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马
最近老郭火气很大。自己的员工居然不认识自己这个大BOSS,这还咋混啊?一段小小的视频传递出什么讯息?单纯地从视频内容来看,是因为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对员工破口大骂“我们富士康不要这种员工!”。缘由是他发现员工未依规定,在厂内餐厅门口抽烟。员工竟然有眼不识泰山,说“你谁啊,关你吊事”。
稍微延伸一步那就是规章制度的执行究竟应该如何落实,真正的执行力在哪里?其实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甚至社会机构遇到这样的情况太多了。禁烟的餐厅照样烟雾缭绕。高速路上的应急车道在堵车的时候,一样是堵得严严实实,多少次因为应急车道被堵造成抢救不及时,指挥车辆也无法通行的状况出现,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为何我们在相关的制度非常完善的时候,依然难以执行或者推进呢?这是值得思考的。
再延伸一步:据悉“报道指出,郭董后来直接请主管加强注意,员工也盛传近日厂区到处在查,是否未依规定在非抽烟区抽烟。甚至传出,主管要求员工每个都认识郭董,不要再回应不礼貌的话了。”对于富士康来说,动辄几十万人的工厂,各种厂区分立,人员驳杂。一度时间关于富士康员工跳楼的新闻不断,大量的工人思想状况难以掌握和梳理,大企业病日渐臃肿。执行力贯彻不下去也就可以理解了。
富士康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员不断地臃肿化,而随着代工产业本身出现的停滞,包括苹果的iPhone产品都开始出现削减产能,这多少给富士康带来一定的发展压力和瓶颈,虽然富士康也开始进军金融衍生服务市场,甚至开始建设手机面板等等,都是希望能够更加多元化地进行产业主营业务的调整。不过,单纯地就富士康,包括鸿海集团的发展布局来看,代工还是第一源动力,对于苹果的依赖还是支撑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逐渐降低这种依赖度的话,未来富士康的压力会更大。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一个大企业的执行力文化到底应该如何建设。其实在这方面,有几个企业都是值得我们长期跟踪和关注的,比如华为、万科、联想、百度、阿里巴巴等等。各个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地烙印着创始人和初创者的个人魅力痕迹,同时在企业过度的过程中都出现过或长或短的阵痛,人员更迭,企业文化的灌输,执行力下沉,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认同等等。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积累和积淀的过程,对于一个制造加工(代工)企业而言,这样的文化更迭和塑造很难,再加上本身工人的流动性强,归属意愿不浓,就更加难以产生精神和理念上的共鸣,因此不认识大BOSS也就在所难免,再加上大BOSS露面机会少,企业文化宣传跟不上,工人不知道“你是谁”也情有可原。
那么企业的理念又应该如何下沉到一线?其实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抓住中层,兼顾基层。下沉理念需要长期的根植,更需要中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下沉到一线,让最终的神经末梢都能感受到一个企业的文化根植,在这方面,国内有几个企业还是做得不错的,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很强。
虽然老郭的案例就和以前网上经常传播的一个段子一样:当一个老板看到办公场所就一个家伙翘着二郎腿在那里吊儿郎当地不干活的时候,就怒斥,你一个月工资多少?对方答,3000。这是4000给你,你以后不用来了,老板很恼火地甩下一笔钱。那个家伙屁颠屁颠地捡起钱就走了。老板随后问自己的人力资源经理,刚才那个家伙是谁?对方答,是一个送快递的。虽然是一个段子,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很多企业管理的问题,在很多时候,当一个企业出现无论大事小事的时候,其实BOSS们也应该扪心自问,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毕竟,发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对于基层的员工来说,有时候的随手行为,其实不见得就是对谁不满。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朋友圈又开始刷屏了,两个热点:一是某高管被带走的消息(未经核实,正在发酵中),另一个就是阿里要出手美团点评的消息了。后者在新浪等门户网站也已经开始传播了。
消息称:《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阿里巴巴正考虑出售所持美团点评的股份。在美团和大众点评上月合并之后,阿里巴巴正试图出售所持该公司7%的股份。阿里巴巴正在退出美团点评,而竞争对手腾讯正计划向美团点评投资10亿美元。
一里一外,可以姑且看作是阿里撤退,腾讯挺进。其实阿里撤退也是有缘由的,不是撤出O2O市场,而是转而开始自己的布局。毕竟阿里有自己的口碑网,不过市场的反响一般。有消息称阿里入股饿了么。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BAT都不会退出O2O市场。因此阿里即使从美团撤出,也是为了更深或者说更独立的布局。毕竟O2O可以整合地图、数据和支付平台等服务提供支持,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目前BAT的布局都非常明显。有意思的是,一个月前,美团和大众点评网合并时,市场还在解读有可能在O2O领域,将对百度形成冲击。不过现在阿里的撤出,是不是还将回到原有的BAT角力中?腾讯侠“新美团”,百度拥有百度糯米,阿里发力口碑,甚至包括参股饿了么,形成新一轮的BAT角力团?
有意思的是,市场还传闻,美团要求开通支付宝的商家撤掉支付宝的宣传海报和付款指示牌,并且让商家彻底关闭在支付宝上的店铺。不知道消息是否可靠,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美团和阿里将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O2O市场的演变会继续延伸。
内部人士认为,美团此举是针对口碑进行的一种营销抵触。后来美团辟谣称“美团与支付宝开战的说法完全不属实,另外对于阿里巴巴是否退出美团,目前我们尚不知情。”
阿里撤出美团当然也不是无的放矢,或许因为口碑的发展让阿里有了些许的底气。随着近期口碑宣布外婆家、海底捞、西贝莜面村等知名餐饮入股,并利用流量扶持商家加入口碑的开放平台。此举,是否也逐渐让阿里树立了在O2O市场的独立发展野心?
据悉,支付宝和手机淘宝同时会为口碑引流,要知道支付宝有超过4亿的交易用户。同时,口碑的支付、流量、优惠形式全部向商家开放,而美团的团购模式对于商家还存在一定时间的账期。当然,下一步也要看腾讯对美团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毕竟QQ、微信本身的用户数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能够进行有效整合,引流根本不是问题。
此外,相比腾讯和阿里之外,百度也在不断发力。百度多次强调O2O战略的同时,推出了本地生活服务在线营销解决方案:整合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糯米在内的综合应用和服务,其中糯米正是百度为延伸线下,抵达生活消费场景做出的投资布局。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BAT在O2O市场的布局将会继续演进,大幕拉开就不是那么容易合上的。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终于开始了。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消息,征求意见稿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及其作业人员以抛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处理快件的,将被处最高5万元的罚款。
这个规定显然是有针对性的,也是对近期网上不断爆出快递运营者经常“野蛮”装卸的一次修正。其实对于很多买家来说,无法忍受的就是自己的快件出现问题,而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野蛮”装卸无疑就是最大的祸首之一。
不过,令人担心的是,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及其作业人员以抛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处理快件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只是如何去监管?难道还要邮政管理部门对每一个分发中心都安装监控设备不成?亦或者说有更好的监控设置能够监管到各个环节?如果监管不到的话,那么这种规定岂不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了?
征求意见稿没有给出具体的监管督查力度,只是说了处罚力度以及监管单位。或许未来会对分发中心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比如必须安装监控设备,监控设备必须保留多久以备检查(抽查)等等。如果有用户进行有效投诉,就应该倒查各个快递分发环节,只是真的可以实现吗?估计难度不小吧。
此外,另一个“虐心”的地方是个人信息的泄露,这才是这次征求意见稿的重点之一。随着实名制要求的实施,如果用户的个人信息得不到有效保护,那么对于广大的买家而言,就有可能让自己的信息裸奔,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骚扰将让人不胜其烦。
这次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时未核对快递运单信息,或者快递运单信息填写不完整、不实仍予收寄,情节严重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倒卖或者非法检查他人快件,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众所周知,网上曾经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快递行业被泄露出来,有人就公开买卖个人信息单。其实我们对快递运营者的监管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到买卖个人信息的整个产业链,这样才能更有限地保护个人隐私。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快递行业近年来以40.4%的年均增长率迅猛发展,2014年全国快件量已突破146亿件,跃居世界第一。今年双11天猫逼近千亿销售额,对于快递行业来说又是一次爆发时机,因此今年全国快件量应该又是一个记录。
市场的火爆是非凡,当一个产业链已经颇具规模的时候,进行有效规范和监控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据悉,我国已经进入全球最大快件国的行列,快递业也形成一个产业链。市场也有消息称,国内快递第一股最终以“借壳上市”的形式出现。据悉申通快递要借壳艾迪西上市。此举无疑会刺激国内快递行业的上市潮,尤其是对新三板的一种垂青。据悉,包括中通、圆通、百世汇通、宅急送、全峰等多家主流快递企业都在谋划上市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层面在不断地推动快递行业的发展,给予快递行业更多的优惠条件,为快递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2020年,中国快递产业规模要跃上新台阶,快递年业务量达到500亿件,年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
同时,快递行业的竞争逐渐从价格战升级为服务战,快递企业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从而完成服务的迭代,兼并重组或许会成为行业发展的重头戏。目前国内各个细分市场的老大老二常常出其不意地进行合并,下一步会不会把“战火”也引到快递行业?
如今出台快递条例,也是在不断地规范这个市场的发展,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其实是一种长期利好,也有利于更多的快递企业进入到上市的节奏。快递企业上市也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也只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获得必要的融资,才能更好地改善服务条件,提高配送管理、信息化水平等都是下一步的重点。
约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不仅仅是对用户负责,也是对快递运营者的负责,更是对这个产业链的一种态度。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相信不久就会有正式的实施条例和细则出台,这对国内快递行业的发展无疑也是一次规范和长远的市场铺垫。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据悉,中国“双十一”如火如荼,中国国产手机又“撕扯一片”,而苹果iPhone却作壁上观,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架势。其实这本无可厚非,即使强势如苹果,iPhone的产量也在削减,手机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攫取利润的能力苹果首屈一指,但中国品牌的崛起需要抢夺更多的话语权,哪怕是微利的令人心寒,也需要抢占市场的发展机会。或许现在还没有议价权,也没有更多的高端话语权,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延展,中国品牌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市场格局如何演变还未可知。
当然,苹果有骄傲的资本和笑傲江湖的权力。不过当库克为自己的iPad Pro站台的时候,多少就让人觉得有点夜郎自大了。库克表示,“有了iPad Pro谁还关注PC?”,几乎就要把PC打入消费者的冷宫。那么PC的衰败真的是因为iPad Pro的到来吗?或者说PC的萧条真的是因为iPad的出现吗?笔者看未必。其实在平板电脑推出之时,PC的衰败迹象就已经非常明显了。众多的PC巨头开始纷纷向IT服务类转型,试图摆脱PC萧条的窘境。事实上,PC的衰落更多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以及越来越智能化的终端涌现,这里的智能终端多数是依托智能手机进行周边配置的,这才是最终决定PC行业的衰败原因所在。此外就是PC本身的发展没有及时顺应了这种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PC无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电脑都遭遇了两种发展的窘境。对于PC台式机而言,并没有找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自己的定位和应用空间应该在哪里,单纯地拼速度乃至配置都已经变得可笑了许多,没有了应用基础的需求之后,再华丽的包装最终对于用户来说无疑就是一个鸡肋,多少人已经多久没有打开自己的PC机了?而企业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及时把握住,也没有带来一种全新的改变,这无疑是PC僵化模式的一种悲哀。
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无疑上网本是一个制约发展的“罪魁祸首”,甚至可以说上网本是让笔记本电脑发展陷入怪圈的内因所在,再加上平板电脑的出现,一度压制了笔记本电脑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虽然分离式、组合式、超薄等等笔记本电脑试图挽回一部分局势。但是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智能手机上进行娱乐、分享、社交、游戏、阅读的时候,笔记本电脑的价值应用也陷入到一个怪圈难以自拔,难以寻找到真正打动用户芳心的命脉,于是江河日下也变得无可奈何。
当然,苹果“鼓吹”iPad Pro能让人们遗忘PC,我们也可以一笑而过。对于市场而言, iPad Pro的命运或许会和PC一样,很快就让我们看到它的价值或许也是一个鸡肋,不值得用户去配置。或者说它的应用需求同样没有找到打动用户的痛点,因此这也仅仅会是一个小众市场的布局,不会给苹果带来更深入的改变,iPad对于苹果的价值会日渐式微,最终退出主流应用市场也是为时不远了。
或许库克并不这样认为,因为iPad Pro即将开售了。从库克的豪言中我们不难看出苹果的野心膨胀。“如果你们关注PC,我想问你们为什么还要再关注PC?真的,你们为什么还要购买PC?”“对许多人来说,iPad Pro是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的替代品。一旦这些人开始使用iPad Pro,他们就没有必要再使用除了手机以外的其它设备。”库克表示,“我想如果消费者拥有了大屏幕的手机,他们可能不会再去购买iPad Mini。”“虽然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同类相食问题——事实上我们也知道这种事情会发生,但我们并未花时间来担心该问题,因为只要我们自食生存,iPad Mini还是会有它的市场。”当然,库克的自信来自于哪里我们不得而知,最终苹果的财报数据或许会解读iPad的最终命运会如何。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众所周知,随着监管力度的逐渐加强,P2P平台的资金托管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厉,而传统的银行企业也看到了或许这是一次新的布局机会,纷纷开始介入到P2P市场,只是介入的深度略有不同,用户在了解P2P平台的时候也要有所甄别,才能更好地理解银行和P2P平台之间的关联性。毕竟用户的投资在越来越看重风险控制的时候,也需要知道银行对于平台的作用有多大,平台是否真正的进行了资金的托管,并给用户更大的资金安全保障都需要我们仔细地衡量。
如今我们看到银行介入到P2P平台市场,有两种模式。其一是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为P2P平台提供账户系统、支付结算、数据运营等服务,按P2P平台独立存管专户进行监督,并对P2P平台投资标的进行备案管理。
很显然这种联合资金存管模式银行基本就是仅仅承担资金的存管业务,对于P2P借贷风险控制参与度并不高。这一点是值得投资人注意的。这种模式一般是第三方支付提供通道服务,这样也可以规避政策风险和要求,而系统对接有服务类公司提供,银行只是按照监管要求提供资金存管服务,基本就相当于一个资金的仓储地。
很显然这也是为了应对央行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实现客户资金与从业机构自身资金分账管理。虽然也符合要求,但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参与度不强。
其二是宜人贷和广发银行之间的合作模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合作模式中银行的参与度相对更高。目前宜人贷注册用户700万,累计交易促成金额超过90亿。宜人贷能够有不错的用户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依托宜信9年实力,在资金的风险控制上有更多的经验。
和银行的合作也提供了更大的透明性,让用户明确自己的资金去向。而且,在宜信和中信银行达成交易资金结算监督之后,宜人贷又和广发银行实现了资金全流程托管。其中,出借人和借款人通过宜人贷达成了协议,银行对借款协议进行备案,对交易和协议进行匹配,任何在两个人之间的资金划转时,银行要匹配里面的合同记录,如果不匹配,资金划转不允许发生。
这几乎是业内最为严格、完整的一套托管体系。毕竟如果P2P平台出现坏账,其带来的信誉影响也会波及到银行,因此能够得到银行的认可本身就说明了平台的能力。相信随着监管的不断加强,P2P平台和银行资金托管将成为行业的准入门槛。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今年的“双十一”还未到,几大电商平台已经撕得不可开交,大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味道,京东、阿里巴巴,包括苏宁都不断地在撕扯中寻找着自己在“双十一”中的定位,而每年的“双十一”什么品类中的老大能够脱颖而出也常常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手机销售无疑也是其中的楚翘。今年的“双十一”谁又会成为电商平台中的宠儿呢?谁的销量又会霸占首位,多少出货量才真正可以笑傲江湖呢?或许随着“双十一”的来临,一切都将水落石出。
华为无疑是最有力抢单者
前一段时间小米和华为荣耀的关于中国手机市场老大之争已经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之一,相信这一次的“双十一”能够考量究竟谁才是中国手机市场的真正老大。事实上,最近关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用户喜好和影响力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如果说以前小米占据着独有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大佬位置,那么随着华为在国内市场发力,从海外市场不断回馈国内市场,华为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强,已经挤压到小米的江湖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一直把苹果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起点颇高,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本土手机厂商,毕竟华为面向的是全球市场,也是国内最早开始全球布局的手机厂商之一。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就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超越苹果三星,成为世界第一。与其他国产厂商相比,华为的策略确实有些不同。如前不久曾推出的旗舰机型华为Mate S手机,其4000元的售价已经在靠拢国际大厂旗舰机定价,以前这是从来不敢想象的,况且即使是这个价位,该机依然有着十足竞争力并且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余承东表示华为Mate S发布后很短的时间内销量就达到几十万部。
余承东表示,依靠出色的用户体验在未来超过苹果三星成为世界第一将是必然趋势。这种底蕴显然是有来头的。有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手机2015年三季度出货量2740万台,同比增长63%,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远超国际知名调研公司TrendForce预计的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平均增速9.3%,跑赢大市。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季度的销量。在全球各个区域市场,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均保持高速增长,尤其在中国及欧洲市场出货量增长迅猛。其中,华为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81%、欧洲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98%、中东和非洲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70%。公司预计2015年全年将销售1亿部智能手机。
因此今年“双十一”华为抢到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大单也无可厚非。毕竟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仅仅是这些或许还是不够的,毕竟利润才是源泉,华为的野心也不仅仅于此。
剑指苹果,华为的起点就是看齐国际巨头
余承东剑指苹果当然也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妄自菲薄自高自大,相反华为有自己的技术底蕴支持,也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依托。这是双向的一种选择,也是华为多年来不断进行技术储备的一种集中爆发。这一点在国内手机制造商中都是非常鲜见的。
其实,我们如果细心观察一下,也会发现,华为也走了苹果的道路,有着自己的定制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华为计划将在十二月份的季度中生产更多的新手机,这是直接与苹果竞争的力量。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华为是中国是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品牌,有着 82 %的Y / Y的出货量的增长。而IDC的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华为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第三名。华为已成为苹果在中国最有力的竞争对手。IDC的研究表明,尽管华为全球份额比苹果小,华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率为惊人的60.9%。Canalys称,第三季度,华为已经占据了在中国大部分市场份额。
虽然智能手机市场的迭代很快,但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更多性能需求,应用突破的产品才能获得用户的长久支持,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了市场的反应。这也是为何华为和其他国产手机厂商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也一直致力于深层技术研发,芯片就是最为关键的代表之一。据悉,华为的下一个高档手机,Ascend Mate 8和荣誉7,预计将用一个新的SoC,这或将与苹果的iPhone 6S的A9芯片竞争。新的海思芯片将同时被用在TSMC中,也是苹果正在使用的处理器。如果华为能长期保持这种技术的研发和跟进能力,未来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话语权并不是不可能的。
“双十一”夯实一哥地位
有意思的是,虽然电商平台不断地发力“双十一”的布局,但是国内手机市场的声音却很微弱,而以前一般在“双十一”之前就会有很多的造势和宣传出来,但今年显然很平静。诚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手机制造商都有自己的电商平台,也生生地制造了几个属于自己的电商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注意力和经营决策力。不过对于全民狂欢的“双十一”也还是一个见证甚至是检验到底谁才是国内手机制造业的龙头老大的江湖地位的一次契机。因此,相信今年的“双十一”国产手机制造商还会晒自己的成绩单。
而最值得关注的两个厂商无疑还是华为和小米。在这个节日里真正的主力军会是什么?很显然实惠、实惠还是实惠,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实惠的大众产品或许还是最终的主流。在这方面,华为的优势在于有多款旗舰机型参与角逐。据悉,今年第三季度,华为消费者业务售价在2000元人民币以上的中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大幅提升至33%。这是很大的一个用户基础,在“双十一”的让利大潮中,无疑会催生出更多的用户需求,以及商家让利带来的市场井喷,这也是年年“双十一”最常见的一种噱头,今年自然也不会例外。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小刀马
近来,京东发布公告称:近期,我司不断接到商家信息,反映阿里巴巴集团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胁迫商家“二选一”。商家表示,阿里巴巴向其传递的信息是:如果参加天猫“双十一”主会场活动,就不允许参加其他平台“双十一”主会场活动,对于已经和其他平台达成合作意向的,则要求商家直接退出,否则会在流量和资源位等方面进行处罚或制裁,导致商家无法正常参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双十一”促销活动。为此,京东集团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巴巴集团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然而,对于京东的实名举报,阿里却不以为然,先是让基层员工说让消费者选择,后又抛出“鸡举报了鸭,说鸭垄断了湖面”的观点,如果说阿里在拿鸡比喻京东,鸭比喻阿里,那回应中湖面是什么?是商家还是双十一?显然,阿里并没有正视京东的举报,而其是否逼迫商家二选一我们也不得而知,但从京东敢于实名举报的动作上看显然是有十全把握。
实名举报,京东这次真怒了
每年的“双十一”几个大电商平台之间都会爆发一些激战或者口水,尤其是近几年更加集中于京东和阿里巴巴之间。如今两家电商巨头都已经是上市公司,虽然市值不同,但在国内的影响力还是不分伯仲的,在一定程度上的争夺也异常激烈,远远超越了其他的电商平台,二者也几乎代表了国内电商平台的第一序列。当“平京战役”的尘埃还未落定,如今又传出阿里巴巴逼商家二选一的情况,京东实名举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的决心不小。
之前,来自亿邦动力网的消息显示:10月29日消息,京东发布公告称,将关闭男鞋品牌木林森在京东的店铺,双方永久不再合作。而这一决定的背后原因,就是因为天猫与京东的“双十一”商家之争所导致的。电商平台“侠天子以令诸侯”逼迫商家进行二选一,无形中让商家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因为只能在一个平台让利,或者只能在一个平台站台。京东实名举报,显然是真的怒了。
“二选一”,苦了消费者坑了经营商
当市场已经被激发到足够大的时候,应该给用户提供的是更多的服务和体验感受,真正地让利给用户的不仅仅是价格,还有选择的机会和喜好,也不仅仅是独一份的霸权思维。这显然本身就是对用户的不尊重,因为用户别无所选,只此一家。当这种思维形成定式之后,也会造成一定的垄断嫌疑,甚至当尘埃渐落之后,商家的选择或许也会变得无奈乃至苍凉。
对于更多的小商家而言,希望能够借助不同的平台获得长足的发展机会,但是当大平台店大欺客的时候,商家还有什么选择余地?只能被动接受,除此之外,几乎别无选择了。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亿邦动力网的消息显示,该网爆料称,天猫因为品牌名称的问题,将清理掉平台200余家店铺。其具体方式是拒绝这些商家的续签申请,关闭其考核资料提交入口,并要求商家要么转到淘宝企业店铺,要么终止与阿里的合作,不予提供申诉机会。就因为一个名字,200多家店铺,天猫是不是霸道了一些?一刀切真的就好么?
而“二选一”的站台“胁迫”本身就是对经营者的一种霸权行为,让经营者无法选择,或者被迫选择,这是店大欺客的一种行为。对于营造更好的电商发展环境无疑是弊大于利。如果做大的平台就可以任意压制经营者的选择,那么无疑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强制选择也是对竞争对手的担忧
已经做到了足够大的电商平台了,为何还要如此做这种“二选一”的压迫呢?很显然,竞争对手的发展势头让其看到了压力,存在着极大的担忧。以京东为例,京东服装近几年一直保持了三位数的超高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其相较去年同期更是增长超过150%。这样的增长速度,竞争对手不担心才怪呢?
事实上,当市场已经做到足够大的时候,大平台是难以只手擎天的。我们希望加大市场的竞争力度,只有充分竞争,市场本身才能修正出现的问题,用户也才能获得更多的实惠和红利。今年的“双十一”,我们期待有更大的让利空间,也期待有更好的体验和服务,而不要动辄就出现“二选一”,或者物流不给力,爆仓不断,也不要出现先抬价后打折的现象。用户期待的是有更好的购物感受,商家希望的是获得更多的呈现机会,而不是选择如何站队的无奈。这次,不知道工商总局又会如何应对京东的实名举报,“二选一”会不会戛然而止?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苹果对Apple Watch又出新政了,这一次居然是新的促销手法。那就是搭售iPhone可优惠50美元。据悉,这也是苹果罕见的打折促销活动。事实上,以前也从没见过苹果也有这种打折促销的行为和力度,这从另一个侧面是不是也说明Apple Watch的销量不很理想呢?还是苹果对于Apple Watch的预期太高,希望能再上一个台阶?
其实从哪种角度来揣测,都无可厚非。最主要的还是Apple Watch本身的销量究竟如何?直到现在苹果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相反调研机构倒是不断地揣测Apple Watch的市场占有和销量是多少多少,颇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意思。当然,分析机构在盘算着Apple Watch到底能给苹果带来多大的收益,以及未来是不是会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以此作为衡量苹果股价和市值的一个重要参考,但目前苹果迟迟不愿意透漏Apple Watch的销量也一直让市场觉得诧异。
无论如何,市场对Apple Watch的销量还是心存疑虑的。有意思的是,苹果拒绝透露Apple Watch的具体销量,理由是不希望竞争对手细致了解该公司的状况。而根据《财富》杂志的调查,分析师平均估计苹果最近一个季度卖出395万块Apple Watch。苹果的理由显然很牵强,因为iPhone就从来没有这种担忧,包括iPad也没有,唯独到了Apple Watch的时候,出现这种担忧了。当然,在智能手表市场,苹果面临的压力是多元的,不仅仅有三星、MOTO等智能手表厂商的参与,更主要的还有传统手表厂商的阻击。
苹果希望通过打折促销,来抢占圣诞季的机会。不过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很难说。当然,分析机构对于Apple Watch的预期还是不错的。来自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在今年同比增长了510%,2015年Q3的出货量大概是610万部。报告显示Apple Watch在智能手表的份额占比达到了74%。Strategy Analytics估计2015年Q3苹果手表出货量450万部,另外,Strategy Analytics还估计三星智能手表出货量60万部,攫取全球市场1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现在三星和苹果的差距依旧很遥远,但其新产品Gear S2模型正在增大出货量,将促使三星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Q5销售旺季迎来较强的市场份额。
单纯地看市场份额,貌似Apple Watch的占有率还非常高,获得的领先位置也不错。不过,真正使用了Apple Watch之后,才发现这个产品越来越鸡肋了,续航能力令人不敢恭维,实用价值也不高,除了外表尚有一些彰显格调的装酷之外,真不知道这个玩意还有多少的利用价值?而身边一些拥有Apple Watch的朋友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束之高阁了,包括大众用户也包括一些自媒体用户。失去了新鲜感之后的Apple Watch靠什么吸引用户真正地把其作为一款手表佩戴在身上呢?
或许到了Apple Watch II才可以直言销量和成功与否吧?现在的Apple Watch“花拳绣腿”多了些,自我清高多了些,恰恰实用价值不高,基本就算是一款鸡肋产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贵巴巴的。如果真的在圣诞销售旺季的时候,Apple Watch能帮苹果带来一次销量的提升,那么也不枉这次苹果放下的身段,只是没有更多实用应用的刺激,即使卖出去一些,也会很快被用户束之高阁的。没有足够体验的产品,最终也难以为继吧?如果到了二代Apple Watch问世,还难以真正形成一些杀手级应用的话,苹果智能手表的未来的令人担忧的,这一点其实iPad的发展态势也是值得警示的,更何况iPad当初问世还是颠覆了一些传统PC乃至阅读的兴趣的,但即使如此当市场足够沉淀,包括大屏智能手机的风靡之后,iPad也越来越像一款鸡肋产品了。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