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马
亚冠的比赛又开始了,中超引援工作也在引爆了一个又一个“价值洼地”之后让世界足球市场都为之震惊。中国足球市场的春天来了,虽然中国国家足球队还比较“坑人”,不过足球联赛市场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2月18日,努比亚斥资1.5亿元成为2016年苏宁足球俱乐部主赞助商,并获得苏宁足球俱乐部球员2016年在中超赛场所有比赛球衣胸前广告,苏宁足球队也将为努比亚智能手机全方位代言。这也是继乐视入股北京国安之后的又一家手机企业进入到中国足球市场。
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国的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BAT也一直在这两个市场发力,阿里巴巴投资恒大足球以及一些文化产业,腾讯也有自己的相关投资和布局(腾讯互娱成立“腾讯电影+”,以明星IP为核心布局电影业务等等,投资拍摄电影,参股相应文化类公司等),而百度在这方面也一直悄然发力,成立爱奇艺影业公司,电影在线选座、网络游戏、衍生品开发及线上销售、电影网络版权货币化等电影全O2O产业链。爱奇艺与华策影视成立合资公司,百度金融联合中信信托、中影股份等联合推出百发有戏。间接投资华策影视,入股星美等等。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市场潜在的机会,再加上相关政策对文化体育产业的支持,这个市场的发展机会无疑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阿里巴巴的投资,苏宁的投资,乐视的投资,以及努比亚都是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发展潜力,进而才会深耕市场,为自己的发展谋划更大的市场机会。
我们再看看为何乐视和努比亚都赞助中国足球俱乐部呢?我们观察有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其一是无论是努比亚还是乐视,都是新进入到手机市场的“新军”,尤其是努比亚作为一个单独品牌独立市场运作的时候,更需要一个“曝光度”,赞助足球俱乐部在很大方面能增加市场的关注度。这里面又蕴含着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中国足球环境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中超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球迷的关注,其中恒大两次夺得亚冠也是其中关键之一,成绩的获得增加了球迷和市场对中国足球的关注。另一方面是中超俱乐部的拓展力度越来越强,中国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全球足球市场的一杆“旗帜”,中超俱乐部的抢购外援的力度和花费的“巨款”让全球足球市场咋舌,深深地感受到中国足球俱乐部的土豪,砸钱的力度实在太大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赞助足球俱乐部无疑会增加更多的曝光度。间接地扩张品牌的影响力,这或许也是努比亚和乐视手机参股赞助足球俱乐部的原因之一吧?
其二是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依然强劲。不仅仅中国企业的投资力度不小,而且涌入的外资的投资力度也不低,据商务部2016年1月份我国商务运行情况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美国对华投资增幅达到463.6%。针对美对华投资的大幅增长,商务部发言人表示,美国对华投资大幅增长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2016年1月,美国实际投资47.17亿元人民币,而2015年同期美国对华实际投资仅为8.37亿元人民币。二是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一些美国企业继续看好中国市场有关。很显然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状况还是令投资人看好的,这也是为何投资还不断增长的原因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机企业大手笔投资,以及中国俱乐部大手笔“引援”,其实都是对市场的一种预期,尤其是广州恒大的成功树立了一个效仿典范,这也是足球市场异常火爆的原因所在。
其三是足球市场的环境正在朝着良性的发展趋势迈进。虽然中国国家足球队的表现还不尽人意,主教练也刚刚进行了更迭。不过,足球改革的力度和大网却在悄然地铺开。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3月16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对外公布《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共有50条改革措施。改革力度之大,让众多网友直呼:中国足球的春天来了。既然足球市场的环境已经悄然改变,那么借助这个市场的蝴蝶效应,需求更多的商业拓展也成为许多投资公司的一种谋划。而广州恒大已经成功上市,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也是足球造就了恒大如今能快速进入资本市场的一种捷径。
对于努比亚来说,斥资苏宁足球俱乐部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打响品牌的影响力,将来谋划IPO也未可知。当然,这都是一种揣测罢了。当下的参与首先是获得市场的更多关注度。此外,体育明星一直是代言的首选之一,足球球星自然更是其中最抢手的代言人之一。努比亚投资苏宁,在代言方面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努比亚无疑也是想借助中超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市场影响力。因此投出这笔钱或许也是非常值得的。
近年来,市场的跨界营销理念越来越复杂,相互的渗透率也越来越高,这也说明市场的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机遇也变得更加宽泛。这也是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过程,在这方面,国产手机厂商敢于迈出这一步,显然还是令人钦佩的。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一些银行微信公众号开始大规模地造势苹果Apple Pay如何玩了,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无论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有多么竞争激烈,苹果还是裹挟着Apple Pay呼啸而来。不过相对苹果的宣传造势,好像银行本身更愿意Apple Pay早点进来。一些商业银行的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显得更加起劲。真的Apple Pay会是商业银行的“救命稻草”?
当然,相对于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之外,Apple Pay对于银联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模式的不同。尤其是不同于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几乎要凌驾起码是平等于银行之间的地位,Apple Pay的模式可不是这样的对等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对缝关系。
这还要从Apple Pay的模式说起,和支付宝钱包以及微信支付最大的不同是,Apple Pay不会沉淀资金,也不会抢银行的生意。当然,它要从银行本身赚钱,收取“买路钱”,可是对于银行来说这一点点的费用,如果和用户真的可以形成规模,利用自己捆绑在iPhone的银行卡进行消费的话,那么“手续费”(给苹果的买路钱)几乎是九牛一毛了,根本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银行(包括银联)当然希望Apple Pay能占据更多更大的市场了。
那么Apple Pay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其实简单地说,Apple Pay的功能就是把实体的银行卡虚拟到你的手机里,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虚拟的卡包。这样,Apple Pay不会涉及自有资金的管理和清算,不会参与买卖双方交易的任何环节。实际上还是银行和商户之间的结算,当然用户也只相当于一个“中间人”。只要支持NFC功能,再加上能够使用Apple Pay的移动终端设备,比如iPhone手机,Apple Watch之类的产品。当然终端POS也要进行一些升级改造。
不过,对于Apple Pay来说,初期使用者估计也就是一个新奇好玩或者装酷罢了。应用场景还比较有限,再加上花得钱也都是自己银行卡里的钱,又没有折扣,返利,抹零之类的促销活动,用户无论是使用支付宝钱包还是微信支付还经常能够享受到一些优惠活动的,虽然只不过是块八毛的事情,但省一点是一点,省下的也就是赚下的。为了抢几分钱的红包人们都能乐此不疲,这移动支付要是能节省一些,想必也是极好的事情。
那么接下来,Apple Pay参与到中国市场竞争之后,会推出什么活动呢?是苹果主导还是银行主导,或者银联主导?商家自然是无所谓了,反正哪种支付模式,最终用户也要买单。可是对于苹果来说,用户大批量的使用才是关键,如果用户不使用Apple Pay那么如何向银行收取“买路费”?可是中国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使用习惯是需要“真金白银”来刺激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O2O的落地,最终都要靠“红包”和优惠说话,两个打车软件曾经的火爆,也是因为有大量的优惠券可以用的,用户是现实的,没有好处,我用你干嘛?
而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诉求,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因此才会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推广活动。由此才能聚集大量的群众基础,当海量的用户基础形成之后,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场景应用和获利机会,这也是为何BAT不断卡位移动互联网市场,包括O2O和移动支付的原因之一。
当然,Apple Pay的场景应用也可以拓展,比如地铁、公交市场等等,只是NFC支付需要一定的设备更新支持,谁来承担,费用谁出?推广之路或许也是曲折的。无论如何,Apple Pay已经来了,无论是耍酷,还是“嘚瑟”,在初始阶段总会有人去尝试的。当然,近场支付的跟进是不是广泛也是一个前提条件,此外,就是Apple Pay什么时候也会搞活动,让利给普通用户?坐等,或许也会有机会。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微信提现要收费了,每笔最少0.1元。你以为你抢到的红包就不用留下“买路钱”了吗?按照微信的说法是:微信方面表示,从3月1日起微信支付将开启零钱提现收费计划,每人终身只能享受累计1000元的免费提现额度,超过部分需要按照0.1%的费率收取。对于收取手续费的原因,微信方面表示,只是为了支付银行手续费。但不少市场人士并不认同微信将收费原因“推卸”给商业银行,而是认为微信想让更多资金在自有应用场景中消费。
值得留意的是,即使使用微信零钱购买理财通,提现时同样要收取手续费。微信所言收费是为了支付银行手续费。但显然这不过是一个托词。或者说也是微信做大之后的一种“过河拆桥”的行为。微信现在的用户群异常庞大,红包行为也积攒了大量的人气和社交属性,这是其他的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
不过,微信一直“苦恼”的是,虽然积攒了人气,但是在转换财富的过程中总是差强人意,于是如何能够把微信本身积攒的庞大用户基因转换到更多的场景应用中,从而帮助腾讯带来更多的回报才是关键的。要知道微信不仅仅打通了支付,还有其他的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电商、餐饮、O2O、理财等等。如果能够让用户的零花钱转换到这些场景中去,那么给微信带来的就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地基应用。这显然也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据流。
对于微信来说看中的显然不是千分之一的提现手续费,而是希望用户的零花钱能够转换到自己的应用场景中,无论是消费也好,理财也罢,只要能转换过去就是好的。众所周知,在保险行业一直有一种保险模式是攒零花钱模式,每个月给保险公司捆绑的账户里存一个固定的钱数,不断地理解,享受一定的保障权益,然后到期还能原封不动地把钱返还,并给一定的利息。虽然利息不多,但本金是回馈给用户的。这就是一种集散的策略,希望能够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一种支付习惯,保险公司是可以把这部分资金用来再周转和投资的。而微信自然也希望用户的零花钱也能消费到自己的应用场景中去,在自己的盘子里滚动,给微信带来的不仅仅是用户基础的庞大,更会牵动更多的应用场景勃发,这显然是微信看重的地方。
当然,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千分之一的提现手续费还是可以忍受的,人们估计不习惯的是曾经都是免费的模式,如今却在悄然进行改变,要知道自己存钱到零花钱里也是相互搏一个娱乐,以后自己来回倒腾的钱还要给你微信分一点。对于微商来说,或许也很无奈,好不容易开辟了一个新阵地,没想到很快就开始收取“苛捐杂税”了?虽然不多,但心里恐怕也是不爽吧?
有意思的是,微信这种行为并没有让自己的竞争对手支付宝钱包和百度钱包跟进。或许他们也在趁机搜刮一些用户吧?微信表示支付是不收取费用的,那么下一步是不是也会开辟更多的支付渠道,让用户选择的余地更大。有意思的是,支付宝官方表示:“十一年来,用户通过支付宝提现,不管是PC端还是手机上,均为免费。支付宝内发生的每一笔转账和提现交易,银行都会向支付宝收取交易手续费,这部分费用由支付宝承担,用户无需支付额外费用。”
下一步微信还会搞出什么花活?啥时候坐地铁、公交车的时候也可以微信支付了,就更好了。这样用户的零花钱或许会有更多的出处,只是,微信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吗?虽然我们也吐槽银行的服务质量以及各种收费的不合理,不过这一次或许微信是让银行背一个小小的“黑锅”了,毕竟,微信收取提现费的最终本旨还是在自身业务。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据悉,苹果即将在印度海德拉巴成立技术研发中心。这将是苹果在美国以外的首个研发中心。据悉苹果的产品在印度的销量并不是很好,为何还要把自己的研发中心选择在印度呢?而在中国市场苹果产品的受追捧程度一直很高,但却没有研发中心,只是不断地构建自己的专卖店。可见库克对于中国和印度市场的策略是不同的,在中国是要赚钱的,在印度是要输出价值的?
库克看中的是中国市场的贸易机会,而不是研发?苹果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是从库克就任苹果掌门人之后发生改变的,这和乔布斯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和中国移动的合作,另一方面就是大量地在中国开设专卖店,Apple Store在中国几乎是快马加鞭,当然潜在的价值就是不断地攫取着丰厚的利润和回报。苹果统治着全球智能手机高额的利润率,很大一部分价值正是从中国市场获取的,中国用户对于苹果产品的追捧热度和认可度,让库克喜笑颜开。
库克多次来访中国市场,也是对中国市场营销价值的看重。至于研发,苹果显然不会选择在这里,即使最大的代工和“电子垃圾”的输出都在这里,苹果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建设在这里。其中又有几个潜在的影响因素吧?一是中国本土厂商的崛起,虽然在高端市场还无法撼动苹果的价值和利润链,不过他们增长的步伐相对迅捷,在份额上不断地攻城略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苹果扩张的步伐,虽然在利润率方面还远不能望苹果项背,但假以时日,对于苹果的竞争格局会形成全面的围剿之势。事实上,当苹果开始对iPhone6进行产能削减的时候,已经彰显出一定的竞争格局演变。谁敢说就没有中国本土厂商的参与竞争的压力呢?既然有这么多的虎狼之师在虎视眈眈,苹果又怎敢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建设到这里?
二是中国本土厂商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这样对人才的掠夺就变得艰难了许多,再加上人才的流动性等问题,苹果显然还是留了一手,害怕这个市场的竞争势头更猛,从而不愿意自己的研发中心设立在这里。相对而言,苹果在印度市场的销售一般,而印度又是一个新兴崛起的庞大市场,占据这个市场的机会对于苹果来说,显然也是希望能够复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不过,目前印度市场对于苹果产品的追捧热度不够,这才迫使苹果把自己的研发能力引入到该市场。一方面可以更多地了解本土市场,设计出更多的适合本土市场的产品或者技术演变。当然另一个方面也是印度市场的人才不少,再加上没有多少语言障碍,相对沟通便捷,也容易促成苹果技术的拓展。当然,这一切都以最终苹果在印度的研发中心涉足哪块领域,以及技术的跟进是不是快捷为主。
苹果示好印度市场,是不是也是预示着在中国市场苹果将难以再突破了?这一点应该也是毋庸置疑的,随着中国本土厂商的崛起,以及相对出现饱和的趋势,苹果产品再拓展更多的疆土也变得会越来越难,即使苹果再开设更多的专卖店也是一样。事实上,我们看到曾经周围有很多“山寨”的苹果专卖店,如今都去哪里了?很多都已经倒闭或者转型,为什么?因为苹果产品不像以前那么好卖以及暴利了。渠道在不断地拓展,竞争产品不断涌现,都蚕食着本来已经相对饱和的市场了,人们的换机热潮也不如从前了,这都是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库克有意尽最大可能地攫取中国市场的贸易机会,而不是研发能力。
即使对印度市场,苹果也在有意构建自己的实体销售店,研发中心或许不过是一个噱头,或者示好当地政府的一枚罢了。据悉,苹果已经向印度政府相关部门提交了开设实体商店的申请。市场有消息称,苹果计划在印度12座城市共开设500家零售实体店。苹果希望在印度能够克隆一个“中国市场模式”。
那么苹果iPhone在印度市场的销量如何呢?据悉,苹果iPhone 5S在印度市场的售价已经计划降价一半了。可见市场的销量有限。据悉,iPhone 5s在印度是最畅销的iPhone机型,占了当地iPhone销量的近一半,但是,它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只有1%,售价不到100美元的智能手机占了印度智能手机销量的近一半。在印度市场,苹果不仅仅是和老对手三星竞争,还有更多的中国手机厂商的激烈参与,这种竞争程度也不亚于中国市场,更主要的是,中国用户对苹果的品牌认知度很高,但是印度市场的用户呢?或许他们对价格更敏感一些,况且中国本土厂商的产品在印度市场的性价比一直不错,这也是压制苹果的一股有生力量。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热热闹闹的除夕夜红包大战已经尘埃落定,支付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获得了春晚的独家红包权限,自然也帮助其在除夕夜做了一个最大的广告。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各种社交群里,到处充斥着咻一咻、摇一摇的场景,当然更免不了要交换“福”的期盼,尤其是对于敬业福的渴望,已经到了一“福”难求的地步。
来自支付宝的官方微博消息称:“我们一共发出了826888张敬业福,到活动截止时,有791405位小伙伴集齐了五福,平分2.15亿现金红包!每人分到271.66元。”

其实在23点12分的支付宝咻一咻结束之后,关于五福卡的结果就基本已经尘埃落定,各大朋友圈开始“炸锅”,各种“声讨”不断,删除支付宝朋友的消息也是漫天飞舞。很显然,支付宝希望借助红包的活动来激励出自己的社交属性算是“失败”了,因为太多的人没有集齐五福卡而变得对支付宝不信任了。
各种段子和调侃也开始铺天盖地而来:“上:央视春晚四小时基本没看;下联:支付宝五张福卡纯属扯蛋!横批:手机戳烂。上联:摇一摇摇到手酸只有一块五;下联:咻一咻咻到没电还差敬业福;横批:二马耍猴。”“支付宝给大家上了一课,让所有职场人明白,什么和谐啊,爱国啊,友善啊,富强啊的,没有敬业,都是白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敬业,才有红包;只有敬业,才有前途。”
数据显示,支付宝公布的春晚“咻一咻”数据是,互动平台的总参与次数达3245亿次,是去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最终,有791,405位用户集齐了五福,平分了2.15亿的大奖,人均271.66元。在21点09分,用户的参与热情达到了最高峰,“咻一咻”峰值达到210亿次/分钟。从地区分布看,三四线城市的参与用户占比达到了64%,明显超过了一二线城市,在中小城市中,江西赣州、河南周口、山西运城位列前三,他们和北上广的观众一样,成为了春晚抢红包的主力。
要说支付宝放出了2.15亿的真金白银,应该博一个头彩才是,为何用户还是怨声载道?支付宝的社交梦想也基本“梦断”,当红包的游戏结束之后,一切又是尘归尘,土归土。即使是获得了271.66元的那近乎80万的用户能沉淀多少,又有多少能带来支付宝本身的朋友圈热潮?很显然,这波营销没有起到起码的效果。当然,从活动本身的造势和影响力来看,预期的目标是应该达到了。只是衍生服务空间没有达到。
那么,支付宝在这次咻一咻活动中最大的败笔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支付宝忘记了“普惠金融”的金融本质,也忘记了“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的大众心理趋向。回想当初滴滴快的为何可以火爆,包括余额宝的野蛮生长是怎么形成的?打车软件当初的流行就是让利于民,腾讯和阿里巴巴竞相给用户让利,无论是给乘客还是出租车司机都获得了极大的回报,才在短短的一个春节的时间,让打车软件席卷全国,最终奠定了互联网叫车软件的江湖地位。而余额宝的发展同样如此,货币基金的出现并非从余额宝开始,但是余额宝打破了银行一贯秉承的5万元的理财门槛,以几乎零成本的引入空间给用户打开了一扇大门,彻底点燃了互联网理财的热潮。
相应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都是让利广大用户,基本只有参与的用户都会有机会。但是,集齐五福卡的游戏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只有寥寥的不到80万的人享受了支付宝五福临门的机会,而并没有让更多的用户享受到“普惠”的价值。要知道,有多少用户是整个春晚几乎没看,就是咻一咻,摇一摇,结果是咻到了一堆没用的卡,摇到了块八毛,难怪网友“痛斥”“二马”耍猴。
由于更多的参与者没有分享到支付宝的“大蛋糕”,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对支付宝的一种“怨愤”。或许延伸出来的结局不仅仅是删掉了支付宝的好友,甚至还会延伸到他们在选择移动支付工具的时候,一种排斥心理,如果就此转移出支付宝的阵地,那才真正是阿里巴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了。
事实上,支付宝这次耗费巨资获得春晚的独家互动红包环节,出发点还是有“问题”的,支付宝的真正属性还是移动支付,而不是移动社交,社交属性本身就不应该是支付宝的最大依仗,为何还要这么垂青于社交属性。毕竟市场这么大,机会这么多,在自己的优势之外,强行地插入,未必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角力,如果仅仅是盯着对方的优势所在,非要搏一个你死我活,显然是不明智的。
作为一个最大的移动支付工具,用户在意的是安全和便捷,而不是非要给其添加更多的属性。这样相反会降低用户使用的黏度和灵活度,不再轻便,而变得异常笨拙。虽然移动社交的发展是趋势,但也不是所有的属性都需要勾连上移动社交的光环。这一点,支付宝想得太多了。至于蚂蚁金服集团支付事业群总裁樊治铭所言,“金融服务离不开场景。”,“大量的关系链,使得金融服务有机会深入到移动金融更多的场景中去,将成为各个金融场景的粘合剂和催化剂”。诚然,场景可以去营造,但不见得非要是社交属性。这一次,支付宝的“社交梦”或许也该醒一醒了。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据悉,库克在微博上晒出了多张Apple Store在华开设新店的图片,并表示“开年第一个月令人难忘!我们在沈阳和南京开设了新店,广州、厦门和青岛也迎来了第一家 Apple Store。感谢成千上万与我们一同欢庆的消费者!祝大家猴年吉祥!”诚然,库克真应该多多感谢中国用户,因为中国用户对于苹果的追捧帮助苹果公司换来丰厚的回报,这份回报无疑也是支撑苹果高市值的支柱之一。库克率领苹果的最大成就之一或许就是在中国市场不断地“开疆拓土”,抢占线下资源。不过,当我们曾经看到的那么多“山寨”的苹果专卖店开始销声匿迹的时候,苹果自身的Apple Store还能火爆多久?如果有一天Apple Store开始门前鞍马稀的时候,估计也是IT市场“改朝换代”的一个新转折点。
事实上,虽然目前谷歌市值已经开始超越苹果我们可以漠不关心,也可以不去在意谷歌市值的超越有多大的意义或者是价值。仅仅是苹果自身的发展从巅峰开始沉寂的时候,其实将来或许会有更多的IT公司的市值会超越苹果。当新兴市场对苹果产品的热情不再的时候,当中国市场对苹果的追捧热度不再的时候,那么也是苹果陷入“困顿”之时。当然,对于太多的果粉来说,还一直期待着苹果能有更多的优秀产品问世,不过相对于中国Apple Store不断扩展的时候,苹果在美国市场的零售店境遇却大相径庭。
据美国最顶尖的购物中心运营商之一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表示,苹果零售店的业绩下滑拖累了整体零售业的增长,甚至可能失去美国零售店的王者宝座。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经营着美国的许多购物中心,而全美的268家苹果零售店有46家位于这些购物中心里。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要知道苹果的产品在美国并不是很贵,作为一款或者几款电子消费产品来说,苹果在美国的价格还是很亲民的。不过,人们的购买欲望显然已经开始下滑了不少。而中国市场如今是苹果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用户的追捧热度以及参与热度还非常高涨,这也支撑了苹果的良好业绩。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市场,有人表示“整个国家的零售业都在上涨。”“几乎所有的零售领域都在增长,只有电子行业例外,主要是因为苹果。”很显然苹果的产品受到的关注度在下滑,毕竟对于大多数苹果的用户来说,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苹果产品,在智能手机的迭代如此快捷的时代,真的有必要反复地更换那些看起来并没有多少新突破的产品吗?很显然更多的用户选择了拒绝参与。这恐怕也是苹果在美国零售市场下滑的原因所在。
当然,或许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仅代表17%的苹果美国零售店,不过,我们也确实看到,苹果不久前也预计其3月季度营收可能出现十多年来的首次下滑。其中的原因是担心iPhone、iPad和Mac销量增长停滞。而Apple Watch也并没有成为轰动性产品引领一次新的潮流,事实上在iPad之后,苹果已经没有惊艳了,虽然推出了Apple Watch曾被市场寄予厚望,苹果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造势,但远没有iPhone和iPad成功之初的那种市场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失败的过程。
因为苹果本身的销售渠道是多样的,零售店只是其中之一,但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从一个小小的“边缘”市场来判断苹果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当某个环节出现滞涨的时候,那么对于整个苹果的盘子或许都是一次推进中的困顿。这显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当然,库克可以赖以自信的是,在中国市场,苹果的零售店的开店速度,以及在中国市场的用户参与热情还是令人激情澎湃的。
中国市场可以说是库克的一块“福地”,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也有很多。苹果在中国彻底打开了市场,并且也攫取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这曾经让很多海外科技公司为之眼热,但财富效应却无法仿效,最终只能看苹果一枝独秀。不过,随着中国手机军团的逐渐崛起,苹果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中国市场和中国用户的忠诚度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周围已经有很多用户开始使用本土品牌的产品,而不再像以前那么热衷于苹果产品,几乎到了“****”的地步,这显然都不是正常的。当中国本土厂商的产品摒弃了以前山寨的痕迹,越来越重视产品研发和质量,创新性应用和对中国本土用户的需求掌控,都让国产手机厂商也找到了一些开辟市场的诀窍,并且也在和国际手机巨头的竞争中丝毫不落下风,这显然是令人可喜可贺的。
一旦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零售店出现门前鞍马稀的时候,或许也是苹果走下神坛的时候了。而国产手机厂商的崛起,在我们不断鼓励“双创”的情况下,也在寻找着各自的发展途径,并且不断地加大研发力度,这都将是立足市场的一个有力基石。毕竟,花无百日红,新的业态出现淘汰旧的盟主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IDC最新发布报告称,2015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为2.068亿部,与2014年的2.301亿部相比下滑10.1%。其中,第四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为6590万部,与2014年同期的7640万部相比下滑13.7%。第四季度,前五大厂商分别为苹果、三星、亚马逊、联想和华为,其总计市场份额为54.2%,高于上年同期的51%。
其实平板销量下滑实属正常,未来的下滑或许还会延续。因为其并非完整的刚需产品序列,因此在已经拥有了一个平板之后的爱好者也难以提起兴趣再买更新的产品,这和智能手机有着本质的区别。事实上,即使是智能手机在新品不断刺激的情况下,出货量也在不断地出现下滑,除了个别新兴市场还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之后,更多的市场其实还是存量的一个博弈。换机潮变得越来越分散和需求淡化,产品的迭代虽然也越来越频繁,但人们对于新品的热情在消退。除了个别几个品牌之外,更多的产品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和生存压力。
对于平板电脑而言,这样的压力也是相似的。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涉足平板的厂商毕竟还是少数,并不像智能手机那样蜂拥而上。当然,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厂商的热情不够,市场的需求也不够。因此出货量下滑也是正常的。
由于平板电脑的定性更多在娱乐方面,因此面临着迭代的热情不大。这也是不论是苹果还是三星,市场份额都在出现下滑。值得关注的是,IDC的数据显示,只有亚马逊和华为的第四季度出货量同比出现增长,涨幅分别为175.7%和124.6%。而苹果下滑24.8%,三星下滑18.1%,联想下滑13.5%。整个2015年,苹果公司以24%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三星以16.2%位居第二,联想以5.4%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位排名分别为华硕和华为。
其实苹果也看到了平板市场的下滑趋势,因此一直在寻求着一个能够可以延续其强势的产品转换,于是有了iPad Pro的出现,但显然这个产品还无法扭转整个平板市场下滑的颓势。唯一让苹果欣慰的或许是据IDC的数据显示,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中,iPad Pro销量达到200万台,而微软的Surface系列则是160万台。这可能也是让苹果略微心宽的地方吧?
众所周知,在平板市场快速衰落的时代,iPad Pro和Surface可说是两个大阵营的代表。作为苹果一个系列新方向的转变,iPad Pro在上市之时备受质疑,包括其臃肿的机身、模糊的定位和较高的价格。不过IDC对此却不以为然,IDC认为,在平板市场中,影响消费者选购的不是价格,而是其性能表现。并且由微软发扬光大的这种屏幕与键盘可分离的产品将为更多用户所接受。
当然,厂商也一直在寻找一款可以取代笔记本电脑的产品,给用户带来更多的轻应用“空间”,这也是可加载物理键盘的Surface出现的缘由之一。我们也看到,平板电脑中苹果、安卓、微软这三大阵营都在朝这方向改变,加载物理键盘,帮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等等。只是在这个嫁接的过程中,用户显然并不如像对待智能手机那样趋之若鹜,如果说当初iPad的推出还让人眼前一亮,对娱乐应用的一种需求得到片刻满足的话,那么如今无论是iPad Pro还是Surface显然还难以承载这种重担,毕竟人们在选择笔记本电脑的时候,更多的应用和体验已经习以为常,还没有什么新的应用可以超越这个范畴,因此平板电脑最终沦为一个小众市场产品也并非没有可能,最多也是在一定的娱乐范围内的一个小小的硬件罢了。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近期各种微信群和QQ群被支付宝的收集五福卡刷爆了,很多人都开始求福卡,或者交换某种福卡,此举被认为是支付宝要抢滩社交圈子的一种“红包”策略。因为集齐五福是可以分享2亿元红包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有2亿元的诱惑,让人们开始疯狂地收集五福卡。当然,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留在支付宝的圈子里,在支付宝里新加10个朋友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三张福卡,于是我们也看到支付宝里要求加好友的人开始多了,目的也很明确,看到了2亿元的潜在财富分享机会。那么真的可以让部分网友“独享”这份“财富”吗?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此举也是阿里巴巴对腾讯的一次“挑战”。也是对移动支付市场的一种布局,尤其是对社交圈子的一次围剿,只是这样的围剿效果到底如何,目前来看还是压力不小。为何这么说?理由主要有几点:
其一是腾讯无论是微信还是QQ已经完全夯实了在社交市场,包括移动社交市场的霸主地位,目前还无人能够撼动,更不是一个小小的“红包”激励就可以“截胡”的。社交属性一直是腾讯固有的标签,这也是BAT中独一无二的。阿里巴巴还无法超越,无论是扎堆,来往,还是支付宝等等都缺乏社交的基本要素和属性。
其二是阿里巴巴一直担忧的移动支付优势被部分攫取。事实上也是这样,微信支付的出现,的确有横刀摆了阿里一把的意思,目前在市场上也基本是分庭抗礼的局面。再加上微信本身的用户黏性特质,更容易拓展,尤其是在熟人圈以及由此连锁带来的一种群集效应方面都有一定的拓展优势。这其实也是阿里一直担忧的地方,毕竟社交经济的发展在近年来还是非常迅捷的,由此带来的拓展机会也是如此。
其三是阿里巴巴这次据悉是耗巨资获得了春晚的“独家”红包机会,自然想充分地利用这次独有的机会,但是腾讯显然也不会错过每年一次的机会,前期的“照片红包”已经开始悄然试水,而再之前流传的“微信公开课”,其实都是一种贴身的较量。因此关于红包的争夺,目的都是背后的用户,但就怕支付宝付出了巨额“红包”诱惑,却没有收获真正的用户沉淀。即使支付宝内增加了一堆朋友,若没有社交的元素在其中,也最终会成为一种“僵尸”状态,起不到真正的社交圈子效应。这显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其四是收集福卡是一种预热,也是让人们熟悉支付宝也可以增加朋友等等,但之后怎么转换这种力量或许才是关键,而这是需要更多智慧的。目前显然还看不出这种智慧的转换会朝什么方向挺进。但支付宝的各种“伎俩”显然还是希望能够沉淀更多的用户,因此才不断地推出福卡来刺激市场和用户。让用户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无论是通过增加好友,还是在群里互动,寻求更多的福卡,都是为了传播效应。目前显然第一步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五是对于大多数网友来说,不要纠结于福卡的收集状态,2亿元的背后显然更多的还是噱头,福卡的集齐在春晚的时候或许会出现井喷,更多的用户都可以享受这种红包的红利机会,到最终谁能获得多少红包,或许运气更重要,到手的红包金额或许也是“杯水车薪”,别想着天上真能掉下一个大馅饼。就如同前期微信红包的试水一样,手机都快摇散架了,最终也是块八毛的小利是罢了。
当然,红包永远就是一个噱头,一个支点,一个寻求真正的用户沉淀的机会。如今的各大巨头都以红包作为一个沉淀用户的机会,也不断地通过红包刺激来寻求自身的发展机遇,并且在各个时间机会窗口的情况下,不断地以红包砸市场,来增加移动支付的入口机会,并由此带来的用户黏性。而对用户而言,什么地方出现利益均沾的时候,就会蜂拥而上,而直到下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再次一拥而上,这就是用户的机会成本,而沉淀用户对于任何一个平台来说,都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网红”在2015年无疑是一个热词。其实“网红”的流行由来已久,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而且略有不同的是如今的“网红”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步推进,这也是为何一些企业开始盯上“网红”概念的原因所在吧?之前的网络红人,更多的是一种非“个人诉求”的走红,当然幕后的推手助推也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那时候的网络红人并没有那么多的“商业利益”驱动。
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网红”市场的时候,那么这个市场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价值驱动链,其背后的商业价值和利益链又会走多远?目前我们看到,“网红”价值产业链已经渐成规模,其中涉及到各类社交平台、“网红”本身、“网红”经纪公司、供应链提供商以及最终的电商变现平台等等。很显然这条产业链的分工也很明确,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非常简约快捷的变现能力,这是考验对市场的追逐和把握能力。
目前我们看到的产业流程是,“网红”由于某领域特长成名于各类社交平台(这里不仅仅是移动社交媒体,甚至游戏平台,包括现实中的一些‘噱头’平台等等),因为某个“引爆点”被放大到综合性社交平台汇集;这时候,专门经营“网红”的经纪公司签约具有可变现价值的“网红”,为其提供社交账号运营管理以及对接供应链厂商的工作;最终“网红”所推广的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变现。而签约“网红”数量的增加,也会带来供应链的逐渐膨胀。
我们看到的“网红”模式主要在服装、游戏、食品等流域较多。我们以服装产业为例:“网红”出现最大的优势就是改善了目前供应链效率较低以及客户精准营销的问题。“网红”作为一个特定的代表性“领袖”,通过将其自身对时尚潮流的高敏感度对接供应链厂商,向粉丝主动推荐经过筛选的服装款式,提高了供应链的生产效率,缓解了库存高、资金周转慢等问题。再加上精准的营销模式,可以快速营销,极大缓解了品牌商推广产品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借助各种媒介的信息扩散,可以带来一种叠加效应。
因此有人也说,其实“网红”就是一种典型的精准营销模式。只是在构筑自身的整个产业链时,更加快速和准确。这样也就能够迅速变现。尤其是对于服装行业这一点非常关键。众所周知,以前的“春晚”过后,经常有同款的服装几乎是在同步的“某宝”上就可以出现,这就是快速的产业链关联效应。只是以前这是在小范围的一种预判和筹备,而如今“网红”的出现是在不断地演变和延伸这种精准模式。
资本市场甚至也开始搭车“网红经济”。我们发现,近期“网红经济”、“分享经济”、“社交电商”等字眼多次出现于券商研报中,所谓的“网红概念股”也横空出世。有的研究员甚至表示,“网红经济被认为是下一个经济亮点。”对此,我们觉得这样的结论或将为时过早,“网红经济”或许不过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产业模式,能否持久下去还未可知。
尤其是“网红”的普遍口碑不好,虽然吸引来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为自己赢得了“江湖名声”,但多数的“网红”出名是“剑走偏锋”,有媒体调查显示,“网红”在绝大部分受访者心中的印象并不佳。据悉,王思聪的绯闻女友开个淘宝店一年都可以净赚近2亿人民币!这也是催生“网红经济”的一种现实意义。
此外,我们看到在网络主播市场也是如此的一种“经营模式”。尤其是某些“大款”的介入,尤其是拥有大量的年青一代的追捧之后,这种模式的转换也非常迅捷。对于绝大多数的“主播”而言,赚得也是一个“擦边球”的收益,而且切换太快,还难以真正形成“网红”热潮,只有极个别的几个人才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更主要的是,“网红”拥捧者的忠诚度有限,如果说在服装市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引领一个小小风潮的话,随着更年轻一代的崛起,这种迭代也会变得非常迅捷,这时候的“网红经济”的持续性令人生疑。
当然,“网红”产业链也会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地推出新的“网红”来缔造自己的稳固链条,只是在挖掘的过程中或许成本也会增加,当达到一定的量级之后,自身的产业链臃肿也会出现。这时候的稳固性问题会进一步加大,考验持续性的压力也会随之而来。或许也仅仅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