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4-04-22

/小刀马(微信:daomawuyu

当一些小制作的影片走红之后,无论是青春的还是励志的,包括一些女人电影制作获得了不菲的票房时,我们也在揣测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红火的局面。当然,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看到娱乐时代的改变已悄然来临,借助微博、微信等移动工具的口口相传,娱乐进入到更多的互动过程中,其实当阿里巴巴“娱乐宝”能够获得投资人的追捧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因为用户可以有潜在的互动机会,和发表自己的意愿,包括和明星参与活动等等,而千元获得的投资机会更多的也在于娱乐本身。这恐怕也是互联网改变娱乐的大势所趋。

随着416UP2014腾讯互动娱乐发布会的召开,腾讯提出了全新的泛娱乐战略,和以往着眼单产品改编衍生品不同,腾讯显得“棋高一筹”——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

这其实是向传统娱乐发出的最后一张通牒,要么登上互联网大船,要么将被互联网娱乐全面取代。那么此举又意味着什么?站在互娱时代十字路口的粉丝经济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和预期?

传统娱乐:上一步天堂,下一步地狱

传统娱乐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单纯地追星过程,单方面的付出,利用八卦媒介制造一些噱头,让追星者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这样可以给明星带来一定的神秘度。不过,当明星无外乎快餐时代的一种大众消费需要不断曝光才能增加知名度外,还需要一种互动带来的改变。但是传统娱乐恰恰忽略了与用户的互动,尤其是对娱乐内容的互动更是如此。

因此传统的粉丝营销弊端也十分明显,比如产能低、远离用户,钟汉良的《新****》就因收视率低迷惨遭芒果台“腰斩”。各种低质量电视剧充斥荧屏,导致粉丝流失严重,当传统娱乐脱离了用户这一根基,其优势也正在丧失。与传统娱乐不同,互动娱乐实现了用户的零距离交流,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寻找彼此的契合点,虽然不是一味地盲从,但可以汲取营养,寻找共同的利益共同点。

这也是腾讯倡导的互娱时代的一种本质的改变,如今,腾讯正式将“腾讯互动娱乐”品牌推向台前,系统发布了全新的泛娱乐战略以及涵盖文学、动漫、游戏等多个互动娱乐业务的重磅信息,宣布将“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粉丝经济”,全面布局互动娱乐产业,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互动娱乐服务品牌。很显然,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打造,也是把握了当下移动互联时代和社交文化的娱乐诉求,通过腾讯的平台优势和用户基础,实现对内容的全面整合和业务的融会贯通。

尤其是借助微信、手机QQQQ空间等社交平台,腾讯可以聚合更多的粉丝力量和价值,这种传导可以直接影响到互娱的交流。而文学、动漫、游戏领域的发展本身需要产业链的积累,这也是腾讯的优势所在。那么应该如何打造互动娱乐产业链呢?

技术+实体业务,打造互动娱乐产业链

从年初两大打车APP应用之间的竞争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O2O的力量有多大,而微信红包挑起的一个小小的红包游戏获得市场井喷式的发展机会,这想必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那么什么造就了这种机会?其实很简单,社交化、技术能力和实体业务的咬合造就了腾讯的媒介传导优势。这也是别的竞争对手难以比拟的。互动娱乐的根本首先是人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粉丝,这是腾讯固有的优势。那么拥有人脉之后呢?

需要产品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在技术层面,腾讯依靠QQ、微信、手Q等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定制和精准投放,满足不同用户的娱乐需求。同时,腾讯互娱通过对自身业务的整合,实现互娱产业链的聚合,为粉丝经济带来更多的联动性。比如我们看到腾讯文学和腾讯动漫的成长和壮大,至于手游那更是腾讯的优势所在了。

诚如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文学董事长程武所指出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听歌、观影和游戏时候,生活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两者之间的界限开始被全面打破,大众的娱乐需求得到空前的释放。用户正迎来生活娱乐方式的变迁,而行业将面临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变革和前所未有的产业机会。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抓住最新的技术,搭建最完善的平台,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体验形式。让技术与内容互相驱动,又共成一体,让用户无处不在地自由参与和创造——这就是互动娱乐时代的本质,也是腾讯互娱坚持泛娱乐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以动漫市场为例,在本次发布会上腾讯动漫平台已正式宣布升级为腾讯动漫。经过2年的快速发展,腾讯动漫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正版动漫平台,注册原创作者达到5万,诞生了《尸兄》等系列备受欢迎的作品,同时也与集英社、万代游戏、迪士尼、中国动漫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引入了《火影忍者》等众多经典日漫电子版权,启动了动漫制作、游戏改编、周边授权等系列泛娱乐延展。自己的原创再加上合纵连横的相互引入,这是做大做强的基础之一。

多元化的互动娱乐体验是给粉丝营造的,再加上将搭建粉丝的会员体系,为动漫的商业化展开探索。这是粉丝经济必须走的一环,腾讯明晰粉丝的需求是什么,以及如何营造这种氛围,给粉丝带来更多的粘合力,这也是人脉获得的根基,在这方面需要持续地付出,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合力,营造更大的势能,为腾讯的互娱时代奠定基础。

腾讯互娱增发船票娱乐巨头趋之若鹜

在互娱时代以及泛娱乐的大背景下,腾讯互娱营造出大平台效应,获得了更多娱乐巨头的响应。腾讯互娱元年开启是构建在三大娱乐矩阵的基础上,那就是腾讯文学、腾讯动漫和腾讯游戏三大实体业务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中,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体验形式。让技术与内容互相驱动,又共成一体,让用户无处不在地自由参与和创造,这也是腾讯倡导的互动娱乐时代的本质。目前,腾讯文学移动产品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500万,拥有业界知名作家人数超过300人,日销售额过万作家12人。这还不包括创世中文网。当然,这仅仅是文学一个子类,在游戏和动漫方面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腾讯互娱通过扎实的用户基础以及强大的IP开发门类,带动了游戏、影视、音乐、动漫等一系列产业链丰富的衍生产品和周边开发价值。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腾讯游戏、腾讯文学、腾讯动漫三大实体平台培育、输出IP,延展出游戏、文学、动漫、影视、周边商品五大产品类型。再通过把“明星IP打造”作为业务拓展方向,除自有IP的持续培育和产业化之外,还将持续引入外部成熟的明星IP,最终通过构建泛娱乐粉丝经济业务体系,完成潜力IP的孵化和商业化打造。这是一步大棋,也可以以此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完成共同发展。

最后,粉丝经济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代,尤其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蝶变,依靠几年甚至几十年打造一个IP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返了——腾讯互娱正在主导这次泛娱乐产业变革升级——粉丝经济,不是一个简单商业模式的经济公式,而是每人心底渴望的高品质互动娱乐生活之源。

2014-04-21

中国互联网20周年先后诞生了TABLE(腾讯、阿里、百度、小米、360)等互联网公司,也让微信、支付宝、安全杀毒等产品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一款拥有8年历史的软件,360安全卫士在中国互联网用户桌面的时间可以算是元老级的,但与近几年诞生的新产品不同的是,一些用户已经不太关心这款软件前后更新了多少版本,只能或多或少从产品的点滴创新中感受到这款产品的存在,因为“你在或者不在,360安全卫士都在电脑里”。

梁圣,重庆人,摩羯座,有着与90后年龄不符的成熟谈吐思维,他开玩笑的说,也许是小时候红楼梦看多了的缘故吧。在加入36020天后,面对这款历史感浓重的安全产品,他开始思考如何在90后、00后逐渐成为用户主要群体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唤起用户对这款产品的激情。

360安全卫士定制版产品经理梁圣)

“现在的用户年龄层越来越年轻化,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据悉,20067月,360推出安全卫士,8年时间里,更新了数十个版本。“我们必须跟上这种变化,但是不管做什么,做之前都要思考‘为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用户需要这样的变化吗?”梁圣说:“安全卫士在刚推出之时,就是要做一款让用户使用起来简单方便的安全清理产品,只要一键清理就行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能很纯粹,功能易用、易辨识;后来在原有版本上,随着一次次更新,安全卫士逐渐开始加入电脑救援、手机助手、软件管家等功能,同一个产品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对追求极致体验的用户来说变得特别臃肿,好像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有些迷茫。”

“去年有部电影叫《私人定制》,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也一样,希望能够有自己专属的一些东西,要有个性,还要方便快捷。这就是360安全卫士定制版诞生的初衷,为了满足年轻一族的个性化诉求。”

在洞察到年轻化用户的需求后,360在近日发布安全卫士9.7beta发布,主打“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体验。用户安装时可根据自家的上网需求,自行选择开启或关闭相关功能。“定制版出炉,360安全卫士又回到了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回归到简单轻便快捷的安全产品。”

在谈到用户洞察上,梁圣说“有句话说得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做产品也一样,用户的需求和反馈都给了我们很多新的灵感和建议,一些高端用户,90后、甚至00后用户(接触到的最小的用户11岁),他们对产品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追求,特别是90后用户,他们特别活跃,会很主动的与我们进行沟通互动,吐槽、提建议、有的时候甚至会为一个问题起争执,我们会去思考为什麽他有这样的想法,然后顺着他的思维去理解,这样互动下来效果就是事半功倍。”

2014-04-18

小刀马

众所周知,互联网一直以来依托的就是免费带来的市场追逐度,包括吸引用户的黏度也是靠免费的资源,在视频内容方面更是如此,虽然随着对知识产权和版权的保护程度加大,人们对视频内容的版权意识也增强了许多,但是一些“原罪”性的内容还是让互联网视频的天空并非那么纯净。其中一些技术见长的公司一度时间也以技术特长能够播放各类视频节目和内容为傲,不过因此也带来了一些内容的不纯净。在这方面,包括迅雷、百度影音、快播在内的播放软件都遭受过一定的困惑,甚至指责。

如今,净化互联网环境,尤其是对视频内容的一种梳理也让这些以技术见长的互联网应用工具开始寻求转变之路,还市场更多的纯净内容和版权尊重,过滤掉更多的不良内容。近期快播就开始了自己的原罪“救赎”之路。如果在起步之初,在互联网视频内容的发展之初,需要更多的内容叠加,也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这样就容易造成一些擦边球,甚至带色的内容进入大众视野。不过,随着市场的越来越规范,还视频更多纯净的内容,需要一种救赎。

在这方面,笔者观察到快播正在大力清除一切不良内容。据悉,快播高层近期紧急召开产品会议,要求产品技术部加紧升级产品和不良信息监测系统,并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屏蔽快播软件和云帆搜索上所有的不良信息。据悉快播技术人员正积极响应这一要求,并通过修改产品代码来根除不良内容的链接。而且,该公司在过去三个月里就已经投入超过100名员工,致力于升级快播旗下产品。并已清除了数万条疑似不良内容的结果。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产品转型,快播通过购买版权和屏蔽盗版来提升正面形象。而动用上百技术人员更改产品清除一切不良信息,可能也与响应时下正开展的“净网行动”有关。快播要树立良好形象,需要这种“净网行动”。快播也表示,清除盗版和屏蔽不良信息仅靠修改产品代码还无法彻底。所以很多工作还需要人工完成。据悉快播2012年成立了一个网络信息安全部门,目前人数已增加到30多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从蛛丝马迹中找出一些伪装的链接。

寻求“洗白”的快播希望由单纯地技术向版权转移,这种策略是没有错的,毕竟没有版权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没有了内容的技术即使再优秀也是游走在市场的边缘,也容易遭受政策的风险。这是快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如果任由市场发展原罪,那么最终的技术也会沦为鸡肋,这显然是快播不愿意看到的,恐怕这也是其要进行内容“肃清”的根源之一。

不过在版权竞争中,快播和传统的网络视频网站相比并不具备什么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那些已经上市的视频网站财大气粗,网络视频版权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近几年获得了快速的递增。版权意识的增强以及网络视频的快速发展造就了这种格局演变,那么快播又该如何破局?

来自新浪的报道曾指出,快播改变商业模式,加大对版权的投入。目前已经做了三方面的准备:一是购买了影视类域名;二是把云帆搜索和快播娱乐风向标中的涉盗版内容全部技术屏蔽;三是未来一年投资不低于1亿元购买版权、不低于3000万投入支持国内微剧创新。四是为了彻底清除利用快播技术的盗版和低俗内容,快播决定关闭qvod服务器,停止基于快播技术的视频点播和下载。这一条估计对于快播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决定。

此外,笔者关注的还有快播的市场定位以及和传统视频网站的竞争优劣势又是什么呢?这种“洗白”是不是会带来一个全新的快播?为曾经的原罪买单也是不得已为之了,那么又该如何调整,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市场机会?

毋庸置疑的是,曾经习惯了免费午餐的中国市场一度是盗版的温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习惯了免费的诱惑,不愿意为版权付出更多的金钱,造就了大量的盗版横向,这就是发展之初的一种阵痛。不过当市场越来越规范之后,对版权的尊重就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和经营者为此付出了成本,如果再任由其他软件盗版,显然也侵害了他们的利益,这样就必然会肃清市场,给版权更大的生存空间。在这方面,去年下半年,国内几大视频网站和经营者联手组成反盗版联盟,百度影音和快播被卷入其中,受到了不小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快播寻求改变,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无法回避的是,快播一直是技术定位,以更强大的视频播放技术在广大网民中拥有不错的口碑,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这是快播的优势所在;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传播途径,也容易遭受盗版版权的指责等问题。不回避问题,正视问题也是快播的责任所在。故此,快播CEO王欣终于下定决心转型,不希望在行业中一直被诟病。

而且,快播也正在积极和如优酷、搜狐视频这样的网站做互动,同时,快播也在计划构建自己的版权内容,初步今年费用的预算是1亿元,目前已经采购了一些片源。当然,快播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症结还是内容版权问题。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的版权价格一涨再涨,虽然比高峰期有了一定的回落,但版权价格还是令人咋舌,因此获得足够多的版权支持就成为视频网站发展的最大成本,对于快播来说,毕竟是以技术见长的公司,不是普通的视频网站,在资金的筹备上还无法和那些上市的视频网站相提并论。

另外目前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尝试自制、收费等多种商业模式,快播此时能否追赶上末班车有很大考验。快播在微剧创新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回报,这个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不过起码这种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口碑和技术能力之外,我们看到快播在硬件方面也投入了一定的力量,目前,快播已经布局了两款硬件产品,同时也有不少沉淀用户。对于快播而言,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正版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用户流失,而且广告主是否愿意在洗白后的快播投放广告,都将成为快播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快播的发展也会停滞,这是需要我们继续观察的地方。

2014-04-14

/小刀马(微信:daomawuyu

市场一直关注着BAT的布局,因为两个打车软件的喧嚣一度时间人们的视角都被阿里巴巴和腾讯夺取了,相反对百度的热情不是很高了。不过百度并没有闲着,尤其是对O2O的布局,百度的步子也很轻快,虽然没有阿里和腾讯的密集出动,但是百度的布局也在有序推进。站队也好,阵营也罢,目的还是唯一的,那就是在O2O的布局中,我们需要来自各方的声音,也需要透过繁华的纷扰之后看看背后的市场是怎么样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明了地看到O2O市场的发展其实蕴含的机会有多大,同时也对固有的格局转变带来哪些影响,甚至困惑,当然值得关注的还是O2O的死穴在哪里?

我们姑且不看更多的O2O模式或者转换,包括O2P的变化,最主要的还是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O2O本身还是以本地化生活信息、服务为主轴线,这一点还是难以撼动的。而在这方面,曾经风靡一时的团购网站自然是首当其冲的。经过了市场的洗礼之后,目前是美团、大众点评和糯米为第一阵营,更主要的是他们背后背靠的资本和支持恰恰就是BAT本身,这一点才是吸引市场关注的焦点。

笔者想重点谈谈糯米。美团和大众点评背靠阿里和腾讯,本身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结构,但不如糯米和百度这么彻底。因为百度收购糯米,阿里和腾讯是参股和投资,二者略有差别。当然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进而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不过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竞争中,彼此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发展重点,关键还是看谁能真正迎合市场的需求,进而脱颖而出。目前来看三家的咬合度还比较高。一个平台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或者帮助度有多高,对于O2O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我们看到糯米的发展就是借助了百度的支点效应,进而开始自己的O2O延伸。那么百度对于糯米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笔者观察有几方面的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是百度的流量和资金支持。对于BAT来说,不缺的就是资金,因此这三家大佬的投资自然也是最不吝惜钱的,在O2O的发展中需要资金的支持,这是力拼市场占有率的一次较量。此外就是流量了。阿里提供的是购物的人流,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进入到移动生活时代,这种流量的制衡就出现了。腾讯能够提供的是社交的流量,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庞大支点。而百度提供的搜索流量也是非常巨大的,结合地图和精准定位,搜索流量带来的导入性或许更好,其实从百度糯米37活动的火爆就可以窥得一斑。在今年三八节的活动中,37日到9日糯米的活动就超过了大众点评网,而且,日活跃用户翻了一倍,包括客户端用户量也达到100万,这些数据的流入一方面是因为活动带来的刺激,另一方面就是百度精准流量导入带来的好处。而且因为搜索本身的定位性,和社交本身的随意性和娱乐性所不同,百度给糯米网带来的流量要优于微信给大众点评网带来的导入。

其二是移动端的协同效应。目前,百度手机助手和移动搜索很明显,能占下载总量的15%。移动端总下载量增速比美团快。虽然不如微信和手机QQ等社交工具那么火爆,但是移动端的应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而且百度也在有意推广自己的移动端布局实力。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糯米网的推广节奏比美团慢了接近一年,这是美团的优势,因为人人对糯米的束缚过大,不太愿意投钱。如今百度接手,资金不是问题,在投入资金之后,跟随之后就有弯道超越的机会。其实,百度糯米作为千团大战最后剩下的前三,品牌价值还在。这就为糯米在O2O的布局和发展中能够游刃有余一些,而不是以前的捉襟见肘。

其三是百度LBS的联动。既然百度把糯米收了进来,自然要聚合自己的优势产品,进而形成合力。比如百度LBS对于O2O的发展,包括对糯米的价值都是巨大的。其实阿里收购高德也是看中了地图的发展潜力,而依托地图的LBS架构对于O2O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百度在地图上的优势有目共睹,尤其是其布局LBS的经验和应用探索对糯米都存在着极大的价值。随着百度糯米的推广加速,LBS给其带来的衍生价值会进一步凸显,这一点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此外,无论是团购发展还是O2O布局,都存在着一种新的模式转换,市场也不会被一两家所独占。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中,有三个要素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商户、用户和服务之间的衔接。对于百度糯米来说,用户是百度本身的流量优势,而商户百度有地推体系,优势也是明显的,百度地推在全国都有推广的分公司和经销商,已经在开始推糯米了。在BAT里面,另外两家都没有百度这样庞大的架构和健全的销售体系。而唯一欠缺的是服务。而服务也是O2O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是百度糯米需要加强的地方。

糯米依托百度的技术,比如LBS定位服务器,从业务场景,请求一次定位,通过渠道下发团单信息,注重用户体验。针对有团购意向人,分时间段推出不同类型团单。这其实也是一种服务。更主要的是,百度参与到这个市场后,已经不单纯地是一种团购之间的竞争,而是给了商家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原来百度的客户是50多万中小企业主。现在需要给一个给餐饮行业的解决方案,跟商家谈判的时候,不再是团购,而是如何利用百度的互联网资源,给它们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这是其它第三方无可比拟的,只有百度能做这件事情。

这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一些大客户看中的并不是团购销量。也会看重百度的宏观优势资源。此外,我们也看到,团购行业从出现时的一日一单变成一日三单、一日多单、多品类商单、最后变成多城市多商圈、全街道无缝覆盖,能够匹配用户的全部线下服务需求,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以位置为基础,从而再次变成了一个“搜索”。而如何实现快速精准的匹配用户的搜索需求,这一点上百度占据绝对的领先优势。我们也关注到,当下的O2O中,团购还是核心,如订座、订房、餐饮的订座、点菜、外卖等等。而团购的发展也会更加强调O2O发展,模式的转换以及由此带来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精准定位,都将会成为本地化信息服务和消费的一个重点。而目前美团、大众点评网和百度糯米之间的咬合和争夺也会继续深化。

2014-04-10

小刀马

众所周知,苹果iPhone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原有的通讯市场格局,更主要的是苹果iPhone带来了一种全新理念。APP Store应用彻底颠覆了硬件模式,进而开始了以服务为驱动的新通讯时代。这种思路也逐渐扩张,尤其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软件+模式的发展思路不仅仅被互联网公司所认同和发扬光大,同时对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也开始逐渐认同这种发展模式,进而开始转变。

当阿里巴巴马云以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叫板理财和银行业的时候,当小米雷军和格力董明珠豪赌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模式之间的碰撞,而不仅仅是两个企业之间的咬合。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种思潮转换。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模式转变之快已经超乎想象,当我们不认同或者在观察某种现象的时候,或许已经落后一步了,因为停滞的过程中已经为自己埋下了隐患。尤其是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制造本身的过剩化还是其次,跟不上用户需求的转化带来的一种落伍(OUT)化才是最可怕的。

于是我们看到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开始兴起,当然这不过是沧海一粟,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整个传统制造业,也或者说家电业受到的冲击最快。因为家电业和人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习惯息息相关,当用户的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会悄然改变,同时对智能化、移动化、科技化的诉求更高。于是我们看到苹果、微软、谷歌都开始琢磨着和汽车企业合作进行智能化改造人们的行车习惯和用户体验的时候,我们的传统家电业又凭什么可以高枕无忧呢?

在这方面,我们看到长虹的动作还是比较快的,从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开始向互联网企业转型,这是长虹老总赵勇的一次审时度势的改变。看似简单,但期间蕴含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因为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转向互联网企业,怎么转?靠什么?特点是什么,支撑点又是什么?很多问题如果想不清楚的话,或许就自乱阵脚了。

从长虹互联网电视开始改变,到对空调的调整。赵勇称:要实现以“软件+模式”替代“硬件+功能”,重新定义空调。很显然,这就是受到苹果模式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是必然,因为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模式的发展已经不是传统可以制衡的,唯有顺应改变,调整思路,应对用户需求的转换才是正道。

众所周知,国内白电行业的变化一直不大,江湖位置也比较牢固。这是因为规模决定了竞争力和产品趋势;但是智能产品来临,整个行业开始发生了变化。趋势将决定产业格局。只有在智能产业来临之际抓住市场机会的企业才能获得产业主动权。清明已过,天气逐渐转暖,国内空调市场的竞争也会进入到一个新的白热化阶段,那么在这个竞争中,什么样的产品会脱颖而出呢?固有的产品体系结构还能继续笑傲江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用户的需求在转化,市场的格局也在转变。

作为传统家电业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长虹不断为品牌营造一种市场格局,尤其是在推出了CHIQ智能空调后,长虹请竞品企业到场观摩、交流。长虹希望借智能空调搅动稳固空调行业的一池春水。那么有没有机会?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市场的需求决定的,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前的模式,更是对智能化有了新的要求。

智能化的需求是更绿色,更环保,更智能,长虹推出了可根据人体状态调节模式的空调,它的特点是能自动感应识别人体物理状态、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的变化,通过人体状态特征识别算法生成用户需求模式。市场也认为,能否和人实现感应是区分智能化与否的最重要标准。

长虹对空调的改变也是继CHiQ电视,CHiQ冰箱之后的又一个动作。接连发力,是对智能化技术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能力。不过,空调业和电视、冰箱还不一样,在这个行业,美的、格力的市场优势还很明显。据有关数据显示,在传统空调领域,格力占到了45%的份额。不过,进入到智能领域之后,说白了大家都是刚刚起步,白手起家的时候也是容易扰乱市场格局的时候,就如同当初苹果iPhone的出现最终把摩托罗拉、诺基亚挤兑到无法生存。

行业专家陆刃波认为,“虽然在传统空调领域,格力占据着绝对多数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智能家居的兴起以及物联网对家电产品的重构,所有家电企业都回到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了。其中,作为兼具黑电、白电的综合企业,长虹更具有技术创新的优势,未来长虹所生产的智能空调,或对格力造成一定的冲击。”对此笔者也比较认同这种观点。家电智能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智能需求,而是一种新模式的转换。

长虹的互联网转型,意图通过立足产业链创新,打造用户思维,针对用户需求,致力于创造交互、连接、协同的差异化智能体验,并在智能基因、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上取得了开创性突破,这也为长虹智能空调的市场化提供了保障与支持。不过,空调业的发展要解决“人”、“环境”和“能源”三者之间的智能协同与交互,这不仅要求空调真正懂得人与环境不断变化的需求,还需要其快速捕捉这一需求并进行智能化调整。长虹已经推出了产品,下一步就是看市场的反应和用户是否认可。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正因为有挑战,有创新,才能对行业带来冲击,进而引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这也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长虹值得一赞。

2014-04-05

小刀马(微信:daomawuyu

331日,嘀嘀打车宣布,110日来的4组补贴总投入已超过14亿元,用户数超过1亿人。42日,速途研究院发布《2014Q1打车行业报告》报告显示嘀嘀打车市场占有率达到60.2%,称霸行业。有分析称,嘀嘀打车花费14亿巨资烧钱太过。那到底值不值?我们通过量化数据来分析一下。

嘀嘀打车宣布,从2014110日至3月底的77天内,共投入补贴14亿元人民币。这14亿元完成了嘀嘀打车:市场培育、实惠用户、品牌广告营销的一箭三雕。

其一是广告、用户价值。从广告、营销角度看,今年以来打车软件、嘀嘀打车成为社会与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笔者统计从110日开始,传统媒体上平均每天有200多篇嘀嘀打车新闻报道;微博平台上每天有超过3600多条嘀嘀打车相关讨论;我微信朋友圈有700多人,平均每天有130多人会分享嘀嘀打车相关消息;视频媒体上平均每天有2000多分钟的关于打车软件、嘀嘀打车报道。

打车软件的烧钱,使 APP打车迅速成为最广泛的叫车方式,全国有1亿多用户。嘀嘀用77天用户数增加了7800万人,总用户已经达到1亿。

众所周知,互联网企业平均获得1名用户的成本是2426元,而嘀嘀通过巨额补贴营销方式让其整体用户获取成本约为每人14元,即使新增用户成本也不过每人约18元。用户获取成本大大低于行业平均,这样来算,花费还是值得的。

其二是交易价值。嘀嘀打车的日均交易单量超过500万单,这样的交易量超过手机淘宝、京东客户端等电商平台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最大交易平台。截止到328日,嘀嘀打车覆盖了全国178个城市,日均订单达到521.83万单。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出租车约100万辆,从业司机200万人,而使用嘀嘀打车的司机数量为90万人。近半数的司机成为嘀嘀的用户,即使将来的营销计划改变,但司机的习惯会保持,用户数还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这样带来的价值正是营销的成功之一。

其三是用户忠诚度。毋庸置疑的是,随着打车软件补贴的降低,用户的流失也难以避免,但还会锁定相当一部分用户,有调查显示还有七成的用户和司机保留着使用打车软件的习惯。笔者也是一个打车软件的使用者。从春节期间养成的习惯,到现在还继续保持,笔者继续选择打车软件的原因有几个:

一是节省时间,在出发的时候,笔者经常是在家就开始叫车。当有司机抢单之后,开始下楼,这样也就省却了路边等车的等待时间。

二是虽然补贴的力度降了,但还有一些补贴,能省则省,省一点也是赚来的。

三是移动支付的便捷,省去了带零钱和找零的麻烦。笔者在打车的时候也和司机师傅聊补贴降低之后,打车的用户变化情况,司机师傅说,变化是有一些,以前经常是长时间抢不上单,现在单子好抢了。

其四是转化率。嘀嘀创始人程维曾表示:我觉得打车行业互联网化的第一阶段标准是20%的渗透率,至少有20%的用户会迅速养成习惯。这已经是相对其他行业最快的渗透速度,目前为止,很少有互联网对传统的渗透率到20%。显然,即使两成的用户习惯养成,对于打车软件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综合来看,14亿补贴更是嘀嘀打车制定的营销广告方式,并且十分成功。

嘀嘀获得了上亿的用户,虽然用户的成忠诚度在补贴或者最终取消之后会出现一定的滑落,但是沉淀用户即使仅有两成也是嘀嘀巨大的成功。毕竟市场培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当用户的习惯根深蒂固之后,延续习惯带来的消费模式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同智能手机的流行,人们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移一样,习惯演变带来的消费刺激是无线互联网时代一种特定的模式,在这方面,打车软件不仅仅是第一批吃螃蟹者,同时也是第一批受益者。

2014-04-04

小刀马

随着XP大限的日益临近,很多XP喜爱者又开始嘀咕了,这次微软是下定决心了,以后自己的系统就开始裸奔了,面对病毒和各种蠕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安全怎么保障啊?

甚至主流媒体还开始对微软提出质疑,打出了垄断的利器。对于微软来说,此举也是颇为无奈,在XP一统江湖的时候,是何等的风光和高调。但是随着后续产品的持续不给力,无论是Windows Vista还是WIN7的推出并没有把用户的热情从XP转移。即使到了微软认为变化最大,具有颠覆性的WIN8时代,同样如此,甚至还不如WIN7的市场占有率。这不能不说是令微软尴尬的。当然,微软之所以会如此也有诸多的因素影响。

其一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谷歌和苹果的快速崛起,无论是Android系统还是iOS都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谷歌Android主打开源和免费,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Android也彻底占据了市场一角,并且优势越来越明显,谷歌开始向多领域渗透。而苹果iOS的崛起是依托iPhoneiPad的流行,由于相对的封闭性和安全性,更主要的是苹果开辟移动新模式,自然也吸引到大量果粉的追捧。

其二是PC萧条已经不可逆转,全球PC销量逐渐下滑,新媒体时代注定了多终端共生,并带来全新的改变,但是微软本身的系统切换却没有同步跟进。虽然微软希望Windows Phone能在移动市场获得一角,但事与愿违,包括进入WIN8时代,微软彻底打通彼此的衔接,但是由于在移动市场微软本身应用匮乏,再加上第三方开发者并没有积极参与,微软在移动端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即使收购了诺基亚之后,微软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突围也是扑朔迷离的。

其三是WinTel联盟随着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几乎是名存实亡,包括英特尔在内,这两个巨头的日子有一些相似,那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一直游离在主流和边缘之间,夹板饭的味道不好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软提出彻底中端对XP的维护和服务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过,由于目前市场上还拥有大量的XP用户,他们还不离不弃这个跟随了十多年的系统。微软的停服,对他们来说,从感情上是难以接受的。此外更新升级面临着资金的压力,更主要也是习惯的转移难以磨灭。这也是很多用户不愿意舍弃XP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中国近2亿的XP用户来说,当微软停服之后,何去何从就变得很微妙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市场有需求的时候,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因此当众多的XP用户看到腾讯、联想、微软等共同发起了“Windows XP用户支持行动”时,心中略有宽慰。这个计划是为中国2亿XP用户提供包括“XP系统安全主动防御”、“XP救援”、“系统升级援助”等一系列举措,并推出了旨在为XP用户提供救援、升级及安全援助的“扎篱笆计划”。

对于腾讯和联想来说,此举无疑是延伸自己服务的一种良好举措,同时也是对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的积极掌握。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格局在悄然转变,用户的习惯也是如此,虽然传统的PC还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基础。不过延伸和转变也是趋势之一,既然用户有这种需求,那么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为延伸各自的服务体系,转变用户习惯的沿承也是一种非常主动地服务模式。这是联想和腾讯的聪明之处。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融合化发展的时代,这是未来的趋势。这里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IT市场的融合,更多的是对移动端的一种融合,包括大数据应用和云计算布局等等。越来越多的终端产品面向用户,给他们提供服务需要更持续化和多元化。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和腾讯的频繁出击,貌似不合常理的布局,比如阿里巴巴全资控股高德,参与文化中国;腾讯参股大众点评,京东商城等等,都在布局自己的移动市场闭环生态链。最终导向的是用户的需求在哪里,企业就布局到哪里,这也是为何XP不倒的原因之一,因为用户还需要它,既然存在,那么就要解决这部分用户需求。这也是服务的一种延伸,联想现在扮演的就是这个解决最终用户需求的角色。

新生代市场用户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同时对用户习惯的导向,产业协同发展都变得越来越紧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明确看到了用户服务化的真谛在哪里,那就是用户的利益是非常关键的。草根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是为何各种“宝”的出现可以撬动那么大市场的原因之一。当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出现后,用户的习惯就会养成,进而带来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用户的参与和选择。同时各个生态圈的相互协同,最终也是帮助用户,锁定需求,解决需要,在这样的力量的推动下,企业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进而拉动企业布局自身产业环节的平衡。

当各种移动终端出现之后,碎片化时间的整合,移动支付端的逐渐普及,商务化的转移,都会因为用户需求的改变而发生质的转换。这时候,企业能否及时把握这种用户需求的转移就非常关键。跨界合作,彼此联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这都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特色,在这方面,我们看到无论是传统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制造商,新兴崛起的移动互联网企业,都在引领着用户的需求,并积极布局,转换这种需求到自身的阵营中,这也是打通终端融合服务先行的一种特色,因为有了服务的保障,才能让用户没有了后顾之忧。

2014-04-01

微信:daomawuy

众所周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芯片巨头都开始了转型之路,包括曾经非常牢固的WinTel组合也因为全球PC业的衰退而逐渐走向衰败,微软和英特尔都开始转型。另一个芯片巨头AMD的转型其实相对英特尔动作更快,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AMD的转型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效果。当然,AMD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希望在未来五年内能完成变身,从现有的格局中真正脱颖而出,完成蜕变。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看AMD的五年变身战略呢?

事实上,自启动战略转型以来,AMD已经完成了全新格局的转换,从传统PC行业跨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引入64ARM架构、台式机总部落地中国等一系列举措都是AMD未雨绸缪的基础。AMD希望能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加强产业合作,通过提供半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获得更多机会。在去年,AMD已经通过这种转换获得了不菲的市场效果,比如,索尼PS4和微软Xbox One就采用了半定制芯片。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AMD可以跟业界重量级的合作伙伴一起来进行量身定制的合作方案。

当全年PC出货量进入快速下滑的时候,AMD并没有同步陷入困境,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看到,AMD通过嵌入式、游戏主机、数据中心等领域的业务发展反哺PC。众所周知,AMD有非常强的基础性知识产权(IP),而这个优势可以被应用到PC、游戏主机、嵌入式应用、服务器等领域。这也是AMD业务走向多元市场的真相所在,因为技术积淀让AMD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布局。进入2014年,AMD的重要产品Kaveri APU发布,这款产品相对上一代在性能、计算能力和图形等领域都有大幅改进。也给AMD带来了更多的腾挪空间。

事实上,据悉Kaveri的市场需求非常强劲,桌面Kaveri正在通过渠道市场进行销售。众所周知,AMD对游戏市场非常重视,游戏对显卡和图形的高要求正好是AMD的优势所在,这个市场也是AMD重要的差异化市场。在这个领域,AMD推出了一项名为Mantle的技术创新,可以从游戏主机一直到笔记本和PC的游戏都实现非常好的性能,而且能够使软件的开发得到更大的助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加上AMD和软件开发商的紧密合作,目前有20多个游戏产品都在使用AMD的这个新的技术。

在游戏市场的耕耘也让AMD看到了更多的机会,2013年,AMD就为PS4Xbox One提供半定制芯片,随着游戏机的热卖,AMD也在游戏主机市场尝到甜头。对于移动游戏市场,AMD也计划发布代号为BeemaMullins的适用于移动产品的APU助推市场发展。

为了更好地变身,AMD提出了五大战略目标,那就是:一、投资业务领先的知识产权(IP)64ARMx86核心,顶尖的显卡和多媒体产品;二、扩展基础:持续创造差异化产品,比如APUGPU,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扩展;三、主导游戏行业:统一游戏战略,主导游戏机、客户、内容和云端;四、领导向64ARM的转变:在新兴增长市场引入ARM;五、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差异化,推动建立深层关系和开发独家平台。AMD高级副总裁兼全球事业部总经理Lisa Su博士表示:“过去,很多合作伙伴选择AMD,多是从成本层面的考量,而未来AMD将依靠差异化的技术和方案,推动客户、产业、自己取得成功。”这种转变也说明AMD的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

目前,半定制化已经成为AMD的重要支柱。相信未来在这方面AMD的动作和合作伙伴会更多。我们可以看出,AMD未来的发展一方面是在新技术领域进行大量的投资,另一方面是重视新兴的市场,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为AMD在未来取得至关重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AMD正处在全面的转变当中,五年前的AMD还是一家面向PC市场的公司,五年后的AMD与五年前则完全不同。战略转型对一家大型公司来说绝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动作,在期待转型收益的同时,AMD必定面临很多风险。能否成功突围,将是AMD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