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6-03-22

小刀马

之前市场就有消息成苹果公司今年会发布一款iPhone SE的产品。事实上,就在今天凌晨,苹果已经发布了这款产品,那么它有什么玄机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款4英寸的iPhone手机,众所周知,当初iPhone起步的时候也是这么大的尺寸,如今是回归也好,倒退也罢。最多算是一种迎合小众市场的小范围需求而已。

苹果给出的理由是,去年2015年苹果出售了超过3千万台4英寸iPhone设备,有些人喜欢小尺寸的iPhone,于是苹果准备迎合这部分市场需求。iPhone SE采用64位A9处理器以及M9协处理器,性能基本能够达到iPhone 6s的水准。在其他硬件方面,这款新产品拥有更长的续航时间,12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支持自动对焦并支持Live Photos功能,支持4K视频拍摄。同时,iPhone SE还拥有更快的LTE网络和WiFi连接,搭载iOS 9.3系统,有NFC芯片支持Apple Pay功能。

有人觉得这个配置不低啊,和iPhone 6s一样啊,但不要忽视的是,iPhone7都快要上市了,6s的配置必将成为历史,再说了,看看竞争对手产品的配置就知道这个配置并不是有多出色。再说价格,在国内苹果官网上,16GB售价3288人民币,64GB售价4088人民币。在如今的应用范围内,选择16GB的人还多吗?当国内手机厂商都已经开始主推128GB的时候,一般人在选择的时候还是会选择64GB吧?那么4088的价格还是不菲的。在这样的价格体系下,买一个4寸的小屏手机还值得吗?

众所周知,苹果iPhone的江湖地位已经不那么牢固了,苹果自己的也承认,本季度的iPhone销量将出现有史以来的首次下滑。也就是说iPhone 6一年前创造的超速增长已成过往云烟了,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更快,更主要的是,一些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苹果已经毫不逊色了,除了粉丝经济本身堆积起来的一种市场影响力之外,苹果再次引领江湖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在iPhone6的高速辉煌之后,苹果就已经开始步入巅峰期,即使iPhone 6S的出现也难以力挽狂澜。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苹果无奈的选择一些过渡产品吸引部分用户的关注力,进而为自己的iPhone7推出腾挪一些市场空间,甚至苹果也希望能够唤起一种对传统的回忆,帮助苹果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份额下不至于下滑太快,希望还能占据着一定的量能掌控力。

这或许也是iPhone SE推出的一种理由。可以预计的是iPhone SE主打的是中低端市场,不会是高端市场,这一点和当初在“5”系列时代的iPhone 5c的意思相近。事实上,当初推出的iPhone 5c并没有引起多少的市场声浪,自然也没有带来更多的市场回报率,最终苹果在这个系列上收效甚微。虽然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苹果是寄希望价格相对低廉一些的产品能够吸引到一部分新兴市场的用户。

但苹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价格差异太小了。对于新兴市场用户来说,有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不管苹果新产品多贵,也会努力去购买,去尝鲜,以显示自己的格调不同,地位不同。另一方面就是只要是贵的离谱的就根本不去问津,他们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本土厂商的产品,在选择上,价格上,应用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为何新兴市场的厂商在份额上一点儿也不逊色于苹果的内因之一。

当然,本土化厂商的影响力局限于部分市场以及区域市场,并不像苹果是在全球市场布局,这是差距也是差异。不过,随着经济关联性越来越强,大市场战略也成为很多本土厂商的策略,尤其是中国厂商以及韩国厂商的能力,对苹果也形成了一定的挤压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苹果把中国市场当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尤其是库克的策略就是要不断地拓展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和粉丝经济力,从苹果不断在中国市场开专卖店就可以窥得一斑,此外库克也频频出访中国市场,就是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市场用户的支持。而中国用户也的确给苹果贡献了相当高的市盈率,居高不下的价格,还有不菲的用户群,难怪苹果要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了。

只是如今推出了一个“鸡肋”式的iPhone SE,不知道苹果计划锁定的是什么用户群体?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而言,这种“倒退”显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尤其是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大屏手机之后,再拿回一台4寸手机,不知道会不会瞬间以为自己的手长大了?

有人说,这是苹果瞄准目标市场的一种策略,但是这个4寸的目标市场真的很大吗?真的有很多人需要“小巧”?对于中国本土市场而言,估计这种策略难以形成长尾效应,因为人们对于大屏手机的应用更加熟悉,而且越来越多的应用借助大屏手机更能呈现其独有的魅力,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当大屏手机看视频的时候,就是更爽,玩游戏的时候就是更直观,甚至阅读的时候,都觉得屏幕好大。再回到方寸之间,真的受不了。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3-15

小刀马

市场有消息称,中国移动计划大规模关停TD-SCDMA基站,以集中资源支持其“加速4G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如果事实真如此的话,那么TD-SCDMA退出历史舞台将很快见到。这是不是也意味着TD-SCDMA网络发展并不算成功?据悉,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也对媒体否定了大规模关停TD-SCDMA基站的消息。不过,毋庸置疑的是,3G用户规模正在萎缩是不争的事实,TD-SCDMA基站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

众所周知,TD—SCDMA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的通信网络标准,一度时间也被寄予厚望,甚至在3G布局初期,有关部门不惜“牺牲”中移动如日中天的发展势头,强行要求中移动必须上TD-SCDMA标准,而不准选择WCDMA,而中移动更希望获得是WCDMA的牌照。

诚然,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为了我们自己的技术研发和发展,中移动做出一定的牺牲,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一种无奈,毕竟中移动的实力最雄厚,自身的用户基础最庞大。不过也正是因为TD-SCDMA的“拖累”,让中移动的发展一度停顿,而中国联通也找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一度时间中国联通借助率先引入iPhone的策略,抢夺了一部分中高端用户,这不能不说是中移动的一个痛,毕竟流失的基本都是中移动的高端客户。

当然,或许是因为某种“补偿”的默许,很快4G上马的节奏来了,这一次有关部门给了中移动的优先布局权,中移动快马加鞭快速布局4G网络,率先在国内抢夺用户,因为4G本身的速度优势,很快就让联通和电信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虽然后来电信和联通都获得了4G牌照,不过TDD的建设本身就不是他们的优势和意愿所在,而等到FDD牌照发放之后,中移动在4G市场的优势已经再次确立,这时候再想抢回优势谈何容易。

可以说电信和联通吃了一个“哑巴亏”,但这不是其意愿能够决定的。而中移动在获得了4G的优先布局之后,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网点,基站的布局都非常及时迅捷,甚至在套餐推广等方面都是不遗余力的,这也是其能够快速进行迭代的关键。不过如今对3G基站的“下马”,也说明当初在3G时代的巨大投资或许也就烟消云散了。毕竟,花费数百亿补贴终端,TD-SCDMA网络利用率却迟迟不能上升,这是让中国移动非常尴尬的事实。

如今4G网络已经成为潮流,4G网络的覆盖越来越宽泛,这时候中移动终于要下定决心甩手3G了。随着WiFi分流和TD-LTE覆盖进一步完善,TD-SCDMA的网络利用率也必将进一步下滑。“引流”到4G,是中移动最迫切需要的,也是完全明智的。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称,2015年,2G移动电话用户减少1.83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为39.9%。4G移动电话用户新增28894.1万户,总数达38622.5万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29.6%。而3G用户减少8615.4万,已不足4亿。中移动撤出3G,无疑还会继续加大4G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慧镝就曾表示中国移动已完成了超过100万个4G基站建设,而2016年还将新建超30万个4G基站。

其实无论TD-SCDMA的成功与否,对于中移动来说,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也为TD-LTE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虽然前期的投入不菲,但换来今天的局面,对于中移动来说还是值得的。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去年11月,中国联通也初步制定了《联通和电信4G网络的共享建议》。希望能够共享合作,不过,由于二者目前几乎就是“弱势联合”而非强强携手,因此,随着中移动开始涉足了全网业务之后,三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中移动一股独大。联通和电信超越之路任重道远,弯道超车的机会几乎已经被堵死了。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3-03

小刀马

2015年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或许是喜忧参半的一年,喜的是,据国外媒体报道,国际数据公司日前表示,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创下历史新高——共计14.329亿部,较2014年的13.017亿部增长10.1%。华为在2015年成为历史上第四家一年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亿部大关的的手机厂商。此外,联想和小米也有不俗的表现,这三家中国手机厂商2015年的总出货量约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17.5%。

此外,还有数据显示,2015年,三星仍然排在第一,市场份额为24.8%,而苹果和华为则紧随其后,市占率分别是17.5%和8.4%。此外,进入全球前十名的国产厂商还有联想、小米、vivo、TCL、OPPO和中兴,也就是说国产厂商已经占了半壁江山。

不过在欣喜之余我们也看到隐忧,其一是国产手机厂商虽然占据的份额不低,但利润率却不高,近九成的利润都被苹果攫取,还有一部分被三星获得,国产手机厂商瓜分的利润少之可怜。其二是国产手机厂商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内市场几乎已经成了一片红海,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机厂商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在更多的新兴市场寻找发展的机会。其三是国产手机厂商的创新力度还不够,真正可圈可点的创新能力也是寥寥无几,其中华为、OPPO有一些创新技术,小米几乎是在透支自己曾经的市场地位。其他的手机厂商要想进行技术突破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事实上,很多国产手机厂商也看到了目前的市场问题,因此一些大佬也开始喊出转型的市场谋划。比如他们表示需要提升品牌质感与体验,高配置性价比的时代或许已经成为过去,给消费者带来真正好的手机和良好的体验或许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而且,国际数据公司预计,今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增长将与去年持平,这主要是因为市场渐趋成熟,而不是经济放缓。分析师还表示:“虽然经济形势不利,但我们预计如苹果和华为等主要厂商在2016年的表现依然强劲,这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寻求更加成熟的产品。”

和以前过度追逐高性价比,高配置有些不太一样,消费者寻求更加成熟的产品,用户体验和能否满足用户核心需求成为用户的考虑因素,价格已经不是决定购买的最关键因素。以OPPO为例,它虽然没有小米那么张扬,也没有华为那么深的底蕴,不过它在技术储备和创新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譬如OPPO的VOOC闪充技术就是迎合了人们对手机续航能力的诟病,能够快速充电,让用户支持更长的时间,这种技术的积累显然就是给用户更好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OPPO可以成为平均售价最高的国产手机厂商。

此外,华为在移动芯片技术领域的能力,努比亚在延迟拍摄,乐视在生态链构造,vivo在音乐体验等方面的优势都是国产手机厂商表现出来的一种迎合市场的能力,虽然这都是一些微创新,还不能比肩苹果和三星的那种“超能力”,但假以时日,国产手机厂商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使用体验也必将成为一种潮流。事实上,目前很多国产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也相当喜人,新兴市场对中国手机品牌的认可程度并不低,这都说明我们的厂商在迎合用户需求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

国产手机厂商意识到市场的竞争残酷,纷纷考虑转型,结合用户需求和体验进行更多的创新性尝试,这不仅仅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对自身的拓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也只有这种氛围形成一定的鲶鱼效应,国产手机厂商的发展也才会越来越好。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