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5-04-28

小刀马

对于苹果来说,推出ApplePay应用之后,恐怕最希望进入的一个市场就是中国市场了。为何这么说,中国市场的购买能力太强大了,尤其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热情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尤其对于苹果来说,当iPhone6的销售被中国用户撑起的时候,库克就感受到这个市场的耀眼和不可思议了。

市场传闻,苹果也一直在和中国银联接触,希望Apple Pay能尽快进入中国市场。但迟迟未果。据说,苹果从银行向零售商收取的2%手续费中提取0.15%,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实在太高。尤其是中国本身的市场格局以及电商发展带来的机会让银行有很多的选择余地。

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等移动支付手段也不断涌现,对于银行的选择来说还是很多元的。虽然苹果iPhone拥有着不菲的高端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接纳程度或许不低,但如果让银行让出更多的利润,显然是它们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苹果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会如何?其实无论最终ApplePay是否和银联能够谈拢,以目前库克经营苹果的策略来看,应该问题不大,只是苹果会如何收费的问题,应该会有别于其他市场,这一点应该非常关键。

苹果无论如何抉择,对于中国市场的进入应该是不会动摇的,其实即使ApplePay在中国市场不通过交易收费,也可以寻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从交易中抽头。这无疑也是最下策的一种抉择。

如果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对于支付宝钱包的影响或许不会太大,因为阿里巴巴本身对于第三方支付的体系建设已经相当具有规模。尤其是支付宝在很多便利店中使用的过程中还有让利举措,每笔还可以让利用户一些空间,这是有别于ApplePay支付的。因此支付宝钱包的市场占有率还会继续,这一点或许是难以撼动的。

那么对于腾讯的微信支付,以及财付通支付会有多大的影响呢?目前微信用户体量庞大,人们也开始搭载着两车应用之后,接受了微信支付这种模式。微信支付和PayPal相似,苹果介入之后,ApplePay是有可能抢夺这部分用户的,都是通过手机支付,只要苹果能够和银行谈拢,那么苹果用户在移动支付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时候ApplePay的空间就出来了。当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厂商历来喜欢用补贴刺激市场,如果微信支付打出这一张牌,对于ApplePay来说也是影响巨大的,因为苹果本身的“傲慢”是极不愿意让利给用户的,这是一种差异竞争思路。

此外,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刺激其他手机厂商推出手机支付功能,在这方面,无论是支付宝钱包,还是微信支付,包括电信运营商的支付功能,都会发展起来,当然更多的或许是手机制造商本身和银联或者银行合作,推出单一的移动支付能力,尤其是小米、华为、中兴、联想等厂商的能力会更强一些,毕竟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名列前茅,合作的市场前景也更加开阔一些。

ApplePay想在中国市场一枝独秀是不可能的,不过由于iPhone本身的用户群是相对高端的,他们的商务应用或许更宽泛一些,因此消费的能力也会更强悍一些,这或许是其依仗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形成规模之后的影响力是有传染性的,这是苹果最大的一个支点,尤其对于其布局全球市场的移动支付能力也是一次最好的宣扬。因此中国市场对于苹果推广ApplePay的价值还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看到,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公司计划今年秋季在加拿大推出其移动支付服务,从而开始ApplePay在美国以外市场的扩张。据悉,苹果与加拿大六家最大银行进行谈判,这些银行愿意与苹果进行合作,但对该公司提出的收费方案不满,并且对ApplePay在美国推出时出现的安全漏洞也感到担忧。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收费也绝对是一道坎儿,苹果必须调整策略,其实苹果只有让出更多的利益,才能更好地推广ApplePay应用,而形成市场规模之后,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模式,这才是苹果未来的重点,现在对于ApplePay的推广策略显然还是过于急功近利了。

——————————–

作者简介:小刀马,QQ15567321。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互联网金融观察家,IT观察家。

文 小刀马

因为王健林联手李彦宏和马化腾布局商业O2O市场,人们就一直以为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在O2O市场,抢占商业一体化运营的机会。那么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们是不是单纯地认为万达真的是为了布局O2O,或者O2O对于万达商业地产和商业运营而言,真的很重要?

其实媒体一直关注着马云和王健林的首富之争,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排位真的没有多少意义。阿里巴巴的上市造就了马云,而万达地产的上市成就了王健林,甚至万达院线的上市,都让王健林进入财富视线的机会更多,当然王健林旗下还有很多产业在上市的路上,而马云也还有支付宝、蚂蚁金服等庞大的资本资源。对于他们而言,王健林也坦言,不在意首富的头衔,也不会和马云竞争等等。

当然说归说,布局商业地产的发展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O2O概念的引入,甚至以此打造互联网+的一种应用并不是没有预谋,虽然目前还是摸索阶段,但是对于商业的更多互联网化应用,包括O2O,移动互联网布局等等都是一次新的发展机会,无论是万达还是阿里,都在蠢蠢欲动,也在进行相应的布局。

商业地产和电商博弈

有人说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关键就是在商业地产和电商之间的用户争夺。如今就有一种模式是商业地产向体验式消费转型,这其实也是商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行之后的尝试性转型,这种转换貌似被动,其实也可以看出是万达的一种积极求变的转换,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在大模式背景下一种注定的改变。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市场进行争夺,也可以看出是因为电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线下服务能力的保障,如果能够有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可以支撑用户服务需求的保障,那么是不是会迎来一种新需求带来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当价格的落差对于体验式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联动或者是一站式体验得到满足时,用户的导向会不会发生改变,或者对于家庭用户的泛消费选择是不是变得更加多元,甚至对于很多年轻人的消费导向也会再次发生改变,而不仅仅局限于网购的一种价格满足感?其实马云也在有意布局这种模式的转换,当然对于马云来说并不是要颠覆自己原有的模式,而是一种补充。在这方面,马云利用的是投资银泰商业,阿里巴巴认购约53.7亿港元新股及可换股债券对银泰商业进行投资。双方希望共同发展与购物中心、百货商店以及超级市场有关的O2O业务。

还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还在韩国投资57亿,打造“阿里巴巴城”。外界解读的是,马云在韩投建的“阿里巴巴城”实际上更像商业地产项目。有人甚至说阿里的淘宝和天猫是线上商业地产,而王健林是线下商业地产的楚翘,二者之间的争夺,就是要融合线上线下直接的界限,相互渗透和跨越,并且极有可能开出一种新模式,这也是为何双方之间的“抛头露面”越来越多,并且直接被市场进行对比。马云希望线下向线上转移,而王健林恰恰相反,希望更多的线上能够向线下渗透。当然还有一种设想就是O2O的深化。

有专家也表示,“电商只是表面光鲜,2014年‘双十一’淘宝卖了571亿元,但无法统计多少商家是赚钱的,其实目前中国电商盈利率低于1%。电商2.0时代的玩法,已经不是让电商更赚钱,而是让线上和线下更完美地结合。”而很多买家在淘宝上投诉,就是因为他们在购物中遇到问题后没有人帮他们解决。但在线下商场,品牌能够得到保障,售后服务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是电商始终不能或者很难解决的。而增加体验式业态,强化线下品质和服务,紧密结合线上线下,正成为商业地产迎接未来春天的重要“反包围”策略。不过运营成本问题也一直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那里。

O2O也是一种业态

如今,数不胜数的O2O平台发展遇到了瓶颈,简单地看线上线下的价格壁垒已经成为了其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虽然有一种“上门”服务开始寻求更多元的O2O服务,不过市场显然还很窄,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的边缘化和安全化的边际效应。理论上,要做O2O,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统一线上线下的价格,这样才可以打通线上线下的每一个平台。很多做电商的人应该已经意识到,线上线下同价是以后任何O2O电商平台发展的必然趋势。短物流和产品自营解决了线上线下同价。缩短物流长度不只意味着快捷,更意味着中间环节的减少,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物流、人员和经营成本。不过,这种模式对于线下运营的成本解决还没有真正的策略,而线上品牌辐射线下的优势也不明显。

或许,统一价格,是打通双向O2O的必经之路,使线上线下可以任意跳转。传统零售商和电商并不是一个矛盾冲突体。线下渠道与线上电商的利益平衡需要统一价格,这样才能使线上线下有一个更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也可以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按分配原则进行派单。但是,这存在着线下高成本的转换如何解决,如何补贴?当然做到了一定的平台规模之后,或许这个可以相互补贴。比如苏宁的线上线下统一价格,亚马逊和京东的就近配送原则,以及国美和苏宁的线下服务等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许,无论任何的平台要做到双向O2O,都要打通线上线下的各个平台,注重线下的服务,任何一个O2O平台,只有深度挖掘优质商户,带来更多回头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商业地产而言,主要还是通过线上多渠道传播以及技术支持的线性层面,双向O2O还比较遥远;目前,真正实现O2O模式的企业仅有苏宁一家,国内商业地产的O2O商业相较国外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O2O模式赋予商业地产新活力,在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下,实体商业通过不断调整商场品类、优化体验场景的实现,来拉拢购物中心的人气。在社区商业方面,由于消费习惯与网购同样有着碎片化、随机化的共性,因此社区商业将更多体现社交的功能,此外就是娱乐的勾连效果,这才是吸引用户,或者是家庭用户的联动。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在移动互联充斥的环境下,未来城市人群也不乏产生反互联网的情绪,或将形成一种体验式家庭泛娱乐休闲式购物场景。

既能在网上购物,还可以放心到实体店进行线下体验,这样既节省时间成本又规避风险的购物方式,对消费者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实体商业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利用O2O使线上线下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不仅有效避免网购带来的冲击,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效率化发展,还能利用O2O所积累的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持续性锁定忠实消费客群。王健林曾表示,万达还不是零售企业,而是一个平台提供商。在其设想中,万达未来不但是全球最大的不动产商,并且是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最大的文化企业集团、最大的百货公司等等。其实马云也有这种意图,甚至可以说野心更大,阿里是希望线上线下真正联动,构筑大一统的消费帝国。

娱乐的价值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娱乐消费的价值,或者说是泛文化市场的消费趋向,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用户消费观念的转换,进而带来一种新业态发展模式。众所周知,万达有自己的院线,而且上市,目前市值不菲,达到了900多亿元。而阿里巴巴有自己的娱乐宝,而且还有阿里影业,其中阿里影业的市值也超过了800亿港元。从当初的“文化中国”到整合后的“阿里影业”,阿里巴巴获得的收益不菲。阿里影业也表示,包括“娱乐宝”、“淘宝电影”在内的相关资产也将注入到阿里影业体系之内。因为这个消息的刺激,阿里影业在该消息发布两天内,股价上涨了50%。

当然,市场也有一种解读,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流行,我们也看到很多产业之间的联络还是一种混搭效应,概念嫁接而已,并没有表面出一种真正的互联网+的活力和生命力,显得有点两张皮的感觉。而万达院线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如今的万达院线已经是国内电影院线的龙头企业。旗下影院均为自有,在全国80多个大中型城市拥有已开业影院150家、1315块银幕,其中IMAX银幕合计94块,约占全国IMAX商业银幕数量的61%,是全国拥有IMAX银幕数量最多的院线。万达电影手机客户端以及WAP网站的同步上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轻松购票。

最关键的是,万达本身的优质商业广场项目可以帮助万达院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万达院线又可以反过来激励万达商业地产的发展态势,达到双赢的局面。当然这也是一种美好的预期,更主要还是要看万达广场本身的市场吸引力和用户参与度。阿里构筑自己的O2O,也在强化这种意图,此外阿里也更强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现机会,并由此带来一种新的理财模式,加大后余额宝时代的一种互联网金融发展转换,这也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地方。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2015-04-27

文/小刀马 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

近日,高通公布了第二财季财报。报告显示,该季度高通净利润同比下滑29%,主要由于为了结一项反垄断调查而缴纳了罚款,显然这是中国发改委对高处罚的一种“后遗症”。在截至3月29日的这一财季,高通的净利润为10.5亿美元,每股收益为63美分,这一业绩不及去年同期。在上一财年第二季度,高通的净利润为19.6亿美元,每股收益为1.14美元。不计入来自旗下投资部门的业绩等一次性项目,高通第二财季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40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31美元,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

罚款之后,高通不再纠结

在中国市场的反垄断调查结束之后,其实市场对于高通的未来是看好的,因为一个不可预期的隐患被排除了,对于高通来说,未来的发展应该更明确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这个全球第一大移动市场蕴含的机会是巨大的,大量新兴崛起的手机厂商对于高通来说也意味着大量的机会。虽然在一些专利收取方面会出现一定的下降,但整体而言,高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还是非常巨大和拥有长期利益的。此前,高通也表示,“这项协议”(反垄断调查)为该公司在中国授权更多专利和出售更多芯片铺平道路。

高通预计,第三财季不计入某些一次性项目的每股收益为85美分至1美元,营收为54亿美元至62亿美元,分别低于去年同期的1.44美元和68亿美元。高通还预计,全年每股收益为4.60美元至5美元,营收为250亿美元至270亿美元,分别低于此前预期的4.85美元至5.05美元和263亿美元至280亿美元。貌似出现一定的下滑,其实也可以理解,当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来临之后,高通面对着更多的竞争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三星、联发科和英特尔的竞争对高通一直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当空,容不得高通有丝毫的懈怠。

分拆可行吗?

此前,高通的大股东建议高通分拆芯片业务,以便更好地参与竞争。对此高通并不认为分拆是一个好主意。高通表示,公司现有的业务表现强劲,不考虑进行拆分,为给股东带来更大的收益,公司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回购 100 亿美元股票。高通大股东Jana Partners 旗下拥有大约20亿美元高通公司股票,并以大股东的身份向高通公司施压,要求高通拆分专利授权和芯片设计业务,目前专利授权业务的收入占据了高通公司大部分营收。

高通公司认为透过专利授权和芯片业务,公司在整个移动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尝试将移动网络技术推广到汽车、医疗、家居等领域。说白了,目前高通近乎垄断着移动芯片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尤其是其专利授权业务模式获得的市场机会非常大,这几乎是高通获利的源泉,如果分拆高通的芯片业务并且修改专利授权模式,那么对于高通的打击或许是巨大的,高通显然还没有勇气这样做。

当然高通也不认为自己的模式存在着瑕疵,高通甚至表示,“我们的创新造就了这个时代最为普遍的技术,智能手机。这些产品通过我们的授权方式以及我们的尖端技术芯片上市销售,而且会在移动行业的发展壮大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如今,我们正在把移动技术的种种优势引入各种新领域,例如汽车、医疗、网络、智能家居、智能城市以及可穿戴产品等等。”不过,对于高通的未来是否可以这样“一路高歌猛进”?其实我们看到除了高通之外,三星、英特尔、联发科等芯片厂商对于移动芯片市场的争夺也一直雄心万丈,它们也在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寻找新的机会,并且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蚕食着高通的市场份额和霸主位置。尤其是对于汽车、医疗、智能家居市场的机会,更是充满着极大的变数,这些新兴市场的机会基本都处于行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市场的预期和对未来发展模式以及需求的转换还存在着很多的变数,这就给技术创新的上游芯片企业带来更多的参与机会,当然,最终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以及产品本身的能力将变得非常重要。

高通的韧劲及新兴市场机会

众所周知,多年来,高通能够在移动市场获得如今的霸主位置,也是一步一步“熬”过来的。当初,高通在无线技术方面的努力,利用一轮又一轮的移动通信发展浪潮获得了不菲的业绩和市场霸主位置。高通目前是全球领先的LTE 4G芯片制造商,众多主流的智能手机制造商都是高通的客户。

如今高通业绩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临来自英特尔、联发科和三星的竞争,后者目前在它的新款智能手机中采用自己研发的芯片,尤其是三星最新的旗舰品牌Galaxy S6;其次,高通在中国市场已经难以获取巨额的技术授权费。不过,或许这仅仅是表面原因,在更深层次的范畴中,其实还是缘于高通创新的力度在下滑。也就是高通新的技术突破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把竞争对手甩出几条街。

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高通芯片过热问题导致三星直接放弃了高通芯片,转而采用了自主设计的芯片,导致高通损失了部分订单。要知道三星可是高通的第二大客户,订单规模仅次于苹果代工商鸿海。而且三星战略的收缩,在中低端产品上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下滑,对于高通来说,这显然也是丢失了一部分订单和份额。而高端市场,三星又舍弃了高通,对于高通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由于高通骁龙810处理器的出货量低于预期,而且在中国市场上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当然,高通也表示,将利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新版骁龙处理器重新确立市场领导地位。该公司还表示,中国手机厂商将逐步开始使用新型调制解调器芯片,而高通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或许最终承载高通利润源泉的还是这些新兴的智能手机厂商的崛起,它们对于高通利润的贡献或许会更大,因为这些厂商的技术储备、专利储备都是微乎其微,几乎都要依仗高通这堵庇护的大墙。高通在技术提升之外,最大需要笼络的还是这些新兴厂商,并且可以适当扶持部分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对于高通的发展或许更加有利。

文  小刀马

因为王健林联手李彦宏和马化腾布局商业O2O市场,人们就一直以为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在O2O市场,抢占商业一体化运营的机会。那么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们是不是单纯地认为万达真的是为了布局O2O,或者O2O对于万达商业地产和商业运营而言,真的很重要?

其实媒体一直关注着马云和王健林的首富之争,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排位真的没有多少意义。阿里巴巴的上市造就了马云,而万达地产的上市成就了王健林,甚至万达院线的上市,都让王健林进入财富视线的机会更多,当然王健林旗下还有很多产业在上市的路上,而马云也还有支付宝、蚂蚁金服等庞大的资本资源。对于他们而言,王健林也坦言,不在意首富的头衔,也不会和马云竞争等等。

当然说归说,布局商业地产的发展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O2O概念的引入,甚至以此打造互联网+的一种应用并不是没有预谋,虽然目前还是摸索阶段,但是对于商业的更多互联网化应用,包括O2O,移动互联网布局等等都是一次新的发展机会,无论是万达还是阿里,都在蠢蠢欲动,也在进行相应的布局。

商业地产和电商博弈

有人说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关键就是在商业地产和电商之间的用户争夺。如今就有一种模式是商业地产向体验式消费转型,这其实也是商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行之后的尝试性转型,这种转换貌似被动,其实也可以看出是万达的一种积极求变的转换,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在大模式背景下一种注定的改变。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市场进行争夺,也可以看出是因为电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线下服务能力的保障,如果能够有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可以支撑用户服务需求的保障,那么是不是会迎来一种新需求带来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当价格的落差对于体验式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联动或者是一站式体验得到满足时,用户的导向会不会发生改变,或者对于家庭用户的泛消费选择是不是变得更加多元,甚至对于很多年轻人的消费导向也会再次发生改变,而不仅仅局限于网购的一种价格满足感?其实马云也在有意布局这种模式的转换,当然对于马云来说并不是要颠覆自己原有的模式,而是一种补充。在这方面,马云利用的是投资银泰商业,阿里巴巴认购约53.7亿港元新股及可换股债券对银泰商业进行投资。双方希望共同发展与购物中心、百货商店以及超级市场有关的O2O业务。

还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还在韩国投资57亿,打造“阿里巴巴城”。外界解读的是,马云在韩投建的“阿里巴巴城”实际上更像商业地产项目。有人甚至说阿里的淘宝和天猫是线上商业地产,而王健林是线下商业地产的楚翘,二者之间的争夺,就是要融合线上线下直接的界限,相互渗透和跨越,并且极有可能开出一种新模式,这也是为何双方之间的“抛头露面”越来越多,并且直接被市场进行对比。马云希望线下向线上转移,而王健林恰恰相反,希望更多的线上能够向线下渗透。当然还有一种设想就是O2O的深化。

有专家也表示,“电商只是表面光鲜,2014年‘双十一’淘宝卖了571亿元,但无法统计多少商家是赚钱的,其实目前中国电商盈利率低于1%。电商2.0时代的玩法,已经不是让电商更赚钱,而是让线上和线下更完美地结合。”而很多买家在淘宝上投诉,就是因为他们在购物中遇到问题后没有人帮他们解决。但在线下商场,品牌能够得到保障,售后服务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是电商始终不能或者很难解决的。而增加体验式业态,强化线下品质和服务,紧密结合线上线下,正成为商业地产迎接未来春天的重要“反包围”策略。不过运营成本问题也一直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那里。

O2O也是一种业态

如今,数不胜数的O2O平台发展遇到了瓶颈,简单地看线上线下的价格壁垒已经成为了其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虽然有一种“上门”服务开始寻求更多元的O2O服务,不过市场显然还很窄,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的边缘化和安全化的边际效应。理论上,要做O2O,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统一线上线下的价格,这样才可以打通线上线下的每一个平台。很多做电商的人应该已经意识到,线上线下同价是以后任何O2O电商平台发展的必然趋势。短物流和产品自营解决了线上线下同价。缩短物流长度不只意味着快捷,更意味着中间环节的减少,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物流、人员和经营成本。不过,这种模式对于线下运营的成本解决还没有真正的策略,而线上品牌辐射线下的优势也不明显。

或许,统一价格,是打通双向O2O的必经之路,使线上线下可以任意跳转。传统零售商和电商并不是一个矛盾冲突体。线下渠道与线上电商的利益平衡需要统一价格,这样才能使线上线下有一个更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也可以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按分配原则进行派单。但是,这存在着线下高成本的转换如何解决,如何补贴?当然做到了一定的平台规模之后,或许这个可以相互补贴。比如苏宁的线上线下统一价格,亚马逊和京东的就近配送原则,以及国美和苏宁的线下服务等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许,无论任何的平台要做到双向O2O,都要打通线上线下的各个平台,注重线下的服务,任何一个O2O平台,只有深度挖掘优质商户,带来更多回头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商业地产而言,主要还是通过线上多渠道传播以及技术支持的线性层面,双向O2O还比较遥远;目前,真正实现O2O模式的企业仅有苏宁一家,国内商业地产的O2O商业相较国外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O2O模式赋予商业地产新活力,在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下,实体商业通过不断调整商场品类、优化体验场景的实现,来拉拢购物中心的人气。在社区商业方面,由于消费习惯与网购同样有着碎片化、随机化的共性,因此社区商业将更多体现社交的功能,此外就是娱乐的勾连效果,这才是吸引用户,或者是家庭用户的联动。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在移动互联充斥的环境下,未来城市人群也不乏产生反互联网的情绪,或将形成一种体验式家庭泛娱乐休闲式购物场景。

既能在网上购物,还可以放心到实体店进行线下体验,这样既节省时间成本又规避风险的购物方式,对消费者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实体商业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利用O2O使线上线下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不仅有效避免网购带来的冲击,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效率化发展,还能利用O2O所积累的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持续性锁定忠实消费客群。王健林曾表示,万达还不是零售企业,而是一个平台提供商。在其设想中,万达未来不但是全球最大的不动产商,并且是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最大的文化企业集团、最大的百货公司等等。其实马云也有这种意图,甚至可以说野心更大,阿里是希望线上线下真正联动,构筑大一统的消费帝国。

娱乐的价值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娱乐消费的价值,或者说是泛文化市场的消费趋向,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用户消费观念的转换,进而带来一种新业态发展模式。众所周知,万达有自己的院线,而且上市,目前市值不菲,达到了900多亿元。而阿里巴巴有自己的娱乐宝,而且还有阿里影业,其中阿里影业的市值也超过了800亿港元。从当初的“文化中国”到整合后的“阿里影业”,阿里巴巴获得的收益不菲。阿里影业也表示,包括“娱乐宝”、“淘宝电影”在内的相关资产也将注入到阿里影业体系之内。因为这个消息的刺激,阿里影业在该消息发布两天内,股价上涨了50%。

当然,市场也有一种解读,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流行,我们也看到很多产业之间的联络还是一种混搭效应,概念嫁接而已,并没有表面出一种真正的互联网+的活力和生命力,显得有点两张皮的感觉。而万达院线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如今的万达院线已经是国内电影院线的龙头企业。旗下影院均为自有,在全国80多个大中型城市拥有已开业影院150家、1315块银幕,其中IMAX银幕合计94块,约占全国IMAX商业银幕数量的61%,是全国拥有IMAX银幕数量最多的院线。万达电影手机客户端以及WAP网站的同步上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轻松购票。

最关键的是,万达本身的优质商业广场项目可以帮助万达院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万达院线又可以反过来激励万达商业地产的发展态势,达到双赢的局面。当然这也是一种美好的预期,更主要还是要看万达广场本身的市场吸引力和用户参与度。阿里构筑自己的O2O,也在强化这种意图,此外阿里也更强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现机会,并由此带来一种新的理财模式,加大后余额宝时代的一种互联网金融发展转换,这也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地方。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2015-04-20

1月,刘强东会见访华的法国总理曼努埃尔·瓦尔斯;

2月,刘强东率领京东采购代表团访问法国,启动了京东“法国馆”;

3月,刘强东会见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副部长李官燮以及韩国政商各界,开启京东“韩国馆”……

近日京东召开发布会正式上线全球购,京东伸向跨境电商的手越来越大。那么,跨境电商这个大蛋糕上,在阿里巴巴虎视眈眈的情况,京东在全球市场还有机会像在国内一样破局崛起吗,刘强东通过全球购平台能否破局海外市场?

从2012-2015年,我国的跨境电商迅速发展,从整体来看,14年是个拐点,15年就是跨境电商发展的关键期,那么我们就理性的来分析一下,今年发力全球的京东有多少胜算?

欲破跨境电商最大痛点?

虽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成熟,跨境电商也逐渐成平台化、规模化。但是关于跨境电商的“痛点”——规避掺假、保证正品,一直困扰消费者。

众所周知,目前个人代购是比较盛行的跨境电商方式,尤其是朋友圈中的一些代购行为,但是这种方式却有个最大的缺陷,无法辨别商品真假,除此之外,还有商品品类少、不专业、易丢件、供应链环节等问题,种种问题加在一起,也就造成了监管难的情况。这些痛点不解决,跨境电商平台发展也无从谈起。

从京东全球购发布会上得知的消息来看,京东全球购在这一块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国内,京东的“正品行货”、“自营”标签已经众所周知,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京东将其品牌优势复制到海外购物中,走出来一条发展捷径。商品上,京东也是采用了直采的模式,从法国酒庄的红酒到韩国首尔的美妆,产品都是从原产地直接引入;品控上,京东把质量监控也加入到了全球购业务中来,对产品从生产到配送再到售后的全过程都严格管控,确保产品质量;更狠的是,京东对假货的态度到了全球购上更为犀利,一旦发现假货,一般是以平台销售额的20倍或1万美元,惩罚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正所谓酷刑之下无小偷,相对其他平台,京东这也算是“酷刑”了。

跨境电商从以朋友圈营销为典型的C2C,再到以平台为典型的B2C,已经逐渐在规范行业和市场。以目前京东全球购的发展和制度规范来看,解决前面所说的问题已经为时不远了。

跨境电商破局利剑之物流

在国内战场,京东靠的是自营物流,而到了全球层面,物流依然是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全世界的消费者需求其实都一样,能1天买到绝不会等1周。但是跨境物流成本高且配送效率低下,让消费者纠结烦恼半天,无从下手。

造成这一困扰的主要原因是跨境物流系统不合理,基础设施尚有缺陷,在集货、包装、仓储、国内外配送以及分拨几个环节处理不当,使得物流效率持续低下,跨境物流低集中度、非标准化导致的成本高和发展滞后,越来越无法满足跨境电商日益增长的贸易需要。

据可靠数据得知,每年电商平台中不满意订单中80%以上都是因物流原因造成的。跨境物流更是对用户购买体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见跨境电商物流不仅成本高而且配送效率滞后问题。

在保证所购境外商品都是真品、正品的基础上,谁能完美解决跨境电商物流集中度低、非标准化引起的成本高、效率滞后问题,谁就能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取得先机。

据悉,京东每年不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提升其物流体系。如09年京东将其获得的2100万美元投资中70%用于自建物流体系,10年又将获得的1.5亿美元的老虎环球基金中的50%用于提升仓储、配送、售后等物流服务。相比其他跨境电商遇到的配送方面等问题,京东似乎信心十足。

京东全球购业务上线,对全球重点上游资源进行布局,并通过合作或自营等方式建设京东全球化的仓储、物流体系。除了与国际第三方大物流联手,京东还在国内开通宁波、杭州、广东保税区口岸服务,将其最具优势的“仓客一体化“复制到海外,这一举措使京东全球购深深介入海外本地市场。同时随着物流仓储的规模化发展,京东能够快速集聚海量的货品,合理调配大量集聚的订单信息。试想,如果体验过京东的高效配送,还会选择其他那些慢吞吞的物流吗?

一旦海外物流方面保证后,京东全球购的整体物流配送就会高出竞争对手一大截,因为国内段京东早已做好布局,7大物流中心,覆盖40座城市的额123个大型仓库,最夸张的是京东在中国国内覆盖了1862个自营区县,所以最后一公里配送不成问题,海外购物消费者享受与国内购物消费者同等待遇,高效的配送服务。

京东全球购在物流方面的布局与打法,解决了跨境物流成本高、效率滞后的桎梏,成为京东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竞争因素,而且这一点别的商家却无从复制。

京东全球购的缜密布局、迅速出击,使笔者想起了刘强东在博鳌论坛上的雄心及决心,要在大力度引进各国的优质商品,帮助中国企业向全球市场输出更多中国优质商品的同时,更要重塑国家信誉。京东全球购不仅在跨境电商中独领风骚,必将引起跨境电商市场的大洗牌,其独树一帜的跨境电商布局更会促进跨境物流的体系化、集中话发展,应足以引起其他跨境电商平台的参考和研究。

本文原创首发百度百家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文  小刀马

据悉,美国投行派杰(Piper Jaffray)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iPhone 6与苹果此前的手机有着“根本的区别”,我们应该能看到其在2015年的销量将高于预期。该报告还称,Android的发展处于停滞,iPhone将以前所未见的方式抢占前者的市场份额。iPhone 6已经创下了销量新高,将苹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公司锁定了史上最为盈利的财季。一款iPhone的生命周期通常为一年,一般苹果会在每年秋季发布其新款手机产品,从而在第四季度推高市场需求造成供不应求。到次年的第一季度,针对新产品的需求下降,并顺延至下一款手机产品的推出。

分析师认为,iPhone 6的命运可能有些不同。iPhone 6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销量可能将不会下滑,其销量将超过以前任何一款iPhone。Piper Jaffrey的报告指出华尔街针对2015年6月至12月的iPhone出货量约为1.612亿部,占到市场份额的13.3%。不过,Piper Jaffrey认为,iPhone同期出货量可能为1.696亿部或1.817亿部,市场份额能达到14%或15%。此举意味着苹果iPhone还会继续统治着高端用户群和庞大的利润。

不过,我们假设如果下一代iPhone产品销量下跌会怎样?首先可以看出如果出现这种问题会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伴随出现:一是下一代iPhone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就是说当大屏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应用和产品形态之后,新iPhone产品在外形上难以继续得到用户的认可或者青睐来引爆换机潮,除非下一代苹果iPhone可以推出蓝宝石屏幕产品,但这一点目前看还比较难。二是在技术上iPhone没有新的突破,或者存在着瑕疵,就如同iPhone6出来之后的弯曲门事件等等。三是市场出现了超越iPhone的产品,新形态产品超越了iPhone固有的市场吸引力,事实上三星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有这种趋势,不过还不够鲜明,还需要时间来完善和拓展。

其次,如果iPhone的销量真的出现了下滑,那么将绝对利好于中国手机军团,而且极有可能也是因为中国手机军团的努力带来这种市场刺激和消费转移。比如“中国手机节”带来的蓬勃销售预期和市场影响力对于全球手机销售都有一定的刺激效果,要知道中国手机军团已经开始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海外市场。这对于未来全球手机市场的格局演变会有一定的刺激效应。

再次,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元的时代。以近来中国手机市场的信息为例:小米、华为、中兴、联想、大神、TCL、努比亚、乐视超级手机、360手机等等已经在市场上获得一定占有率或者计划新涌入的手机厂商,都表现出一定的市场强势和营销能力。这对于市场的选择将更加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转移。并且还有可能给市场带来更多的细分的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用户的分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年轻人不再以拥有一部苹果iPhone手机为傲的时候,或许对于其他厂商来说是最大的利好。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周围很多年轻人使用的并非iPhone手机。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现象看出市场对于性价比的追逐还是非常在意的,那就是二手iPhone的销售不错。以iPhone 5s为例,经过官方渠道二手翻新的iPhone 5s(16GB)售价仅为2099元。此前,国内的一些民间团队也宣布进军二手手机市场,其中就不乏像比较有名的Zealer、Fview等。虽然目前官网网站的二手iPhone还没有正式开始销售,不过以以往人们对于二手iPhone产品的追逐热度来看,很多用户对于性价比更高的iPhone产品还是趋之若鹜的。此举也说明很多用户对于性价比还是非常看重的。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补充,要知道目前市场上中国厂商的新品价格已经越来越便宜,小米的火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对于产品价格的看重。这是有别于对iPhone6或者更高价格产品的一种另类需求。在这方面,用户的热情并不小,而且对于更多的新兴市场而言,用户对于性价比的追求更渴望,这也是小米、华为、中兴、联想等厂商能够获得更多机会的市场。只要经营得当,中国手机厂商在更多的市场掀起一股风暴并非没有可能。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压制苹果iPhone的不断扩张,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主流市场的掠夺才是关键。这种预期不会遥远,尤其是高通案之后,以及Android本身的延伸和拓展,对于新兴的国产手机厂商来说,都意味着新的机会来临。

本文原创首发百度百家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众所周知,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有两大操作系统旗鼓相当,一个是谷歌Android,一个是苹果iOS,后者依托苹果iPhone庞大优势获得市场机会,当然还有iPad和Apple Watch等等,而前者依托的是开源之后庞大的Android应用阵营,获得巨大的开机率,至于微软Windows Phone以及黑莓,包括三星Tizen,国内的YunOS等等系统仅仅是在很窄的一个市场范围内求细分化生存机会,还根本无法给这两大阵营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看到微软在调整着自己的策略,除了开发自己的Windows10进一步打通全系统平台应用之外,微软还通过和CyanogenMod简称CM合作,准备曲线救国,希望通过另一种应用的嫁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众所周知,C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第三方Android ROM。现在,CM宣布和微软达成合作,CM的ROM中将会内置微软的应用和服务。CM一直在试图摆脱对谷歌的依赖,现在借助和微软的合作,CM达成了目的。

而且,微软也希望借助CM的优势打入到更多的新兴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智能手机厂商的应用机会,从而逐渐树立起自身对应用市场的渗透力,进而影响到WP本身的发展和应用拓展。据悉,微软的Bing、Skype、OneNote、Outlook 和Office套件都将以捆绑的方式登陆CM。很显然,微软希望通过CM扩展自己的生态圈,而CM也通过微软摆脱谷歌,两者相得益彰各取所需。

那么此举的影响会有多大呢?首先,众所周知,从Android4.4开始,谷歌对Android的掌控力度越来越强,更多的Android代码从开源的AOSP中移除,被划分到不开源的GMS中。很多Android厂商都对谷歌的控制欲表示了担忧,商业化后的CM也不例外。CM已经逐步摆脱对谷歌的依赖,比如说利用Boxer取代Gmail。这次CM植入微软的服务,意味着CM在摆脱谷歌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其次,对于更多的手机厂商来说,如果植入太多的谷歌应用对于本身的应用开发没有多少好处,因此尽可能地降低谷歌应用是最好的选择。其实我们看到周围使用Android平台的手机厂商的UI等平台设计和发展就可以窥得一些端倪,谷歌应用逐渐淡出国内合作厂商的视野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谷歌一直耿耿于怀的地方,因此谷歌开始加大掌控能力,但此举又带来了厂商的反弹和不满。CM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再次,微软的野心自然还是希望能够借助ROM的能力,获得更多的应用基础。而且微软也和主流的Android OEM厂商合作,就是希望拓展自己的应用线。随着微软在Android阵营中的存在感加强,即使自身的WP系统市场影响力还是有限,但是对于微软拓展自己的应用却是大有助益的,这种拓展间接地帮助微软继续锁定自己的用户群。虽然是间接的,甚至是嫁接过来,但渠道不同,也不影响微软应用的拓展,只要这一点满足了,那么就是值得的。

第四,微软的合纵连横策略逐渐显现,我们看到,甚至在三星Galaxy S6中,也有了很多微软的应用,微软还和索尼等厂商达成合作,开始在其设备上预装微软应用;戴尔也将在其Android设备上预装Office系列应用;除了这些主流Android OEM厂商,微软已经在Android平台推出Next Lock Screen等多款应用。这种思路对于微软目前在移动市场的占有率来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五,不可忽视的中国市场对于微软来说也是势在必争的市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移动市场,智能手机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Android占据着绝对的霸主位置。多数中国厂商直接把谷歌应用剔除出去,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应用推广。如果微软能够插足进来,那么机会是颇大的。微软现在就希望通过操纵中国市场受到欢迎的第三方安卓ROM,将自家的软件和应用服务植入到Android手机中。美国财经媒体CNBC曾指出,CM系统最大的市场是中国,而中国也将是微软此次预装合作的一个目标市场。

第六,谷歌的态度会怎样?事实上,Cyanogen已成为一家让谷歌十分头疼的公司。这家公司的目标不仅仅是对Android开源代码进行修改定制,它更想要的是让Android从谷歌旗下脱离出去,手机厂商可以在不依赖谷歌的情况下免费使用其修改的Android系统。这显然是谷歌难以容忍的,但目前显然又没有更好的办法辖制。不过作为Android生态的直接控制者,谷歌会不会冲冠一怒还需要继续观察。

第七,对于用户来说,微软的很多服务和应用还是有很大诱惑力的。比如Office系列。而且纳德拉接管微软之后,在移动市场的策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免费策略被不断引入,如今微软针对iOS和Android阵营都放出了很多免费资源,如今和CM的携手,也是希望在移动应用市场上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态基础应用建设,这招对于目前落后的微软来说还是非常对路的一种做法。既然苹果iOS还比较难啃,那就从谷歌Android阵营开始吧,或许微软真能撬动一个新的市场呢?

本文原创首发百度百家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2015-04-17

1月,刘强东会见访华的法国总理曼努埃尔·瓦尔斯;

2月,刘强东率领京东采购代表团访问法国,启动了京东“法国馆”;

3月,刘强东会见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副部长李官燮以及韩国政商各界,开启京东“韩国馆”……

近日京东召开发布会正式上线全球购,京东伸向跨境电商的手越来越大。那么,跨境电商这个大蛋糕上,在阿里巴巴虎视眈眈的情况,京东在全球市场还有机会像在国内一样破局崛起吗,刘强东通过全球购平台能否破局海外市场?

从2012-2015年,我国的跨境电商迅速发展,从整体来看,14年是个拐点,15年就是跨境电商发展的关键期,那么我们就理性的来分析一下,今年发力全球的京东有多少胜算?

欲破跨境电商最大痛点?

虽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成熟,跨境电商也逐渐成平台化、规模化。但是关于跨境电商的“痛点”——规避掺假、保证正品,一直困扰消费者。

众所周知,目前个人代购是比较盛行的跨境电商方式,尤其是朋友圈中的一些代购行为,但是这种方式却有个最大的缺陷,无法辨别商品真假,除此之外,还有商品品类少、不专业、易丢件、供应链环节等问题,种种问题加在一起,也就造成了监管难的情况。这些痛点不解决,跨境电商平台发展也无从谈起。

从京东全球购发布会上得知的消息来看,京东全球购在这一块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国内,京东的“正品行货”、“自营”标签已经众所周知,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京东将其品牌优势复制到海外购物中,走出来一条发展捷径。商品上,京东也是采用了直采的模式,从法国酒庄的红酒到韩国首尔的美妆,产品都是从原产地直接引入;品控上,京东把质量监控也加入到了全球购业务中来,对产品从生产到配送再到售后的全过程都严格管控,确保产品质量;更狠的是,京东对假货的态度到了全球购上更为犀利,一旦发现假货,一般是以平台销售额的20倍或1万美元,惩罚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正所谓酷刑之下无小偷,相对其他平台,京东这也算是“酷刑”了。

跨境电商从以朋友圈营销为典型的C2C,再到以平台为典型的B2C,已经逐渐在规范行业和市场。以目前京东全球购的发展和制度规范来看,解决前面所说的问题已经为时不远了。

跨境电商破局利剑之物流

在国内战场,京东靠的是自营物流,而到了全球层面,物流依然是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全世界的消费者需求其实都一样,能1天买到绝不会等1周。但是跨境物流成本高且配送效率低下,让消费者纠结烦恼半天,无从下手。

造成这一困扰的主要原因是跨境物流系统不合理,基础设施尚有缺陷,在集货、包装、仓储、国内外配送以及分拨几个环节处理不当,使得物流效率持续低下,跨境物流低集中度、非标准化导致的成本高和发展滞后,越来越无法满足跨境电商日益增长的贸易需要。

据可靠数据得知,每年电商平台中不满意订单中80%以上都是因物流原因造成的。跨境物流更是对用户购买体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见跨境电商物流不仅成本高而且配送效率滞后问题。

在保证所购境外商品都是真品、正品的基础上,谁能完美解决跨境电商物流集中度低、非标准化引起的成本高、效率滞后问题,谁就能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取得先机。

据悉,京东每年不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提升其物流体系。如09年京东将其获得的2100万美元投资中70%用于自建物流体系,10年又将获得的1.5亿美元的老虎环球基金中的50%用于提升仓储、配送、售后等物流服务。相比其他跨境电商遇到的配送方面等问题,京东似乎信心十足。

京东全球购业务上线,对全球重点上游资源进行布局,并通过合作或自营等方式建设京东全球化的仓储、物流体系。除了与国际第三方大物流联手,京东还在国内开通宁波、杭州、广东保税区口岸服务,将其最具优势的“仓客一体化“复制到海外,这一举措使京东全球购深深介入海外本地市场。同时随着物流仓储的规模化发展,京东能够快速集聚海量的货品,合理调配大量集聚的订单信息。试想,如果体验过京东的高效配送,还会选择其他那些慢吞吞的物流吗?

一旦海外物流方面保证后,京东全球购的整体物流配送就会高出竞争对手一大截,因为国内段京东早已做好布局,7大物流中心,覆盖40座城市的额123个大型仓库,最夸张的是京东在中国国内覆盖了1862个自营区县,所以最后一公里配送不成问题,海外购物消费者享受与国内购物消费者同等待遇,高效的配送服务。

京东全球购在物流方面的布局与打法,解决了跨境物流成本高、效率滞后的桎梏,成为京东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竞争因素,而且这一点别的商家却无从复制。

京东全球购的缜密布局、迅速出击,使笔者想起了刘强东在博鳌论坛上的雄心及决心,要在大力度引进各国的优质商品,帮助中国企业向全球市场输出更多中国优质商品的同时,更要重塑国家信誉。京东全球购不仅在跨境电商中独领风骚,必将引起跨境电商市场的大洗牌,其独树一帜的跨境电商布局更会促进跨境物流的体系化、集中话发展,应足以引起其他跨境电商平台的参考和研究。

本文原创首发百度百家

文 小刀马

欧盟一直盯着谷歌垄断问题,一度时间欧盟都计划让谷歌分拆。有消息称,欧盟之所以紧盯着谷歌不放,也是因为有幕后的投诉一直存在。虽然不知道这个消息的准确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欧盟对谷歌确实盯着非常紧。有别于之前对其他涉嫌垄断霸主的关注度,比如当初的微软。

欧盟委员会竞争专员玛格丽瑟·维斯塔杰(Margrethe Vestage)宣布将对谷歌发起反垄断诉讼,指控其滥用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打击竞争对手。而且,欧盟委员会将对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展开新的调查,了解该公司的商业行为是否涉嫌不正当竞争。众所周知,Android的开机率异常高,远高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大量采取Android系统的产品,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等,如果欧盟对谷歌Android的调查涉嫌垄断等不正当竞争,那么对于谷歌来说的打击或将是巨大的。

欧盟担心谷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用户从桌面电脑转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际。谷歌是否与其合作伙伴就Android设备协议有不公平的规定。例如,有报道称,某些协议强迫手机厂商将谷歌搜索等谷歌自家应用设为系统默认应用。如果确定谷歌违反欧盟反垄断法,欧盟委员会最高可对谷歌处以年销售额10%的罚款。对谷歌而言,相当于最高60多亿美元。除了罚款,欧盟委员会还有权要求违规企业调整其商业行为。

不过,谷歌显然对欧盟的指控并不认可。谷歌表示,用户目前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寻找及获取信息。“任何侵害指控,无论是关于用户还是关于竞争对手,都非常离谱。”再联想到高通在中国市场受到的反垄断调查,被发改委处以重罚。可以看出,如今世界各地对于反垄断的调查和辖制越来越苛刻。当初微软和英特尔曾经在欧盟都被处以反垄断调查,并被判定修改相关的规定。

对于谷歌来说,如果Android系统涉嫌到相应的垄断指控的话,那么无论怎么处罚,对于谷歌来说都是一种严重的负担。众所周知,目前苹果iOS和Android的竞争非常激烈。虽然谷歌Android系统的被采用率非常高,尤其是谷歌奉行的是开源策略,因此开机率非常高。不过苹果借助相对封闭的iOS系统获得更好的安全性,以及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商务应用机会。而谷歌显然并非如此,借助更多开源的整合能力,谷歌希望Android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那么谷歌为何这次被紧紧地盯住呢?大致有几种因素:其一,美国本身的谷歌竞争对手不断向欧盟施加“压力”。迫使欧盟不断地再对谷歌施加压力,进而带来对谷歌的指控。其二,虽然谷歌和苹果的竞争中一直处于胶着的状态,而且开源的Android也确实给市场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不过,我们也看到因为Android的开源和普及,也遏制并限制了更多其他系统的发展空间,比如黑莓,比如三星Tizen等等。甚至在中国市场,当初阿里巴巴推出的阿里云系统,也曾经和一些厂商合作,比如和宏碁的合作就因为谷歌的干预,最终致使发布会取消,胎死腹中,阿里云折戟沉沙。这其实也是谷歌对Android系统的一种管控能力。虽然当前谷歌对于Android的开源范围越来越宽泛,但如果辖制硬件制造商,谷歌还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其三,在搜索市场,谷歌的竞争实力有目共睹,无论是雅虎还是微软必应都和谷歌相去甚远。如果谷歌在搜索市场稍微“尽点力”,对于商家来说的确有存在着一定的搜索引导的嫌疑。欧盟如今也是盯着这个在调查,就是想看看谷歌是否存在着涉嫌不正当竞争的关系。

虽然谷歌也不满欧盟的调查,但因为一直有竞争对手的指控和使劲,谷歌想摆脱欧盟的反垄断调查也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谷歌对于Android的系统的拓展能力非常被看好,无论是对可穿戴设备还是汽车市场,都想打入,目前在可穿戴设备市场,Android已经拥有了不少的用户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市场,百度Duwear官网上线,正式推出自研智能手表系统。据Duwear官网介绍,Duwear是百度基于Android自主研发的智能手表系统。和以往简单移植Android系统到小屏幕设备不同,Duwear的UI、交互和应用程序都特别为腕上佩戴设备进行了重构。除了具备运动追踪、心率监测、遥控拍照、自定义更换表盘界面和计算器等基础功能,Duwear还集成百度技术创新的优势,拓展精进了产品服务内容。据悉,百度愿意开放与厂商的合作,提供本地化解决方案,同时为开发者开放SDK和应用市场支持。Duwear目前已经适配三星、索尼、LG等多款智能手表,计划在4月下旬开放Duwear的下载和刷机。Duwear整合了百度的优势技术和服务,例如语音、移动搜索、地图导航、百度钱包、手机助手等应用。

但Duwear的基础还是依托于Android,如果谷歌要辖制其他构建在Android基础上应用都是很容易做到的。这或许也是潜在的压力之一,或者说不可预防的地方,或许欧盟要调查谷歌Android,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本文原创首发百度百家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2015-04-15

文  小刀马

有分析师称,黄金版Apple Watch将在中国市场大卖。这明显就是一个坑。欺负这里“人傻,钱多吗?”据悉,美国投资银行Cantor Fitzgerald分析师布莱恩·怀特(Brian White)接受CNBC采访时对苹果Apple Watch智能手表的前景非常乐观,并认为该产品的Edition版将在中国大卖。

显然这位仁兄是被中国庞大的消费能力,以及在海外购买奢侈品的行为给冲昏了头脑了吧?怀特表示,中国可能成为起价1万美元Editioin版Apple Watch的最大市场。只是他没有看到中国八项规定之后,反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今消费奢侈品的行为是不是那么高涨?就算中国人对奢侈品很向往,也不见得就要花费1万美金购买一个很可能一年之后机要淘汰的智能手表吧?

这就是一个坑。一个戴高帽子的坑。怀特还特意强调说:“中国是这方面的黑马。”看来中国大妈们的抢购热情让美国分析师都见怪不怪了?事实上,我们看到,数据分析公司Slice Intelligence拿出了第一份Apple Watch销量报告,指出Apple Watch仅在美国市场其首日预订量就达到100万块,成绩斐然。显然美国人或许更在意Apple Watch?

此外,我们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最便宜的Apple Watch Sport系列产品的订单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该系列起价是349美元。而最贵、起价1万美元的Edition系列预订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Slice甚至没有在报告中提及明确的预订量。可见老美果然都是穷人。美国人都装穷人,难道富人真的都在中国?

据悉,在表盘的材质上,有近40%的人选择了深空灰铝制表壳,其次有34%的人选择了普通不锈钢外壳,银色铝壳的粉丝有23%,深空黑不锈钢的支持者只有3%。至于18K黄金?依然忽略不计。黄金版或许会成为苹果的一个败笔,毕竟智能手表不是劳力士,收藏价值真的没有那么高啊。除非全球就出限量版的几款。

美国人民似乎更喜欢便宜又实惠的Apple Watch Sport,难道中国用户就喜欢黄金版的Apple Watch,靠此来装一次高格调和品质?还是要炫富不成?

据悉,在香港也有着类似的反响,有香港果粉称,如果有12万她更愿意去买劳力士,比Apple Watch更耐用更保值。值得留意的是,目前已经公布价格的其他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大部分Watch售价都比中国内地低。

当然美国分析师这么看好黄金版Apple Watch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能力,很大程度还是对中国富人群体以及用户对奢侈品追逐的一种愿望。众所周知,中国加入WTO十年,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巨大,各国奢侈品企业进驻中国持续扩张,被全球关注。而随着目前人民币升值趋势,欧元贬值现象,中国消费者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增强。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76%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这也给全球市场一个印象,那就是中国有钱人太多了,购买能力太旺盛了。这也说明近年来中国海外旅游的人群越来越多,同时因为税收等因素,海内外价格差异造成了很多外出旅游的人更在意海外奢侈品的价格差异诱惑。

来自《中国奢侈品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人在全球奢侈品消费达1060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境外消费进一步扩大,达8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9%。而汇丰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走遍全球的购物者》显示,全球近1/3的奢侈品被中国人买走;然而,中国人所购买的奢侈品中,有2/3笔交易是在境外完成。据估算,目前中国游客在法国的奢侈品销售中已经有40%的占比,在意大利和英国的占比则分别为35%和25%。

如果以此判断中国用户会更青睐黄金版Apple Watch是否也有失偏颇?毕竟奢侈品的更多用户是女性更多,对于奢侈品的追逐也以包包、首饰、手表等为主,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是不是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十几万的一款智能手表面临着版本更新之后就淘汰的命运,真的有那么多的土豪愿意一掷千金?

本文原创首发百度百家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