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4-05-30

小刀马(微信:daomawuyu

听闻中移动要“重启”自有品牌手机,心中颇为纳闷,中移动此举有何意义?翻旧饭的感觉真地香吗?据悉,中国移动自有品牌4G手机M811即将于6月上市。有专家认为“选择推出独立品牌有助于运营商更加全面地了解终端用户的需求,但是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深耕市场多年的手机终端厂商优势更加明显,移动推出的自有品牌并不会对这些厂商造成影响。”

对此笔者并不苟同。理由如下:

一是中移动之前的自有品牌手机在市场上掀起过多大的波澜?用户认可吗?效果明显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否则中移动自有品牌也不会销声匿迹了。还记得OPhone系统吗?最终结果如何了?中移动估计都不好意思回想了吧?

二是目前市场的重点是终端不够吗?即使4G上马之后,中移动的终端产品的覆盖还是很全面的,无论是引入苹果iPhone还是三星等老牌国际手机巨头的鼎力支持,包括国产手机厂商酷派、华为、中兴等的全力配合。终端产品的覆盖还是比较全面的,还需要中移动自己贴牌生产手机吗?

三是OEM的效果好吗?其实因为是OEM的产品,即使中移动再把质量关,也难以避免最终走中低端的路线,中低端市场的特点是更迭快,产品种类繁多,可选裕度大。中移动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机,品类覆盖能有多广?投入又有多少?当合作伙伴的产品都难以消化的时候,中移动自己的品牌的市场份额又会有多大?诚然,中移动可以通过一些活动促销送手机等来推销。不过,当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结构被打乱之后,中移动本身的牢固合作伙伴之间也极易出现裂隙,这时候会不会影响终端厂商的投入和对中移动品类的压制?这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是市场的需求和空间还有多大?对于4G手机来说,因为是刚刚起步,未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是目前国产手机厂商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他们的产品覆盖也很广。基本在满足着市场的需求,而用户真正在意的还是套餐和资费问题,而不会过于纠结手机终端本身的。不过目前4G的资费尤其是流量费用还是普遍较高。

五是中移动宣称不是为了挣钱。只是想起到市场引导作用。其实如果想引导市场,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更紧密一些,都可以解决,而不一定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硬件市场插一杠子。中移动强行介入到手机终端的制造中,如果仅仅是小小的补充,或许也还说得过去,如果想进一步发展,基本没有空间。

六是会引导低端手机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目前4G市场已经出现了千元智能机,这对4G的普及惠众会带来一定的益处,但同时也会削弱4G的盈利能力,这又会让中移动前期大量投入的回报变得战线拉长。而且运营商主导的产品介入到价格品类争夺之后,也会给手机制造商带来更多的压力,导致市场的竞争尤其是价格区间的变化更加直观,这对4G的终端迭代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2014-05-12

小刀马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互联网时代,站长们曾经非常风光,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长经历,包括财富。不过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站长们却没有继续抢占到制高点。其实仔细衡量一下,也好理解。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并且借此获得不错的收益。不过也许是熟悉了这种模式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及时把握住机会,倒是一些新兴创新者抓住了机会。

本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照样还是草根阶层能率先嗅到一种新的发展机会,但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这种灵敏的嗅觉从草根站长们身上出现。包括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也没有及时掌握住这种脉动,进而迅速跟进。我们看到无论是打车APP的出现,还是微信的火爆,都是大公司驱动带来的一种良性循环。而草根逆袭的机会和案例并不是很多,甚至几乎没有。这是令人遗憾的。那么草根站长们应该如何拥抱移动互联网?或者说,如今再转战移动互联网,草根站长们还能逆袭吗?这对站长们来说是更重要的。

510日,2014第九届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大会召开,主题就是共建移动创业生态圈。探索站长们的转型之路应该如何走?传统互联网时代,站长们的特点之一就是社区发展的模式比较强,人气也很旺。那么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该如何发展这种模式呢?康盛总裁、微社区负责人陈亮的《传统社区如何进军移动互联网》值得我们去思考。其中微社区的特点是微社区适应移动端需求,简单、轻量化;微社区满足用户在移动端的兴趣交流需求;同时,微社区把公众帐号的交流变为WEB2.0模式。

那么站长们又该如何营造自己的微社区?很大一个特点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能力太强悍了,既然这个平台能够堆积起足够的流量和人气,那么进入到这种平台中挖掘新生力量和技术创新带来的发展机会就变得非常重要。如今,微社区所在的微信、手Q、空间等平台拥有海量用户,加上社交关系链传播,微社区是一个天然的用户资源池。相比推广一个独立APP来说,微社区的用户获取成本非常低。况且,除了给站长开放Discuz!的技术、开放腾讯的能力之外,现在还开放了用户资源。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至于为何选择微信平台,相信大家都应该理解。微信是最大的移动用户入口,其实就这一点就足够了。再加上,微信的推送功能与社区的UGC内容天生互补。

再说说Discuz!,站长们想必都清楚在自己的发展中,借助了多少Discuz!的技术,在其1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在帮助站长创业,这一点很重要。简单回溯Discuz!的历史,2005年免费开源,2008年推出漫游,2010年推出云平台,2013年又推出了微社区。每一次的变化,都在引领站长们挖掘新的发展机会。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跨界的合作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也悄然来临。比如旅游网站也可以进行跨界相亲节目等等。其中的纽带就是移动端的微社区,因为用户的移动化已经大势所趋,更多的用户逐渐熟悉了移动交流方式,并且把自己的更多活动和兴趣点都放在了移动端,因此建立在移动端的任何应用都存在着机会,关键是如何挖掘内在的驱动性和关联性。借助移动工具,比如通过二维码等接入方式,再加上一定的利益驱动,会激发更多的用户热情,这也是目前移动端活动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那么为何要利用微社区这个纽带?很简单,因为这里聚集了衔接的机会和露脸的外延。目前,微社区已经打通了微信和手机QQ。在微信端,用户可以将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在手机QQ端,用户可以将内容分享到手机QQ空间与微博。这样做得好处是什么?首先是PC端的社区核心价值在于用户UGC内容,高质量的UGC内容是其独到之处,也是价值所在。而移动端的微社区的核心价值在于互动,二者的衔接,就是UGC内容+互动话题。这是根基,也是站长们可以利用的价值。

其次是工具的联动性。有人怀疑,有了微信与手机QQ,还需要在微社区上“互动”吗?微信与手机QQ是通讯工具,讲究是随时随地的沟通,其内容与话题无法沉淀;而社区是互动工具,用户之间的沟通不是即时性的,可能某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与内容在几个月后看仍旧是新鲜、有价值的。此外,移动端的价值还有什么?移动端的价值在于晒。各种爆照的幕后就是潜在的衔接机会。有时候,“发照片”的行为要比“发帖”更简单了。因为有图有真相。在一些行业这是超越UGC内容本身的。当然二者的衔接带来的延伸机会是非常关键的。

最后,移动端的快速发展,对于站长们来说,就是跟进,跟进,及时跟进。跟进的过程中如何转变固有的思路,尤其是要熟悉移动端用户的习惯、心思以及潮流的演变。这样才能激发自己推出相应的产品,并且在细分的用户群中获得成长的机会。其实很多移动游戏的发展和移动电商的发展都是如此。就是在移动端及时抓住了用户的心理和心思,此外,给用户一种参与的乐趣。为何微信朋友圈中那么多求赞,点赞的分享?因为幕后有利益驱动,但是目前已经有用烂的嫌疑,既要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还有持续的源动力,这是站长们需要挖掘的内在驱动,当然说来容易,做起来或许很难。但是有需求就会有应用,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2014-05-06

小刀马(微信:daomawuyu

货币基金的逐渐下滑是毋庸置疑的,从6时代到5时代,如今也要进入到4时代了。近日,百度百赚以及网易现金宝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跌破5% 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5.087%,接近5%的边界线。其实其他的货币基金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6时代的产品已经绝迹。

此外,我们也看到,余额宝调整赎回政策,从24日起,余额宝超过5万元的大额赎回将不再享受t+0,而变成t+1。可以说,货币基金的火爆时代将逐渐衰落,回归尘埃,虽然依旧会高于银行的活期利息甚至一年期的利率,不过比起先前的巅峰状态而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再加上银行也在调整策略,一些股份股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宝宝参与竞争,虽然不如互联网金融企业那么便捷和影响力巨大,不过在收益为王的时代,也占据了市场的一定份额。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公募全行业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从去年年底的7478.22亿份扩张至期末的1.43万亿份,占公募资产管理规模比例达到42.97%,超越股票基金成为第一大基金产品。这是自200312月国内第一只货币基金诞生以来,货币基金规模和占比达到从未有过的高位。此外,和互联网企业挂钩的货币基金份额都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其中余额宝和微信理财通首当其冲。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如今货币基金收益率的下滑,市场也开始遭受了赎回的相对高峰期,恐怕这也是为何余额宝要调整赎回政策的潜在原因之一吧?因为之前的显著受益让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投资货币基金,而盘子增大之后的货币基金收益率开始下滑,又遭受了净赎回,这显然给货币基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目前市场资金面偏宽松,资金不紧张的情况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上不去,面临着赎回压力也就更大,因为投资人还是渴望更高的收益率,看到有其他机会的时候,就会果断撤资。而盘子增大,垫资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何有一些互联网金融服务者要调整赎回时间的内在因素之一。

当然,如果货币基金还能基本维持在5时代的话,相信还有很多投资人会继续留守和观望。毕竟银行活期和一年期利率过低,已经上储户伤透了心。

由于宝宝们的崛起,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为广大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投资通道、参与平台,在为投资者提供低风险投资工具的同时,使得互联网金融产品快速深入人心,这就是货币基金能够迅速在互联网金融中脱颖而出的因素之一。

随着货币基金盘子的增大,以及收益下滑,一些资金开始寻求更多的机会。之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产品都出现了保险的身影。同时,我们也在揣测,P2P会不会成为引爆投资的下一个热点?诚然,目前来看还有一些差距,尤其是越来越多的P2P跑路者的出现,用户还不敢放心介入。不过随着新浪微财富的出现,如果真的可以引入P2P项目,并且在风险防控方面能有所突破的话,这可能会是潜在的一个发展机会。

因此,如果新浪微财富引入P2P项目,风险控制是非常关键的。近日,由于P2P网贷平台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百度开始了清理不良P2P网贷平台。据悉,目前被百度下线的P2P网贷平台已经超过800多家,百度表示,后续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将清理行动扩展至所有搜索结果。

此举是因为“旺旺贷”跑路而起的。案发后,百度立即启动“网民权益保障计划”保障受害网民利益,第一期保障金额超过400万元,这使得旺旺贷一案成为第一起由搜索引擎给予先行保障的P2P网贷平台跑路案件。

坊间有消息称,百度下一步将采取更为严格的审查机制,并跟相关政府、保险公司、支付清算协会等机构深度合作,筛选P2P行业的企业白名单,最大力度地降低网民遭受网络金融欺诈的风险。如果真的可以把P2P的乱象重新梳理一下,同时加强监管的力度,那么对于P2P的发展也不失为一次机会。事实上,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博鳌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首次明确,将由银监会牵头来承担对P2P监管的研究。近期也有消息称,P2P监管细则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前后出台。

如果P2P的发展能进入一个良性期,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理财项目或许会出现大范围的转移,这时候,或许货基的发展才会出现真正的停顿。当然,对于众多的投资人来说,资金的相对安全,一定的收益保障和预期才是他们追逐的焦点。未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争夺还会延续,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新浪、苏宁、百度、网易等等企业都还有机会。

2014-05-02

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人民都去路上堵去了,结果在网上笔者也被一场单方面的公关战围堵了:UC集中炮轰百度,以一种弱者自居的姿态直指百度的种种“店大欺主”的行为。那么事实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在层层拨开事情经过之前,不得不说,UC的心思早已昭然若揭。只是阿里和UC这次这么急躁的上演闹剧的背后都在焦虑些什么?

谁在劫持谁?高调公关为哪般?

428日,阿里巴巴与UC优视联合推出移动搜索产品及品牌。429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UC手机浏览器单方面将默认搜索引擎从“百度”搜索变为“神马”搜索,用户无法更改,严重破坏了用户的移动搜索体验。不少用户是在搜索百度百科、知道等内容时被百度提示来自“未识别搜索引擎”时,才发现自己使用的竟然已经不是百度搜索。

430日晚间,UC连夜发布《关于UC浏览器和神马搜索可能被百度系“误操作”的声明》,称百度疑似打击神马搜索,并发动大量水军进行恶意攻击,单方面挑起与百度的公关战。

明眼人都看得出,UC在等百度回应,然后一来二去把UC的知名度提上去。百度显然不会接UC的招。但从亿欧网联合创始人黄渊普的微博分析中,我们能看出些真相的端倪:第一,阿里和UC的神马搜索一出来,将用户自己默认搜索替换掉;第二,神马山寨百度,UI风格相似,让用户混淆;第三、俞永福说遵守ROBOTS协议,却强行抓取百度内容,这个违规。

事态发展到现在,UC心里的“小算盘”已经很明显了。UC挟持百度流量不成,便靠抹黑行业老大来博眼球,这种靠公关战搏出位的伎俩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UC在这个时候“挑衅”百度对于UC来说有什么得与失呢?

得失一瞬间,未来还是靠技术和服务

UC这种让用户站队是最缺乏理智的做法,尤其是强行剥夺用户的选择机会更是一种无能的举措。况且在这方面UC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没有UC,用户还可以用如欧朋、QQ等其他手机浏览器,但在搜索这一领域上,至少目前国内还是没有能够匹敌百度的第二选择出现,如果UC有足够的信心的话,应该强化其搜索技术,然后靠提升体验来赢得用户,而不是单方面地“挟持”用户。这样很有可能让用户选择放弃UC,直接转用其他的浏览器,此外,据我了解,手机百度客户端不仅具有搜索功能,还兼具浏览器功能,如果百度在这时候趁机进行一轮用户抢夺,UC将有可能进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境地。

其次,无论是搜索技术和能力,以及在移动端搜索的技术变革,目前百度的优势还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其长期进行技术积淀的一种必然结果。虽然UC背靠阿里的大资金支持,但如果达不到用户的需求和良好的体验,那么短期拉来的用户也注定是要流失的。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需要不断地去考量。显然如今的UC有点急功近利地想靠旁门左道上位。但这显然不是明智的。

再次需要关注的是,当UC和百度成为一种竞合关系的时候,百度也不是好拿捏的主。UC劫持百度流量,百度很可能会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进行相应的应对挑战。

再看UC本身,如果商业化跟不上,那么即使有了一定的流量也无收益,这样的商业模式现在是不成熟的。在这方面,无论百度还是腾讯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完整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市场,如果不能找到正确的转化方式,那么未来的发展还是会陷入困顿之中。

UC焦虑变现,阿里缺失入口

UC虽然拿下手机浏览器的大片市场份额,但随着浏览器在手机上越来越边缘,变现能力越来越差,俞永福越来越着急了,这点是有目共睹的。那么阿里呢?

阿里在移动端的入口缺失带来的焦虑由来已久,这已经让马云长时间寝食难安。去年,马云希望用来往“偷袭”微信,谋得一个入口,但显然效果不明显。

这次转身做搜索,马云还是那个目的。对于拉着UC做搜索这事来说,马云希望能够达到的效果是借搜索给淘宝引流量,但来往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就如同当初阿里和微博合作一样,微博又给购物带来多少的流量导入,尤其是精准流量的导入,转化率到底有多高,目前还没有真正的数据显示。

当初马云和百度交恶,在PC端,阿里封闭了通向百度的数据通道,导致搜索和阿里之间割裂,但用户从搜索里面找商品的需求没有变,这让马云不得不自立门户建立一搜搜索,但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在移动互联网端,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搜索依然是用户选择寻找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阿里还是需要一个导入的机会,这次联合UC推出移动搜索,可是会不会继续步当初一搜搜索的结局呢?

阿里是急了,但是真正更需要着急的是UC,作为一颗棋子,UC会不会已经开始失去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