个行业应用的新一代融合大IT即ITOIP的云网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需求变化上,客户最关心将不再是设备和技术价值,而是应用价值及应用的整合交付;在市场格局上,未来的网络市场竞争将更加集中;合作方式将由多选到单选,浅合作到深合作,实现对最佳资源的匹配。

目前市场上的云网融合已经初见端倪。尤其是在数据中心和基础网络两个方面的变化和需求更多。在数据中心领域,云计算是业界公认的发展方向,包括虚拟化、自动化、大数据、混合云和多中心等关键技术成为行业热点;在基础网络领域,虚拟化、自动化和SDN成为关键技术。众所周知,云计算是以应用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将大量必须的软硬件按照一定的形式连接起来,并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灵活调整的一种低消耗、高效率的虚拟资源服务的集合形式。借助云计算技术的支持,诸如物联网等都可以更好的提升数据的存储以及处理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作为在“全球企业网”和“全球有线无线接入网”领域的领导者,H3C在2012年营收达到16.4亿美元,实现了年度收入破百亿的目标。H3C认为,在技术上,“云网”将持续深入融合,基于互联网或者面向整个行业应用的新一代融合大IT即ITOIP的云网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客户需求对应用价值的关注上将引导硬件、软件和服务向整合交付的方向发展;整个行业市场经过残酷的竞争,大量的小公司将被淘汰,最后剩下的少数“强者”将进行“王者之争”;并且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将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云网融合做什么?

目前大量的应用或多或少其实都体现出了云网融合的价值。比如手机行业,目前网络技术、通讯技术都融合在一起。大量的应用价值又在最终的云计算里得到最好地体现。再比如,我们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设备,也不是在单独的网络、计算和存储,所有的关注点实际上已经不是平台而是上面最终的价值实现。所以对于企业来讲,未来关注的是如何把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效融合起来,交付一个融合的IT给最终客户。

以一个最简单的通讯录而言,以前是存储在手机SIM卡中,或者后来的存储卡,但现在可以云端,大量的通讯录应用,包括微信都可以轻易地实现云端的存储,我们可以不再借助任何实质的物理介质就可以达到原有的存储。如果你换一个手机,只要连接到网络,就可以从云端直接把通讯录备份下来,目前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的云也都实现了这些应用,如果再加上第三方应用,实现的途径多不胜数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融合。

无论是网络技术还是云计算的变化和融合都越来越紧密,很多时候甚至交叉到不好细分。如果把一个坐标的横轴看作是网络技术,纵轴看作是云技术的话。那么,很多交叉的地方可以看作是云点。以一个企业为例,很多公司都有办事处,办事处和总部都会有联络,办事处和总部的联络是通过路由器来连接的,通过网络实现互通。如果在路由器端“搭建”一个云点,那么就可以节省很多资源。这就是把云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之后,带来的一些好处。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应用。

网络技术面向应用自动化技术是云计算里面经常提到的技术,在一个数据公司里,实现自动化就必须把计算部分和网络部分变化衔接起来,做到这一条,就实现了自动化,从而大大的降低运维的成本。H3C的云网融合带来的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是用相应的产品和虚拟化技术,打造了云网络中间标准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上面可以应用,下面可以做交付。其二是把网络技术和云技术融合起来,再把合作伙伴优秀的产品架构到平台上,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具有特色的整合云。

用户最关心的是什么?不是概念,不是云计算本身,而是如何实现应用,如何把自己的需求直接地表述出来并依托任何手段最终实现。这就是最终价值,不是单点的技术价值和设备价值。用户需要的就是结果。而这种结果的实现就是云网融合之后的直接呈现。举例如公安系统来,一线的民警通过终端设备采集到数据能够直接传输到后台,后台的服务器也好,大数据也罢能够迅速地进行甄别和查询,并能够把最终结果反馈到前端,如果能实现,就OK了。这个实现的过程就是技术融合的过程。针对这种技术融合的趋势,H3C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ITOIP。很显然,对于融合的趋势H3C从来就没有质疑过。ITOIP的云网融合就是正是满足了这种技术发展需求。

2013-04-08

文/小刀马

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参与智能电视的时候,人们对智能电视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不过究竟谁更懂用户的需求,是传统的电视制造商,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呢?曾几何时,市场一度对苹果可能推出iTV寄予厚望,但直到如今也没有看到其身影。相反,我们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厂商对智能电视的倾注和技术沿革却在不断地探求和求索。

近日,TCL通过全集团各产业集群化联动,携手发布了今年最强大的智能云产品阵营。其中, TCL多媒体推出“火球”计划,一举实现了包括云清 V8500、云晶V7600、云显H6600、云联E5590、云乐E4650/60等8大系列智能云电视产品的群发布。显然电视制造商的积极互动让我们看到了智能电视的主战场在哪里。

用户的需求很重要

苹果迟迟不能推出大家期待的iTV就是因为市场对其预期非常高,若没有惊艳的改变,苹果也很难推出像样的产品。而用户的需求对于任何厂商来说都是必须深度耕耘的重中之重,如果不懂的用户的需求究竟是什么,那么也很难把智能电池做好。传统电视厂商常年浸淫在市场中,显然对用户的需求了解更多,也更接近地气。

一度时间,有人认为电视行业已死,但从目前的状况来说却并不是如此,虽然有的人从电视这个单一的屏幕开始向更多的屏幕转移,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包括网络视频等等;但还是离不开本身的内容需求和观看欲望。很多人不在电视上看节目,而是转战网络,但最终的内容是一致的。这其实就是一种需求,因为一些观众不喜欢冗长的广告,不喜欢一天只能看到一点点吊人胃口的节目折磨,而喜欢网络的那种彻底的放松和长时间地满足观看的欲望。

这就需要我们的厂商能够了解用户的需求转换是什么,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合他们的产品,并且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智能电视可以上网,可以存储和转接更多的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而且也在努力把观众重新拉回到客厅这个最温馨的家庭中心中来。

产品力是做出来的

我们看到,TCL新发布的火球新品云清V8500预装了大型高清游戏《永恒战士2》,貌似“不务正业”,但就是因为这种小小的改变,让它恰恰迎合了用户的需求。当然,在高清电视上畅玩和在电脑屏幕上是不一样的体验。TCL为了能够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在配置上也非常前端,因为这款游戏对产品的配置要求极高,一般的双核电视根本无法启动该游戏。而TCL云清V8500独家搭载了MSTAR四核处理器和Android 4.2系统,能实现超高清信号从输入、解码、到显示的全程超高清处理,确保了毫无衰减的最优化4K超高清显示。

此外,当云计算越来越流行之后,云概念的引入已经不单纯是噱头了,而是切实可行的云能力。在这方面,TCL同样让人眼前一亮。TCL的“全云战略”——Tcloud带来了一种更新的体验。Tcloud是TCL集团旗下用户一站式智能云服务平台,整合了Intel、百度等战略资源。比如TCL火球新品独家带来了如跳吧、爱心视线、游戏大厅、偏爱频道等不一样的智能云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实用体验和时尚创新的感官享受,让客厅多一份愉悦的体验。据悉,TCL云晶V7600搭载的“跳吧”功能,不仅可和家人一起跟着电视视频健身娱乐,而且还可将身影拍摄到电视中,直观分屏对照学习瑜伽、舞蹈等,既迅速又标准。

还有一个小小的改进让人觉得很温馨。那就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无线摄像头,TCL火球新品可以实现“爱心视线”。也就是说你在客厅看电视,只要在小孩或老人的卧室放一个小小摄像头,就可随时在客厅的电视小窗口上查看和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是不是很温馨?笔者还看到,云显H6600搭载的Favor Channel偏爱频道,可智能分析用户观看习惯,通过后台推荐节目,而用户也可对所有内容进行自由预约和订制。这无疑就是网络精准应用的一种体现了。

家庭智能中枢应用会越来越多

当云概念走入家庭之后,究竟谁会是家庭信息化的中枢呢?关于这个话题也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观察其实谁是主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看到一种融合和应用的无缝连接。在这方面,我们在TCL的云应用中已经体会到这种趋势。在Tcloud智能云家庭环境下,TCL电视、手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实现了在云端的互联互通,彻底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TCL手机就可以轻松打开空调;在客厅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通过手机操控洗衣机;而想享受一顿美餐在电视上就可以调阅冰箱菜单,就这么简单。

正如TCL集团助理总裁梁启春所言,“随着全球彩电业智能云体验时代的来临和高端、大板电视市场的稳定增长,随着新兴渠道的快速崛起和电视向家庭娱乐中心的回归,中国本土强势企业将会迎来更多契机,TCL趁势而为,2013年在品牌战略和产品研发上齐头并进,推出系列措施,就是要实现全新蜕变”。事实上,TCL在去年全球平板销量已突破1500万台大关,中国彩电业将有望真正诞生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当中国梦悄然升起的时候,我们也渴望更多的中国制造业能够凤凰涅槃,从制造到创造再到成就一个世界品牌,真正走出国内市场,走进国际市场,在更大的舞台上参与竞争,并赢得尊重。

2013-04-03

文/小刀马

因为订单量减少,富士康的业绩出现亏损。该公司2012年净亏损3.164亿美元,这是富士康国际自2005年上市以来的最大规模亏损。富士康称主要因为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大客户订单数量减少。不过,有分析师认为,“富士康国际的表现很暗淡,主要因为来自新客户(亚马逊和苹果)的订单量低于预期,以及来自内地智能手机厂商(小米和华为)的低利润率订单增加所致。”

富士康国际在香港上市,主要为诺基亚、华为等手机厂商代工,近年来因为订单减少而境况不佳。母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未上市,在中国大陆主要负责电子产品研发、代工,苹果为其最大客户。此前,富士康国际希望从母公司争夺一些苹果产品的订单,这一举动对改善其困境影响不大。

近日,业界传闻郭台铭密会小米,希望能扭转富士康国际的亏损,那么小米手机能成为富士康国际的救命稻草吗?笔者看不会。其实富士康国际的亏损加剧是多年累积的因果,再加上整个移动市场的毛利润下降,富士康扭转这种颓势,不是争取一点订单就可以扭转的。我们看到近年来富士康的负面新闻不断,曾经的跳楼事件也让富士康的整个生态环境曝光于天下。目前富士康国际业绩亏损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欧洲紧缩政策与全球经济衰退及手机市场整合,主要客户需求下降。富士康的代工总量出现一定的变化。

二是,由于业务缩减,也使得产品定价受限,由此带来的就是利润率下滑。众所周知,富士康的代工费一直不高,这也是其利润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是,制造费用、人工成本及原材料价格上升。截至2012年底,富士康国际雇员总数为70051名,产生员工成本总额达4.62亿美元。在2011年底,雇员总数为98868名,产生员工成本总额为5.33亿美元。在2010年底,雇员总数为126687名,产生员工成本总额为5 .65亿美元。员工在减少,但是员工成本并没有减少多少,人力成本在增加也是拖累富士康的一大原因。

四是,富士康国际目前的主要客户仍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iPhone的竞争对手,而苹果iPhone、iPad等订单则都属于富士康国际的母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有消息指,iPhone订单有可能代入富士康国际。这样或许对富士康国际的业绩有一定的起色。

那么,为何小米不是富士康的救命稻草呢?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小米手机的量能还非常小。在国内市场,“中华酷联”占据了更多的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在量能达不到的情况下,富士康也不可能获得更多的订单和代工费。而且,小米手机在早期的微博营销中的确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但是随着三星的快速推进,以及国产手机厂商的不断努力,现在国内的移动终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运营商主导的定制更多地平衡国产手机厂商的容量,在这方面,我们看到“中华酷联”的机会更多一些。

富士康国际要想扭转目前的市场格局是非常难的,因为移动终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透明化,手机的价格也越来越低。在没有新型产品推出,并且有极高的利润率保障的情况下,手机代工赚取的就是微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或许下一步富士康国际的裁员还会继续。事实上,随着成本压力加大,富士康国际已经连续3年削减员工数量。

由于苹果的大量产品是属于富士康母公司所有,因此不排除下一步富士康国际能获得母公司的资产资助,并且剥离一部分自己亏损严重的业务;这样的话,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型企业的发展会发生改变。此外就是移动市场的复苏,尤其是在苹果和三星之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手机企业崛起,尤其是固有巨头的复苏,比如诺基亚等厂商的市场份额变化对富士康意义重大。而中国手机企业对于富士康来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能之后才会得到更好地回馈,现在显然还不是一家新兴企业就可以给富士康带来转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