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5-01-30

文 小刀马

虽然IBM不承认自己将裁员11万人,但是裁员是属实的。新年伊始,裁员和离职风暴再次来袭,这显然也是人员更迭的一个新机会。其实每年年初的时候,市场总会有一些离职和裁员的消息,自然也有跳槽寻找一个新天地的不甘心者。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由于春节还没有来临,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是:怎么也要等领取了年终奖之后才考虑是否跳槽。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多人也是归心似箭,至于找工作的事情等到过完年再说。不过这也是一种老思维。

其实最近有几则消息也值得我们玩味:一是IBM的裁员风波;二是搜狐张朝阳两次改变口风。曾有传言说,“搜狐大动荡 :将紧急大幅裁员30%”。对此,张朝阳通过新浪微博回应称,“网传搜狐要裁员百分之30,我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有很多事情要做,正缺人手。”1月26日,张朝阳表示,搜狐在2015年将会对公司的人员结构进行优化,但并不会像传闻那样大范围裁员。三是前搜狐联席总裁王昕创建生鲜电商春播。前搜狐副总裁方刚创建鲜老虎科技。四是智联招聘启动春节前全行业网络招聘会。

这几个事件之间有联系吗?说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其实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人们的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包括教育部也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这也是为何选择创业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会选择创业,或者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去创业。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就业才是最根本的。这样看来,选择一个企业入职对于更多的即将毕业的学子来说也是根本。俗话说的好,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这样看来,智联招聘选择在春节前举办全行业网络招聘会也是有道理的。那么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笔者观察有几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提前引爆招聘节奏。给竞争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智联推出了“1%的秘密计划”。是奔着“顶级”人才去的。这也符合“顶级”人才的预期和规划发展策略。年初离职和就职无疑都是早做布局的一种手法。

其二是顶级企业也有互动需求。人才好找,但高端人才不好找。这恐怕也是为何这次智联能够吸引到阿里巴巴、宝马集团、星巴克等优质企业参与到这次计划中。

其三是打时间差,给求职者及早的选择机会。

其四是市场的需求才是厂商的需求,只有迎合这种需求才能不断发展。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表示:“我们发现,很多公司都在春节之前发布了核心职位,特别是成熟度较高的顶尖企业会提早释放招聘需求以抢夺人才,此外迅速发展的新型行业由于用人缺口大也会提前启动招聘计划。”这就是需求。

其五是移动化招聘也悄然兴起,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移动招聘模式,比如拉勾网等。

其六是时间前置,为白领缔造一个在一起的机会。

我们关注到目前真正开启春节前大型招聘模式的几乎没有。众所周知,传统招聘旺季一般是在春节后的3、4月份,业内称为“金三银四”。目前传统招聘市场的招聘工作还没有完全开启。来自《南方日报》的消息显示,2015年春节前广州多个行业招工难,涨薪五成也难留人。由于春节临近,各行各业的员工都期盼着回家过年,员工的回家潮、离职潮让这些行业遭遇了尴尬的节前“招工难”。而且一些企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对于一些“高大上”的企业同样面临着人才的短缺。智联提前启动招聘模式,就是因为智联通过与多家企业雇主进行访谈,了解到部分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春节后的人才流动旺季,已经提前开始了“旺季招聘”模式。此外,一些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招聘企业也在之前开启了一些校园招聘模式,不过因为涉及的行业较窄,求职者可以选择的面还是比较窄。而赶集网、58同城等生活信息服务平台更侧重的是对普通用工的求职方向,这和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是不同的。

一些优质企业把自己的用工方向提前宣布,并且开始对应的寻找合适的求职者。同时,对于很多年轻的求职者来说,进入一个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工资待遇,还有企业发展的格局和个人发展的空间。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从而带来离职跳槽的频率也比较高,这也就对招聘有了更多的需求,更何况,职场人士很多也是骑驴找驴,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下一站,这也是招聘发展的内驱之一。

最后,对于新近求职者而言,越早地参与进来,越早地寻找机会,自然也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理解企业需求,同时也是对自己定位的一种反思和反省。求职路上,机会和机遇都在,准备还是不准备,也都需要去面对。既然有一个机会提前让你去预热,为何不参与呢?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个人号:xiaodaoma,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文 小刀马

新版手Q的发布,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增加了手机QQ红包功能。由于支付宝也推出了红包功能,因此市场的焦点都关注在这个领域。其实,除了手Q红包之外,这次手Q升级中也有一些新的改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附近”入口的统一。在Tab栏中选择“动态”,点选“附近”入口,能看到附近的人列表、附近的群、活动、约会、热聊。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其实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把泛社交入口统一了,提升用户对“附近”内功能的整体参与程度,有利于拓展弱关系链,丰富QQ关系链,争取到更多的年轻用户,提升QQ大盘用户量。或者说就是陌生人序列的社交属性价值得到提升。这一点也是腾讯在移动社交上思维的变更,毕竟在熟人之外的生人圈子或许也蕴含着极大的机会,也存在着潜在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机遇。

当然如果仅仅这样认为,或许也是过于片面,或者我们还沉溺在QQ作为一个社交属性的价格链本身。而事实上,进入移动互联网之后,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社交链之外的商业应用机会也在不断凸显。尤其是基于LBS定位之后的一种潜在商业机会正在悄然形成,对于商家来说,这或许也是一种新兴的吸引用户的方式。

其实包括其他服务商经营的来店通之类的应用,都是在打通陌生人产业链的潜在商业机会。或许陌生人本身的商业机会就在这种基于地图模式下的应用开始悄然流行起来。如果这种产业链真可以搭建成功的话,对于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次新的洗牌,因为在陌生人模式下的应用并不强调本身的熟稔,而是基于定位的一种临时勾兑,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90后的群体来说,这或将成为一种新兴拓展娱乐、消费、应用的新场景模式。

如果这成为一种潮流,那么获得入口机会将变得非常重要。这一点手Q的优势在于社交属性本身,而无论基于LBS的定位如何演变,社交本身的属性带来的外延变化和群体聚集是不可改变的,而这恰恰就是手Q的优势,无论熟人圈子还是陌生人圈子,社交本身带来的黏性无疑是最大的。手Q统一“附近“,布局LBS应用,还是离不开手Q自身的属性特质。

当然,由于目前进行类似布局的厂商也有不少,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优势还在看谁家的应用体验更好,圈定的潜在用户更多。此外,我们也要持续关注这种模式对于运营本身的价值延伸有多远?

俗话说的好,无利不起早。对于运营者来说自然是看中了它潜在的商业价值。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流行,手机用户的各种应用拓展包括消费延伸,都会以手机为半径,进行辐射。如果运营者能占据这种半径内的人群锁定,自然就可以进行商业化的开发和拓展。这其实也是百度直达号的意图所在。这一点我们不妨多关注。而手Q如今也开始这种布局,就是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占位机会。

只要能占到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那么就可以引入到商业模式中去,比如和商家合作,导入陌生人经济圈的机会。谁能给商家带来这种基于LBS的消费或者潜在进入机会,那么谁就有可能获得商家的认可,进而产生合作关系。这恐怕也是手Q这次改变“附近”的初衷?

同时,我们也看到手Q这次也增加了不少趣味的功能,这显然也是迎合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一种使用习惯。比如约人同行,在“附近”—“约会”中,增加“同行”选项;可滑动选择约会主题等。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如果说手Q红包是在打通熟人之间的情感游戏的话,那么“附近”统一就是手Q要打造陌生人商业企图的一次尝试。当然,是否可以成功,或者能带来多大的效应,我们还要继续验证和观察。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个人号:xiaodaoma,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2015-01-28

小刀马

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尘埃还没有落定,支付宝和手机QQ同时进行更新,目的竟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不断强化红包的作用。很显然,这WAQ移动支付大战提前拉开战幕。去年微信“偷袭”成功,几乎一夜之间颠覆了支付宝多年的努力。今年支付宝再次早早出招,不过相比去年的低调和隐蔽,今年腾讯显然并没有打算再次保持神秘,而是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也调整自己的策略,拉上手机QQ一起,使得二马之争再次上演。

我们先看看手机QQ5.4的红包体验如何?笔者在一个QQ测试群里体验了一下手机QQ红包。手机QQ的“QQ红包”除了可在好友、群、讨论组聊天窗口点击输入框旁的“+”呼出弹出菜单找到“发红包”入口外,还可以直接在“QQ钱包”中找到“QQ红包”入口。和微信红包类似。入口相对简单,模式比较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具有“拼手气红包”和“普通红包”两种红包形式。此外,QQ红包还融入了更多社交的元素,列出了“红包排行榜”可查看好友收、发红包的排名,看看哪些人进入了爱发红包的“土豪榜”,而哪些抢到模式也成为“人气王”。

再来看支付宝钱包上线8.5版本,进入应用之后,首页中央出现了一个醒目的图标,叫新春红包。这次支付宝红包设计了四种玩法,分别叫个人红包、接龙红包、群红包和面对面红包。个人红包只能发给支付宝钱包的联系人。接龙红包可以分享给朋友和群,但最先猜到红包金额的一条分享链路,将一起平分红包。群红包的玩法和微信群红包一样。面对面红包以玩游戏的形式抢红包,需要面对面玩。另外,在支付宝钱包的红包页面,还有讨红包的功能,可以向家人、老板、朋友甚至朋友群发布讨红包链接。

值得留意的是,支付宝红包只能在支付宝用户以及来往群中玩。由于支付宝本身缺乏社交属性,因此相应的朋友用户有限,这或许也是支付宝为何要强化其社交功能诉求的本意。而来往虽然有社交属性,但是本身的用户群体有限,和微信、手机QQ相比,用户群体还相去甚远。

在支付宝新版本突出红包的时候,腾讯的手机QQ也推出了最新的5.4版本,而且有意思的是,手机QQ也推出了红包功能,在笔者看来,这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巧合。支付宝从跟微信的竞争变为了微信和手机QQ联合夹击支付宝。众所周知,微信红包早已经深入热心,这一次腾讯显然要加大手机QQ的扩张速度,或许腾讯也在用两种策略布局其红包意图。根据笔者了解,手机QQ今年的红包形式会包含明星和企业红包两种,其中明星红包由跟腾讯有深度合作的华谊兄弟助阵(之前两者曾经共同推出星影联盟),星光熠熠,而企业红包虽然目前整体金额尚不知晓,但腾讯人员透露,整体金额绝对超乎想像。腾讯有意以手机QQ和微信红包联合的模式来对抗支付宝红包了,腾讯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利用二者合围直接把支付宝红包灭杀。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次支付宝红包比较“花哨”,玩得好样多,但有一个致命的短板,那就是支付宝红包的玩法大部分需要在支付宝用户、来往用户之中玩耍,而这两个工具本身的社交属性偏弱,用户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度到底有多强很难衡量,这恐怕是支付宝红包的最大隐患——在笔者体验看来,支付宝钱包玩法花哨的背后也显得略有繁琐,不如直接抢来得爽快,更甚者,支付宝红包分享到微博抢,这实在是……难道这是传说中的“陌生人红包”。

对于腾讯而言,仅仅是手机QQ红包的最大优势就是其社交属性,庞大的用户群是最容易引爆的,去年微信红包的红火带来了微信群的火爆,而手机QQ群本身的用户优势有很多沉淀,引入红包模式之后,无疑会通过社交属性增强彼此的黏性,这可以使的腾讯在覆盖不同的社交圈子时多了一个武器。红包属性最终离不开社交本身的基因,这也是支付宝红包欠缺的。

当然今年春节的红包模式到底谁家更强,或许现在还不能下最后的定论。但可以预计的是,今年春节的红包模式会再次引爆市场,并且会再次成为移动支付的一个新出口。阿里巴巴和腾讯之间对于移动支付入口的争夺会随着春节的来临,再次成为焦点。去年腾讯先声夺人,今年阿里是否会扳回一局?在微信和手机QQ的双重挤压下,支付宝和微博能够从斜刺里杀出来吗?我们不妨再等待几天,或许不用等到年根儿,红包就会华丽丽地飘洒而下了。今年红包谁家强?期待土豪多多益善。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个人号:xiaodaoma,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文  小刀马

随着情人节的越来越临近,苹果也开始着急了,市场此前揣测苹果的Apple Watch将极有可能在情人节上市,搭载着情人节的消费热情点燃用户的购买欲望。事实上,Apple Watch的各种传闻,包括高大上的土豪版也不断地曝光,甚至还有顶级模特的助阵。不过,市场对Apple Watch的预期还是不温不火,并没有之前对iPhone产品更新的那种追逐程度。这恐怕也是苹果比较担忧的地方,如果Apple Watch大面积铺货之后不能掀起一股热潮,甚至引领可穿戴设备的受关注度变化的话,那么对于苹果来说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于是我们看到近期Apple Watch的各种步调又开始出现了调整。近日有消息称,苹果又招募了巴宝莉(Burberry)的高管。市场揣测此举无疑是为了协助进行Apple Watch的销售。这次招募的是巴宝莉数字及互动设计副总裁切斯特·奇普菲尔德(Chester Chipperfield)。去年苹果已经招募了巴宝莉集团CEO安吉拉·阿伦茨(Angela Ahrendts)出任公司的销售副总裁,主管全球零售行销业务。

其实近一两年,苹果已经招募了很多传统时尚圈的高管,来自Burberry、YSL多位高层到了苹果旗下。伊夫圣罗兰YSL (Yves Saint Laurent) 前任CEO Paul Deneve也跳槽到苹果进行特别企划业务。此外还有几名YSL的大将也进入到苹果麾下。甚至来自LV的雅克布·乔丹(Jacob Jordan),以及来自豪雅的帕特里克·普鲁尼奥克斯(Patrick Pruniaux)。这些时尚界人士主要负责苹果零售店业务。据悉阿伦茨入住苹果销售之后,从购物体验到开发中国市场,做的都是风水水起。如今苹果Apple Watch上市在即,苹果又开始网络人才,进行再次推动营销策略的变化。

可以预见的是,苹果或许对于Apple Watch的布局更强调时尚性,而不单纯是科技性和可穿戴设备本身,而是加强对于传统中高端人群的渗透。而这恰恰是奢侈品行业在行的一种销售习惯。苹果不断地挖掘新兴人才,就是要搭配在传统科技企业营销之外,寻找一种新型的超越其他同行的营销体验和目的。这或许也是库克的高明之处。如果说iPhone本身是用户刚性需求,在营销上可以用常规手段进行布局的话,那么Apple Watch的目标用户或许有所不同,没有刚需的可穿戴设备需要一种新型的吸引用户方式,苹果无疑想打造时尚牌。

那么Apple Watch的市场布局会呈现什么特点呢?是不是以科技见长的苹果对Apple Watch的前景开始担忧,需要引入更多的时尚元素来充实Apple Watch的卖点,并以此带来用户的渴求。

我们观察Apple Watch的发展或将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一是上市日期到底会圈在什么时候?是不是能在今年的情人节期间上市?如果不行,那么一季度是不是可以成行?事实上,以目前的市场来看,Apple Watch的上市时间越靠后越不利于其推广,因为竞争对手的产品在不断地抢先发布,虽然苹果一直以时尚为标榜在业界盛行,很多用户粉丝也一直期待苹果的每一轮新产品发布,但Apple Watch不是iPhone,事实上包括iPad都不如以前那么火爆,这也说明在iPhone之外的苹果产品不见得就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因此越早上市,对于苹果跟进策略会越见效一些。

其二是不断地引入时尚界人士也说明苹果在纯技术方面的自信心不够。市场传闻,Apple Watch除了计时、运动追踪和通信等功能之外,时尚元素是卖点之一。但如果苹果把Apple Watch定位一款奢侈品的话,那无疑也会是非常愚蠢的一种定位。

其三是苹果越来越强调销售模式和体验。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市场的成熟,苹果公司产品已经放缓了增长步伐,但没有放缓的是苹果的零售商店版图。如今中国杭州也开了苹果首家零售店。因此Apple Watch的销售模式或许也会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参与。

其四是苹果越来越有把Apple Watch定位于女性首选消费品序列的企图。因为女性更看重时尚性和产品购买体验性,这或许也是苹果不断挖掘时尚品高管的原因之一,通过不断地布局零售店,以及给Apple Watch更多的时尚性,希望以此带来女性用户的关注和喜爱。

其五或许科技性还是Apple Watch的软肋。有消息称,Apple Watch活跃使用时电量仅可维持2.5小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将是一个“灾难”。要知道Moto 360电池在用户混合使用的情况下能轻松维持一整天,Eric Limer智能手表在佩戴16个小时后仍可剩下近一半电量,即使是基本上相当于腕带式手机的三星Gear S,也能很轻松地运行一整天。Pebble Smartwach就更不必提了,其电池的单次充电续航时间能达到近一个星期。Apple Watch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或许上市还会被延后。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个人号:xiaodaoma,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2015-01-27

昨夜微信朋友圈出现广告,三个里面就有一个手机的,是不是看得也醉了?其实,进入2015年我们蓦然发现中国手机制造商的发展策略也在悄然转变,或许还不是很明显,或者我们也不是很在意。但是转变确实在发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在调整着各自的发展思路。

事实上,进入2015年已经有几家国产手机厂商发布了自己的新款手机,我们也看到几家主流的国产手机厂商的策略在发生调整,细细品味也能让我们窥得一些端倪,对于2015年中国手机厂商的发展或将也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梳理。

小米:高端看起来很美

如果说2015年小米的最大改变会在哪里?或许进入中高端市场将是重中之重。小米Note已经吹响了进入中高端市场的号角,新版产品瞄向了2000元以上的市场,这也是在中低端厮杀中小米的一次转身,虽不是华丽丽的转身,但也看出了小米的雄心和野心,在更大的市场范畴内和苹果、三星争夺。当然或许瞄向后者的可能性更大,面对巨头需要一个个地掰腕子,砸场子,扳倒一个是一个。

颇有意思的,当小米面向中高端市场发力的时候,我们姑且不论产品本身的定位是否精准,华为却率先发难了,华为手机CEO余承东表示,看到小米Note仅3000mAh电池5.7英寸2K屏,电池续航能力一定很糟糕。而小米林斌回应称,Mate7全面输给小米Note,余总急了故伎重施,心情可以理解。两个冤家对头互相撕,给媒介提供了一个炒作的机会,同时也让双方都呈现在观众的视野和纠结中,对于各自的市场热度都有好处。

华为:视野不仅仅是国内

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参加2015年冬季达沃斯期间,面对外国媒体时表示,

“从手机真正的比较来看,我们还是和苹果有差距的,比如表面上我们外观、质量可能和苹果比我们确实有人很喜欢,拍照这一技术我们今年才能赶上苹果,因为这个要用数学突破,数学的突破我们不一定能做到,还是有差距的。第二,苹果作为一个平台,它结合了几百万个云来提供这种服务机我们还联合不了这么多。”

“苹果本身客观的说,它应该更叫一个软件公司,而不是硬件公司,华为公司本质来说还是个硬件公司,不是个软件公司。”

其实华为2015年的重点还是在海外市场,当然,在国内随着余承东的不断发声,也让市场对华为的认知度越来越强。就在近日,余承东和小米之间关于2K屏的口水还不断上演。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华为和小米的互撕还会继续,华为和小米的产品重叠度也会继续加大,尤其是随着小米也介入到中高端市场,二者之间的争夺还更加直接。当然,对于华为手机而言,海外市场还是一个重头戏,这一点小米有点稍逊一筹。

大神:力拼中低端

虽然大神从酷派分离出来,尤其是引入了360周鸿祎的战略合作,不过目前来看大神的重点还是在中低端市场。目前大神主打三个系列,入门级的F系列、中端主打配置的N系列,以及旗舰机型X系列,前不久大神刚刚发布了大神X7,面向的是中高端市场,不过最贵的也不过是1999元。很显然价格亲民是一大特点。

我们可以预计的是,2015年大神的产品应该就会有更多360的身影,具体会以一种什么模式或者方式呈现我们尚需观察。以目前的格局来看,酷派F系列的产品市场反响不错,尤其是在电商领域的销售排位都在前列,X系列是盯着小米和华为布局,也就是在中高端市场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当然2015年对于大神的另一个重点就是360的参与之后到底会在产品上如何体现其特有的特点?

魅族:死磕小米没商量

对于魅族来说,也是一个拥有一个非常具备话题的领导人,而且也是以敢于说话为主。死磕的对手也是小米。小米销量的大幅增长一直在拉仇恨,也说明小米模式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容易遭到竞争对手的不服,因此互相撕扯在所难免。

魅族的产品也是分两个系列,一个是主打中高端市场,一个是以魅蓝为主的主打中低端市场。产品为主还是营销为主,最终都要相互对比,撕扯一番。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魅族还是以小米为直接的竞争对手,进行布局。此外就是魅族是不是有走出去的设想,既然要瞄着小米进行针对性竞争,走出去也是早晚的事情。

联想:MOTO回归是主旋律

对于联想而说,2015年的重点之一自然是MOTO的回归中国市场,尤其是联想把MOTO定位到高端市场,直接叫板的其实是苹果、三星等厂商。

不过,已经淡出手机市场视野的MOTO是不是可以强势回归,还需要验证,看看MOTO的第一批产品是不是能够立足,如果第一批产品不能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的话,MOTO的回归之旅也不会太顺畅。毕竟国内市场的天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天,现在的变化和变数太多了。当三星都开始变得举步维艰的时候,可想而知,这个市场的争夺是多么激烈了。

最后,我们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国内手机厂商之间相互撕扯的节奏会变得更快,各种事件驱动也会变得更加普遍,尤其是针对小米的撕扯会继续延续。此外,就是主战场有望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渗透,尤其是在2000元-3000元之间的市场争夺,以及1500元-2000元市场之间的角逐会变得更加直接和残酷。拉出来直接试枪的局面也会不断出现。

同时,针对电商渠道布局的营销模式会进一步加大和强化,新品首先发布的渠道会更加注重电商渠道、预售渠道,用户直接参与产品的DIY意见参考也会更加普遍。

2015-01-26

文  小刀马

在微软Windows 10的发布会上,微软发布了一款新智能设备HoloLens眼镜。有意思的是,在微软发布HoloLens眼镜之前,谷歌眼镜却遭受了发展困境,谷歌眼镜开始下架,而且也关闭了一些实体店,此举被认为是谷歌要放弃智能眼镜市场,当然谷歌对此并不这样认为,谷歌也表示还会继续对智能眼镜进行研发,只是模式在转换。

在这个节骨眼上,微软却推出了HoloLens眼镜,明显对这个市场微软还是很有想法。微软一直在强调HoloLens眼镜特性的时候,重点是全息影像(Hologram)而非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HoloLens的四大特色是可透视镜片、立体音效、先进传感器、全息影像处理器。HoloLens眼镜乍看像一个游戏装备,有点像索尼与Oculus开发的虚拟真实头戴装置。这个系统是由Xbox团队开发,HoloLens发展的方向却远远不只是一个游戏配件。微软将HoloLens定位于Win 10平台的最前沿,也是新演算系统介面的基础,甚至取代鼠标或键盘的声音或触控指令。就像谷歌眼镜的头戴装置,HoloLens用眼神、声音指令和手势就能控制。佩戴者可以用头左右摆动控制鼠标,在胸前握拳后伸出食指,就像在空中点击巨大鼠标一样往下点击就能够顺利操控。

HoloLens重点是增强现实,将影像投射在真实世界中。它的透明大镜片和谷歌眼镜也不一样,后者更注重现实意义,而微软HoloLens眼镜强调的是让用户沉浸在现实和虚拟之间。来回游离。微软表示,“我们向大家分享全球第一个全息演算平台的Windows 10。所搭配API让开发者能在真实世界中创造全息体验。全息影像将成为Windows的通用应用,让三维全息影像围绕着你,以更加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方式沟通、创造与探索这个世界。”可见,微软展示了让3D影像飘浮在真实世界的可能性,我们期待的是微软如何将这个设备应用在一般消费者与企业用途上。

我们再看看谷歌眼镜又是如何倒下去的?如果观察一下,可以发现谷歌眼镜存在着几个问题:其一是价格始终不亲民,1500美元的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愿意接受,性价比不高。其二是不能被个人用户接纳,谷歌自己打了退堂鼓。1月14日,谷歌已经宣布在1月20日之后,其官网将不再向个人用户出售谷歌眼镜(探索版)。其三是在技术之外的社会适应性太差。或者说其可能存在的涉及隐私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其四是技术团队分崩离析。过去一年里,负责谷歌眼镜技术开发的几位重要员工,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公司。其中包括谷歌眼镜首席开发官巴巴克·帕尔维兹、首席电气工程师艾德里安·王,以及开发公共关系主管奥萨玛·阿拉米。

当然对于谷歌眼镜的前景,谷歌并没有表示已经放弃了。谷歌表示不会停止对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开发。谷歌眼镜停止对个人用户售卖,也不会影响技术的更新换代。需要指出的是,谷歌和微软对于智能眼镜的定位其实是略有不同的。我们谷歌更希望谷歌眼镜能进入到普通用户的视野,并且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普及应用。但现实中的种种门槛让谷歌眼镜很难跨越,因此虽然谷歌眼镜花了数年时间才从巨大头箍变成鼻梁上的横条,但依然难以在大众用户中得以普及。

当然我们或许会说,谷歌眼镜面向的是消费市场,而微软这款产品或许更适合用于游戏与企业领域。他们对虚拟现实设备的便携性要求不会像谷歌眼镜那么苛刻。搜狗王小川对微软HoloLens甚是看好,认为这是一次革命性产品。甚至称,如果HoloLens成功面世,将带领人类进入新纪元。显然这个评价非常高。甚至王小川把此归结为第三类终端,那就是在PC,智能手机之后的全息眼镜。真实和虚拟的叠加。其实这也是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发展模式。

事实上,无论是谷歌还是微软都是在引导可穿戴设备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发展。这里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主要的是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模式和思维的转变。这种转变有时候就是颠覆性的。就如同智能手机颠覆了传统PC,包括平板电脑的出现,也是挂靠到手机序列之中,只是一种异变体罢了。那么颠覆智能手机的又是什么?很显然,就是新型的可穿戴设备,这里谷歌和微软都是在尝试着引导这种潮流,或许不是具体单一的产品,而是一种技术驱动以及未来方向性的引导,这是优秀企业的目标,也是一种前瞻性的驱动带领,甚至是超越到一般认知程度的一种变化。

当业界都对微软这次伟大的改变叫好的时候,其实无论HoloLens是否最终能成为我们想象的产品,或者能否进入到普通大众或者企业的序列,但这种创新的模式以及对未来新应用的思考是值得整个业界关注的,或将这就是未来的方向之一,而且这也极有可能是微软的一次新的革新,是超越其系统本身的一次超越。如果仅仅理解为微软是对游戏或者企业市场的布局,那么或许还为时尚早,或许我们应该给微软一点时间,也给市场一个缓冲的时间,相信会有更有意思的全息产品带来更多划时代的改变。在这里,无论是谷歌还是微软,都是令人尊敬的。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个人号:xiaodaoma,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文 小刀马

微信朋友圈广告终于来了,1月25日晚上,第一轮广告投放正式发布。第一轮发布的有三款广告,一则宝马,一则可口可乐,一则Vivo手机。三则广告制作还算费了一些心思,整体给人的感觉还算精良,不算粗制滥造。与之前人们对微信朋友圈投放广告的各种义愤填膺所不同的,第一轮微信朋友圈中的广告投放,首先是各种嗨翻天的玩法。

有人总结称:看广告,测RP(人品)!看到宝马的,平时爱炫耀,爱自拍。看到可口可乐的,平时爱发美食,爱淘宝。看到Vivo的,二线城市白领。还有一种说法是:看到宝马的是土豪,看到Vivo的是屌丝,看到可口可乐的是2B青年。你看到了啥?

各种跟帖,各种炫耀,各种广告跟随开始在朋友圈玩得不亦乐乎。甚至有的人因为没有收到广告而变得义愤填膺,各种委屈,各种恼火,难道是要被世界遗弃了吗?微信朋友圈的第一轮广告就这样华丽丽地登场了,不是抱怨,不是指责,而是各种玩,各种嗨,各种娱乐元素充斥其中。

单纯地看微信朋友圈的第一轮广告投放基本算是成功的,因为起码还没有引起用户的反感和大面积的骂声。可以说起到预热的效果。无论戏谑还是调侃,都说明微信朋友圈广告已经平安落地。不过仔细思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所谓的大数据投放,精准投放,貌似并不是很成功。很多用户对收到宝马广告感到诧异,难道真的有土豪的潜质?为何还一直在屌丝行列中苦苦挣扎?故此,大数据投放的精准性和参照因素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投放精准度显然有偏差,遴选的标准和准则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漏网之鱼存在,网格过细也会圈到不该圈进来的用户。对下一步的精准定位还需要有更多的遴选机制过滤。

其二,下一波的广告会如何筛选?这一次微信选择了三家企业,可谓契合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脉动之一。宝马代表着高大上,无线化营销和网络化布局也是其定位之一,进入视野也属正常。可口可乐的口碑化其实早已经深入人心,广告的意义更多应该停留在象征层面,更大众化一些。对于Vivo来说倒是一个机会。那么下一波的选择会怎么演变,考验微信朋友圈广告运营的品味也就在所难免,如果泛滥了必将遭到吐槽和唾弃。

其三,对于广告投放的业主来说,能带来多少回馈?笔者收到的是手机广告,六张图,但是在点击详情的时候,呈现的还是一张图片,没有导入到什么地方。不过宝马的广告会有一个流媒产品介绍。或许Vivo是把图片都贴出来的缘故吧。此外,针对广告投放,微信也加了一个不感兴趣的选项,这样会让用户放弃这则广告,如果用户选择了不感兴趣,那么就会屏蔽掉这则广告内容。

之前,当微信表示要在朋友圈投放广告的时候,市场也在预测这会给微信带来什么改变?有人预计会给微信带来百亿规模的收入潜力。据悉,在2014年三季度,腾讯自己对微信朋友圈广告收入进行过评估,评估结果是年收入为100亿人民币左右。如果朋友圈广告收益纳入到腾讯总体框架内,那么给腾讯的回报还是不菲的。在腾讯最新的Q3财报中,广告收入为24.4亿元,占腾讯总收入的12%。如果将来微信朋友圈广告真如预期那样,对于腾讯来说是一次营收的有益扩充。

微信朋友圈将推Feed(信息流)广告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谓朋友圈Feed广告,就是在朋友圈好友发布的消息之间插入的一种广告形式,Feed广告最早起源于Twitter——2011年7月,Twitter正式推出Promoted Tweets,这种广告形式按粉丝参与度收费。如今Feed广告逐渐成为了Facebook等一些社交网站首选的广告形式,目前国内的微博、QQ空间也都有类似的广告。如今微信朋友圈开始了,从第一次的体验来看,还不反感。关键还是看后续的广告如何变化和选择,会不会影响到体验,这才是用户最关心的地方。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个人号:xiaodaoma,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文  小刀马                                                                                                              昨夜微信朋友圈出现广告,三个里面就有一个手机的,是不是看得也醉了?其实,进入2015年我们蓦然发现中国手机制造商的发展策略也在悄然转变,或许还不是很明显,或者我们也不是很在意。但是转变确实在发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在调整着各自的发展思路,事实上,进入2015年已经有几家国产手机厂商发布了自己的新款手机,我们也看到几家主流的国产手机厂商的策略在发生调整,细细品味也能让我们窥得一些端倪,对于2015年中国手机厂商的发展或将也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梳理。

小米:高端看起来很美

如果说2015年小米的最大改变会在哪里?或许进入中高端市场将是重中之重。小米Note已经吹响了进入中高端市场的号角,新版产品瞄向了2000元以上的市场,这也是在中低端厮杀中小米的一次转身,虽不是华丽丽的转身,但也看出了小米的雄心和野心,在更大的市场范畴内和苹果、三星争夺。当然或许瞄向后者的可能性更大,面对巨头需要一个个地掰腕子,砸场子,扳倒一个是一个。

颇有意思的,当小米面向中高端市场发力的时候,我们姑且不论产品本身的定位是否精准,华为却率先发难了,华为手机CEO余承东表示,看到小米Note仅3000mAh电池5.7英寸2K屏,电池续航能力一定很糟糕。而小米林斌回应称,Mate7全面输给小米Note,余总急了故伎重施,心情可以理解。两个冤家对头互相撕,给媒介提供了一个炒作的机会,同时也让双方都呈现在观众的视野和纠结中,对于各自的市场热度都有好处。

华为:视野不仅仅是国内

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参加2015年冬季达沃斯期间,面对外国媒体时表示,“从手机真正的比较来看,我们还是和苹果有差距的,比如表面上我们外观、质量可能和苹果比我们确实有人很喜欢,拍照这一技术我们今年才能赶上苹果,因为这个要用数学突破,数学的突破我们不一定能做到,还是有差距的。第二,苹果作为一个平台,它结合了几百万个云来提供这种服务机我们还联合不了这么多。”“苹果本身客观的说,它应该更叫一个软件公司,而不是硬件公司,华为公司本质来说还是个硬件公司,不是个软件公司。”

其实华为2015年的重点还是在海外市场,当然,在国内随着余承东的不断发声,也让市场对华为的认知度越来越强。就在近日,余承东和小米之间关于2K屏的口水还不断上演。我们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华为和小米的互撕还会继续,华为和小米的产品重叠度也会继续加大,尤其是随着小米也介入到中高端市场,二者之间的争夺还更加直接。当然,对于华为手机而言,海外市场还是一个重头戏,这一点小米有点稍逊一筹。

大神:力拼中低端

虽然大神从酷派分离出来,尤其是引入了360周鸿祎的战略合作,不过目前来看大神的重点还是在中低端市场。目前大神主打三个系列,入门级的F系列、中端主打配置的N系列,以及旗舰机型X系列,前不久大神刚刚发布了大神X7,面向的是中高端市场,不过最贵的也不过是1999元。很显然价格亲民是一大特点。

我们可以预计的是,2015年大神的产品应该就会有更多360的身影,具体会以一种什么模式或者方式呈现我们尚需观察。以目前的格局来看,酷派F系列的产品市场反响不错,尤其是在电商领域的销售排位都在前列,X系列是盯着小米和华为布局,也就是在中高端市场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当然2015年对于大神的另一个重点就是360的参与之后到底会在产品上如何体现其特有的特点?

魅族:死磕小米没商量

对于魅族来说,也是一个拥有一个非常具备话题的领导人,而且也是以敢于说话为主。死磕的对手也是小米。小米销量的大幅增长一直在拉仇恨,也说明小米模式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容易遭到竞争对手的不服,因此互相撕扯在所难免。

魅族的产品也是分两个系列,一个是主打中高端市场,一个是以魅蓝为主的主打中低端市场。产品为主还是营销为主,最终都要相互对比,撕扯一番。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魅族还是以小米为直接的竞争对手,进行布局。此外就是魅族是不是有走出去的设想,既然要瞄着小米进行针对性竞争,走出去也是早晚的事情。

联想:MOTO回归是主旋律

对于联想而说,2015年的重点之一自然是MOTO的回归中国市场,尤其是联想把MOTO定位到高端市场,直接叫板的其实是苹果、三星等厂商,不过已经淡出手机市场视野的MOTO是不是可以强势回归,还需要验证,看看MOTO的第一批产品是不是能够立足,如果第一批产品不能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的话,MOTO的回归之旅也不会太顺畅。毕竟国内市场的天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天,现在的变化和变数太多了。当三星都开始变得举步维艰的时候,可想而知,这个市场的争夺是多么激烈了。

最后我们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国内手机厂商之间相互撕扯的节奏会变得更快,各种事件驱动也会变得更加普遍,尤其是针对小米的撕扯会继续延续。此外,就是主战场有望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渗透,尤其是在2000元-3000元之间的市场争夺,以及1500元-2000元市场之间的角逐会变得更加直接和残酷。拉出来直接试枪的局面也会不断出现。同时,针对电商渠道布局的营销模式会进一步加大和强化,新品首先发布的渠道会更加注重电商渠道、预售渠道,用户直接参与产品的DIY意见参考也会更加普遍。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个人号:xiaodaoma,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2015-01-22

文  小刀马

2014年,国内P2P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融资额、平台数量激增,不过平台出事的也非常多,跑路者更是络绎不绝。2014年,有大约30家平台获得融资。预测2015年的P2P网贷平台会发生什么变化?相信每一个投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预期,笔者作为一个投资人和参与者也想谈谈自己的预期和感觉。

一是2015年P2P平台数量会达到顶峰,之后最终将大浪淘沙,除了跑路者之外,一些平台或将难以为继,逐渐退出。据悉,2014年末运营的P2P平台已经接近2000家,月均复合增长率为5.43%,增量远超2013年。2014年全年,全国P2P平台的成交额超过2000亿元,比2013年的近900亿元,增长超过100%。2015年或将能达到3000家左右,成交额有可能会再次翻翻。当然,存在着一个不可确定的杠杆因素是国内股市的走势会如何,如果股市持续向好,P2P平台会呈现反向走势。同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的最终走势也决定P2P平台的发展趋势。

二是谁会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P2P平台?目前有意向上市的P2P平台并不是很多,不是他们没有梦想,而是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美国市场也不过只有一个Lending Club成功上市,而美国的征信环境远比国内规范和成熟。或许陆金所会尝试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但也不排除一些老牌或者有风投参与的P2P平台斜刺里杀出来抢了这个头筹。

三是下一个悲情的“尹飞”会是谁?2014年,贷帮网和人人聚财陷入同一借款主体逾期的风波,人人聚财选择兜底,贷帮网创始人尹飞则坚持逾期项目不兜底。事实上,2014年,多家P2P平台出现问题,包括红岭创投、贷帮网、人人聚财、银豆网、新浪微财富等都出现一些问题。除了贷帮网之外,其他平台基本都选择了兜底。2015年相信步贷帮网后尘的还会有,第二个“尹飞”会是谁?由于国内征信系统不完善,投资人在判断的时候难以两全,平台肩负的一定责任也不可避免,这也是为何平台出现问题,如果想继续经营的话,基本都选择兜底。

四是监管到底会如何细化?1月20日,银监会宣布进行机构调整,将原有27个部门分拆、合并成23个部门,包括22个行政职能机构及1个事业单位。这是银监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的首次架构大调整,但不改变编制,其中P2P将归属普惠金融部进行管理。2014年,银监会已经明确了P2P网贷平台的四条底线:一要明确平台中介性质;二要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三要明确平台不得搞资金池操作;四要明确平台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那么2015年会有明确的监管细则出现吗?会不会设置门槛?

五是跑路还会继续汹涌。有数据显示,2014年新出现问题的平台达275家。跑路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平台操作规范,但是风控水平较差而形成大批坏账,不得不拖延投资者的取现操作,缓解流动性压力;另一种是平台成立之初即存在欺诈倾向,涉嫌大规模恶意自融,或者诈骗行为。2014年已经出现了上线当天就跑路的平台,2015年相信这种状况还会继续上演。

六是坏账率还是一笔糊涂账。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则是风险控制,坏账率是衡量P2P平台风险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外界判断P2P平台风险的重要依据,坏账率越低,说明P2P平台的风控水平越高,也就更能引起外界的信任。这也是一些平台大打擦边球,算低坏账率的主要原因。目前大部分P2P平台的坏账率统计逻辑是:坏账率=(3个月以上的逾期金额)/放贷总额,这种逻辑下,放款额每个月大规模增长会导致坏账率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坏账率失真。当有平台称“我们的年坏账率为5%—6%,而P2P行业如果风控能力不强,坏账率将达到10%-15%。”,业界一片哗然,有业内人士称P2P行业平均坏账率在10%以上,而P2P平台自己公布出来的坏账率却很低,一些平台公布的坏账率低于1%,甚至为0。其实公布出来的不一定准确,算法不同,或者隐瞒都可以使坏账率不高。2015年坏账率还将是一笔糊涂账,难以厘清。

七是“傍爹”行为还会上演。由于P2P网贷市场的风险很大,很多投资人在抉择的时候,越来越看重P2P平台的背景,或者有没有相应的“背书”,比如银行背景、国资背景、上市公司背景、风投背景等等。获得融资的P2P平台也越来越多,2015年这种风向还会继续刮。

八是投资人会更加重视风控。目前多数平台都通过第三方担保来分散风险,但2014年已经出现多起担保公司跑路的现象,因此有担保也一样不靠谱。有一些平台是以相应的抵押进行融资。此外风险准备金、第三方资金托管等等都是风控的一些手段。第三方资金托管解决的是“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问题,还无法防控标的出问题的情况。不过,目前一些P2P平台只是与第三方支付进行资金通道的合作,尚未开通托管功能,在宣传时却故意混淆概念。

最后,无论如何,2015年国内P2P网贷市场的发展会更加快速,吸引资金的步伐也会加快,一方面是民间资本汹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投资渠道过窄,降息以及通胀都会刺激民间资金选择更高收益的投资机会。而监管细则什么时候发布或许也会成为P2P网贷发展的一道风水岭,这一点我们还需要继续期待。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个人号:xiaodaoma,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2015-01-21

文 小刀马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CES2015(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已经落下了帷幕。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科技产品交易会之一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4G时代的主力领航产品依然十分抢眼。回溯往届,2011年CES展上八核手机的面世,终结了双核手机时代。2012年手机支付、720P分辨率屏幕开始火爆;2013年是手机产品的更新换代之年;2014年的时候是“八核”之战。进入2015年,则是超薄、曲面屏以及无边框设计等概念走俏。

一度时间,人们认为自从iPhone 4S之后,就再无旗舰型的手机产品出现。这样说虽然有失偏颇,不过iPhone 5、iPhone 5S的确没有什么超越,到了iPhone 6时代,也仅仅靠岂止于大的iPhone 6 Plus撑点面子,但一些市场还对岂止于大不感兴趣。虽然三星推出的Galaxy Note Edge带来一种曲面设计理念,不过依旧没有在市场上掀起旋风。难道智能手机的设计真的难以突破了吗?在工艺和科技上面没有更加出色的设计理念和手段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市场再次把目光聚焦到智能手机设计方面,这次的焦点是无边框设计理念。其实归结起来看,无边框的理念在前两年也已经提出,但由于工艺和技术方面一直难以有突破,并没有真正靓丽的产品问世,也使得外界对无边框的期待逐步走低。

此外,当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快速之后,各家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构筑在相似的系统下的产品如何脱颖而出就变得非常关键。而用户的喜好和观念也决定了产品的外形在一定程度上是撬开市场的敲门砖。于是一时间超薄、异常超薄、窄边框设计的智能机成为众多厂商比拼的关键,当然价格也是一直抗争的根本。如今极有可能会成为无边框设计的流行之年。也就是说,外形在2015年或许将变得异常关键。

为何这么说?笔者观察有几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一是设计理念需要破冰。大家还记得《星际穿越》这部非常牛叉的片子吧?有人说智能手机的发展,也犹如人类对“多维空间”的探索与猜想,困难重重而又颇具挑战,如今对于像素技术、外形设计、指纹识别等功能技术已经满足,颠簸不变的思维模式或许首先从外形的破冰开始。让无边框成为可能,这就是2015年的潮流和趋势。市场一度也在传闻苹果iPhone 7就有可能是无边框设计,此外小米5、OPPO Find9、华为等手机的谍照已开始悄然出现。

其二是同质化时代需要特立独行的产品新理念出现。众所周知,目前的手机同质化非常严重,如果想获得用户的青睐,就需要推出更能吸引用户的产品。无边框设计的优势就是可以给用户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视觉审美体验,更大屏占比、更大的视觉空间,将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上的无限扩充,这也是之前所有手机都无法比拟的,在边缘临界点的“爆破”,无论是在观影、游戏,亦或是社交应用等场景,更大的视觉空间,只会填满用户对广阔视觉空间的无限遐想,提高用户的智能体验愉悦感。

其三是技术的进步已经突破了临界点。据悉,伴随着On-cell技术的突破,目前已经有工艺制造公司在无边框设计难题上有所突破,几种无边框设计方案以及数次的实验成果表明,无边框设计的实现仅仅是时间问题。据传,已经有技术可以让触摸屏更加轻薄,仅有0.5毫米(传统触摸屏最薄1毫米),这就能够让手机制造商设计出更薄的智能手机的同时容纳更大容量的电池。可想而知,再进一步的科技探索则可以真正实现无边框设计。我们知道,无边框设计意味着首先要攻克边缘误触、屏幕易碎等难题,想要冲破边框的束缚,就要对目前行业中的工业设计有所突破与革新。对于智能手机克服握持的误操作、屏幕的可靠性、合理的结构设计等技术因素,这在人类科技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同时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谁先突破边框的束缚,谁就将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此前市场上也有疑似小米5无边框新机的曝光。而iPhone 7概念机谍照也显示苹果在做无边是框的布局。

那么国产手机是不是有机会?其实当初苹果iPhone 6在发布之前就有传闻会是蓝宝石屏。但最终并没有成真。但是国产手机厂商却有使用了蓝宝石屏的产品。这也说明国产手机厂商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还是敢于去尝试的。那么无边框智能手机会不会也首先从国产手机厂商中涌现呢?这一点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我们也看到市场在传闻小米、华为、努比亚等厂商都在布局无边框产品。

此外,我们也看到国产手机品牌中,魅族MX5、华为Mate8、vivoX7等,以及三星S6、索尼Z4等都开始“无限接近”于无边框手机。如果真的有厂商直接跨过了这道门槛,率先推出无边框手机,那么必然会掀起一场新的革命。进而带来市场的效仿和跟随策略。究竟谁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小米?华为还是努比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行业技术实力的增强以及工业设计潮流的变革,在这个看重“颜值”的时代,“无边框手机”或将为行业增添一抹新的亮色。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个人号:xiaodaoma,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