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刀马
有人说移动互联网的流行造就了微信的崛起,并让移动运营商感到措手不及。如果稍微延伸一下,其实移动互联网也造就了苹果、谷歌等企业的扩张,并一举把微软、诺基亚等固有的势力直接甩到了身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看到各种移动APP开始风靡,并且不断地细分,在不同的群体中满足着各自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快节奏的变化带来的必然改变,因此这种新兴的用户需求也会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APP应用的一种把握,并带来一种驱动性的扩张,引起用户共鸣,并迅速带来井喷发展的机会。微信的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而来,它颠覆的传统移动通讯手段,比如短信、彩信、彩铃、通话等等。
那么还有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带来更多机会的趋向?笔者观察,迎合特定群体的需求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特定群体?很简单看看智能手机的最多用户是哪些群体?无疑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是拇指一族的最大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好动、活跃、想法,创意、娱乐精神,尝鲜,个性,接触等等。那么迎合他们的产品就需要结合这些特质,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才有生命力。
APP Store的社交软件排行正是不断受到追捧的一个重要应用区域,笔者发现今日一款叫友加的APP社交应用位居苹果社交类排行第一。那么为何友加能够胜出呢?笔者应用之后发现,区别于传统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陌陌等现有社交APP上用户异步产生内容,寻找社交对象后异步等待评论回复这些非即时社交特质,它的最独特的【移动即时社交】满足了年轻用户的社交诉求,因此才能获得用户的追捧。
其一,目标用户群的锁定非常精准。很显然,友加是一款面向90后年轻用户群的基于位置的移动应用。这是一个庞大的拇指一族,他们对智能手机的追捧、使用是非常高密度的,针对他们的应用时不用发愁用户的参与热情的。目前国内年轻的90后用户群大约是2.5亿,随着智能手机的性价比越来越高,实惠的价格之后就是大量的应用普及,年轻人追逐的是一种互动,交往的过程,年轻的元素也容易得到他们的共鸣。友加针对90后的策略无疑是对症的。
其二,是年轻人的表现力和追求个性化促成了一种个人秀文化的流行。友加的个人秀场文化不是追星,不是明星的粉丝化,而是年轻用户群自我表现,自我代言的一种炫耀,是对自我的肯定和张扬,他们需要一种肯定,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互动,甚至崇拜或者“显摆”。这也是为何我们常常听到“炫酷,炫富”在很多年轻人出现的内在原因之一。他们希望表现,希望被关注,因此也喜欢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传播出去,微博的晒图,微信朋友圈的晒饭,其实都是一种异步化的表现,而年轻族群的特质就是需要实时的围观和社交反馈,产生了内容希望马上有周围的人追捧。友加无疑满足了这种用户需求,让用户以即时的方式在自己的秀场内秀出自己的声音、视频和图片等内容,秀自己交朋友,通过实时传播自己的内容与个性来获得青睐,即时快速形成自己的新朋友关系。
其三,即时社交的高速反馈和独特性。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快节奏的碎片化内容和碎片化时间的时代,一个朋友圈很快就可以沉默下去,一条微博更是瞬间就可以秒沉,这都说明了移动社交的普及是非常快捷的,当然更迭也是如此。社交的即时性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交往。用友加CEO胡铸韬的话说那就是“基于内容及评论回复的异步交流形式是PC时代的遗留产物,在移动时代,用户更喜欢即时化的反馈和现场互动带来的快感”。难怪现在友加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500万,日活跃用户在300万左右。
众所周知,微信微博是异步化等评论再交流,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互动性慢,用户有时候或许等不及。友加在给用户提供的是可以即时互动,即时秀自己可以秀的内容。在友加,秀场和大厅都是即时能使用户看到听到内容并且时时互动。有点类似于唱吧或YY,不过唱吧和YY是单向的的展现,没有形成社交的互动。当微信非常流行之后,没有差异化的比较,就很难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这也是为何易信、来往等很难做起来的内在原因之一,因为腾讯本身的用户群太庞大了,竞争对手根本无法撼动。但是如果个性化的应用出现之后,就可以吸引到一定的用户群转战其中,这既是差异化的发展机会。
其四,维系用户热情和沉淀关系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目前友加推出了群组功能,意在牢固一定的群友关系。此外,也引入了“发现”新朋友的功能,这是一种社交应用常见的手法,无可厚非。这样可以带来熟人圈子,也可以纯粹的兴趣使然,在一定的圈子里秀自己的所长,并形成互动,进而带来线下发展和交流的机会。移动社交化更加强调即时和个性,在不同的圈子里张扬个性。喜欢尝鲜的90后,自然也希望通过不同的平台展现自己,并且得到满足和激情四溢,这也是社交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友加能够攀上APP Store社交类榜首,也是其【移动即时社交】特点受到热烈欢迎的最好的见证。
文小刀马(微信:daomawuyu)
如果要追溯互联网营销的话,那么近年来来自金融行业的创新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当然一些手机行业也利用互联网营销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和市场,而再往前倒腾一下,或许苹果iPhone产品当初的营销也借助了互联网的优势,不过那只是借助互联网造势和赢得口碑。单纯地看互联网营销,小米是在国内玩得比较好的。相对来说,传统的互联网企业以及IT企业反而在互联网营销中并没有抢得头筹,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互联网用户需求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对移动互联网来临之后的一种衍生营销机会没有看透。
当然错过了开始的火爆并不代表IT企业就失去了机会,相反只要他们发现了这种机遇和脉动之后,改弦易辙之后的转变或许也能取得不错的口碑和营销机会。事实上,我们看到近期联想小新的火爆就是最好的一个案例。联想小新笔记本在4月23日预约上线就突破了百万预约量,4月28日首发当天7分钟就售罄。可以说,这就是互联网营销的魅力所在,那么为何互联网营销会如此火爆呢?而联想小新又是靠什么“噱头”获得了用户的追捧,其间有什么内在因素?

笔者观察主要是四方面因素:其一是需求就是市场。其二是机会和机遇出现之后的把控。其三是方式方法的变化。其四是创新永远是主旋律。众所周知,笔记本在平板等新兴移动终端的冲击下已经没有先前的火爆,但是联想小新依然创新了这么好的成绩说明了什么?这同样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笔记本电脑并不会消亡,也不会很快退出市场,如果说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是新兴娱乐的一个方向的话,那么笔记本电脑还是商务、办公一体化等应用的根基,无法动摇。二是当笔记本电脑的应用更加宽泛,价格更加实惠,外形更加时尚,性能更加凸显,做工更加轻薄之后,用户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
这就是需求就是市场的因素,互联网营销的前期就是针对需求的一种布局,这也可以看做是预约销售的一种“调研”。小新通过预约上线提前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更加有准备地备货,这是迎合市场的一种准备。作为一个老牌的PC企业,当然现在应该说是一个PC+企业了。联想虽然没有过早地介入到互联网营销中,但是这次借助小新小步快跑,无疑取得了不菲的市场效应。
当机会和机遇来临之后,用户的需求其实就是对产品的需求,同时也是对企业技术和沿革的一种需求,联想做到了这种技术的沿承和突破。简单地看看联想小新的基本情况就可以管中窥豹地发现一些端倪:除了有轻薄的体型和全接口的便捷性,更有大众级的优越配置——英特尔i7处理器,AMD R5 M230独立显卡,2G显存,1TB硬盘,14吋屏幕。如今的小新已经是第二代了,CPU升级到了i7-4510U,预装Win 8.1,而价格为4099元。其实价格也是互联网营销的一个最大优势,更加贴近用户的价格,扁平化渠道之后,几乎是厂商和用户的直接对接,因此在价格上就可以给用户更大的让利空间,用户预约爆棚也就可想而知了。

需求和机会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方式方法的变化,如果你以为联想小新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联想小新在出炉之前也是经过了广泛的市场调查,据悉,联想在做产品的阶段:第一,联想在每个产品立项之前肯定要有用户调查;第二,每一个产品上市之前,尤其是新产品都会做市场前测,拿联想相应的产品判断、检查客户的定位,以及相应的卖点,进行相应的沟通,再对后期营销策略做调整;第三,每个产品上市3个月左右联想都会做一轮用户的实际调查。
其实这才是小新能够获得骄人战绩的潜在因素。那么最后一点就是创新了,这里的创新包括营销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应用的创新,模式的创新等等。首先这次的营销模式就是最大的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联想靠用户的需求引导市场,在预约、宣传方面都在迎合互联网思维。如果说手机营销的互联网思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营销变化的话,那么联想小新笔记本的互联网营销则是传统企业的一次营销变局,当大鳄也开始跳舞的时候,这个市场的热闹程度就会更加凸显,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的时代。
如果再迎合一些目前最流行的O2O概念,其实联想小新也在演绎着一种新的O2O模式,那就是线上线下的互动更加紧密,因为用户下单之后,可以直接收件,或者到联想店铺取件。联想的渠道优势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主要的是,吸引到“宅男”走进联想的体验店,那么就可能意味着二次消费的冲动和激情,据悉,联想已经开始积极建设微店,打通线上线下。这其实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方式。最新的小新2代在6.16就开售了,大家不妨去看看。
文:小刀马
在微信朋友圈和群里都看到了朋友发来的京东红包,或许是因为年初微信的那场红包太深入人心了,因此一见到有红包可抢,下意识地就直接点击,抢起再说。装在自己的口袋里起码心里有底儿,是不是太财迷了?哈哈,和朋友滴滴打车新玩法一样,有红包当然先抢下来看看,是不是真的实惠。

对于京东红包,笔者开始也不过是抱着试着玩玩的心态,因为也经常在京东购买东西,有一个红包能减免一点是一点儿吧,毕竟省下的就是赚来的。笔者也注意到这应该也是京东和腾讯合作之后的第一次借助微信营销吧?既然是开山之作应该有一些期待吗?
在端午休息的时候,笔者就开始在微信购物里借助京东的红包购物了。抢了四个红包,一个免8元,三个免6元都花了,京东说是有618的大红包,可惜俺的运气不好啊。没有见到。

单子下了之后,目前已经收到两件了。京东的物流还是很给力的,这也是俺一直不错的体验,因此也是常常在京东下单的原因之一。
这次京东红包的体验结果,笔者总体感受有几方面:首先,这是京东借助微信的首次营销,以红包让利用户,借此带给京东一定的用户导入量,并且加大消费刺激。这一点还是比较成功的。以前京东的618大促总是以价格战为主要的卖点,这一次通过一定的红包刺激,讨得一个喜庆,也让利用户,还是比较靠谱的。
其次,如果说以前京东618营销主要靠价格带来的广告效应的话,那么这次利用微信红包是在熟人圈里的一种口碑传播,当朋友扔出一个红包之后,很多人都会抢,抢到之后就有可能去购物里面看看有没有自己心仪的物件,尤其是有一个小小的红包在其中的时候,当他(她)看到一款并不是很贵的物件的时候,就有可能随手下单了,这也是熟人之间的连带消费刺激。当朋友圈和群里出现大量的京东红包时,也可以看出京东红包还是得到用户的认可的。而且是利上利,在优惠的基础上还有红包可以消费。
再次,从技术角度来看,微信经过春节的抢红包刺激之后,红包已经深入人心,用户也认可这种模式,京东的抢红包契合了这一点,同时经过游戏的方式给朋友扔红包,也增加了一点点的趣味性,虽然不大,但起码存在。尤其是微信用户数越来越庞大的之后,勾连在一起的传播效果显然要好于单纯地砸广告。
第四,移动消费和支付时代已经来临,京东这次是纯粹地进行移动端推广,通过微信、手Q和京东客户端等方式才能消费红包,无形中也会刺激用户的移动消费能力,这也是未来的趋势,京东在迎合这种转变。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很多朋友通过朋友圈或者微博来晒单,这其实就说明移动端消费已经不再陌生。
当然,笔者也想吐槽一下,目前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太爽的地方,一是现在一个红包只能用在一个订单上,不能累计,让人不够过瘾。二是在抢完4个红包之后,购物使用之后,在抢红包中却显示红包已满,不能再抢,显然京东在控制每个用户的体验感,并不是把所有的让利给自己的熟悉用户。三是在微信购物中,红包不是在所有品类中可以使用,有一些是不支持红包的,因此在购物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观看一下。当然,笔者买的是全部支持红包的。
据悉,有京东内部人士透露,京东这次对于红包上线非常谨慎,一切本着用户体验,逐步的、陆续的推出,同时高度重视客户的反馈,不断进行改善。笔者揣测,京东控制单个用户的红包数,是不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用户体验能够带来更多的消费热情,并由此带来对移动支付的认可。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如何,京东这次通过微信红包的方式进行自己的618促销对接,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并且也在取得应有的效果。此举也有利于微信购物的发展,京东和腾讯合作之后的第一步,看来迈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