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6-08-25

小刀马

近日,三大运营商先后公布2016年上半年业绩,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均呈现营收、净利双增长,与过去两年相比,三大运营商经历转型期的震荡后,流量经营渐成为主业,业绩显露企稳回升迹象。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的营收之和还是比不上中国移动,移动的净利润是另外两家利润之和的4.6倍。三大运营商的半年报业绩中,都提及“流量收入”成为收入最大来源。中国电信称,4G用户每月户均流量达到889MB,手机上网总流量同比增长135%;手机上网收入同比增长42%,占移动服务收入比为47%。中移动表示,今年上半年,流量收入达到1950亿元,同比增长26.7%,流量收入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提升至43.3%,首次超越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成为其最大收入来源。中国联通也表示,上半年服务收入为1219.1亿元,同比增长1.4%。服务收入中,非语音业务占比达到了73.1%,同比提升了4.8个百分点。

很显然,三大运营商都已经全面开启了流量时代,而语音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曾经运营商一直担心的OTT业务带来的冲击,在流量增量的情况下,显然也没有给运营商带来实质的压力,事实上,因为存在着差异化内容竞争,运营商做好自己的流量和网络建设才是根本,把更多的内容端让给市场,让互联网企业去经营和运作才是根本,曾经担心自己沦为管道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毕竟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传统的PC(互联网)时代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候的流量经营和传统互联网时代有了很多不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终端应用,服务提升,相应的流量变现变得更加简单,运营商本身又牢固地“垄断”着流量市场,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有降价空间,但是运营商相对默契地遵守着流量变现的统一模式,那么这个价格空间就不会降到太离谱,也不会出现传统互联网时代几乎免费的应用场景,移动网络的发展注定了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流量变现都是移动运营商手中最大的一张牌。

中移动之所以还保持着较高的增长,以及远超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营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流量布局,尤其是4G时代的提前谋划有很大的关系,诚然中国移动拥有自己庞大的用户基础,本身用户带来的流量变现就远远超过自己的竞争对手。当然还有一点原因就是4G网络的布局带来的用户体验要优于竞争对手,这都是中移动能够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

随着FDD牌照的下发,中国电信也在悄然发力,尤其是这次,中国电信也表示,要率先推行全流量计费,电话、短信折合为流量、统一计费。显然对于后语音时代的经营策略都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当然对于用户来说,更重要的还是流量本身的价格区间变化,以及网络本身的覆盖范围和应用体验度。毕竟现在流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流媒体带来的消费欲望和体验快感,这也是流量经营未来潜在的突破口,用户的消费导向和理念变化就是运营商突破的方向。

有业内专家也表示,移动数据流量已经成为整个通信行业增长的强劲动力,未来五年中国数据流量复合增长率将超过70%,到2020年月均总流量将超过5.2EB。因此,对于运营商来说流量经营变得异常重要。值得关注的是,运营商已经开始谋划5G的网络商用,业内普遍预计,到2020年,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洲在内的众多国家将正式启动商用5G网络。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三大运营商已展开前期布局。中国移动在青岛建立5G联合创新中心。中国电信和华为、北京邮电大学等公司和学术机构展开合作,进行5G网络的各项测试。中国联通也和中兴签署5G合作协议。

根据工信部总体部署,我国的5G基础研发试验将在2016年到2018年进行,分为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进行。之后将进入5G网络建设阶段,并有望最早在2020年正式商用。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会如何合作对抗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移动。据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最近还通过“流量开放合作大会”宣布了未来流量业务的战略合作计划。该流量业务战略合作的具体合作方式包括相互开放互为合作伙伴,流量包规格保持一致,在流量币方面开展合作,不限制合作伙伴排他性约束等等。如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这方面多一些合作和联动,或许市场机会也更大一些,毕竟中国移动的实力和底蕴太深厚了,合作或许才有机会。对于用户而言,体验和资费永远都是不变的追求。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8-22

小刀马

曾几何时,市场一直在追逐的是诺基亚将回归手机行业,并且放出了搭建在Android系统下的手机样机等等。但显然在手机市场诺基亚即使曾经辉煌过,但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诺基亚在手机市场如果想再有作为估计很难,于是想独辟蹊径在VR市场寻找“一线生机”,只是在VR市场,诺基亚真的有机会吗?难道真的可以在虚拟现实的箩筐里也能找到自己的菜吗?

诺基亚带着VR到中国?真以为中国遍地是黄金了?VR在中国市场确实很火,但是各类厂商和产品也是不断,市场的争夺异常火爆,不是谁想来抢一杯羹都可以的。HTC、索尼、以及大量的国产VR产商都在紧盯着这个市场,市场的争夺也逐渐白热化。不过诺基亚也比较乖巧地选择了一个相对上游的产业链,试图规避这种残酷的竞争环境。

其实,诺基亚在被微软收购之后就一直想着转型,一方面是向企业市场转换,另一方面是变卖自己的“家产”,但微软在收购了诺基亚之后并没有在智能移动终端市场获得多少机会,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收购,最终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又变卖给了富士康。对于诺基亚来说,能够扔出这个“烫手的山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没有多少核心资产之后,诺基亚的转型就显得非常关键的了。在企业市场,很显然诺基亚的复苏并不是很强劲,否则也不会不断传出要重回智能手机市场的传闻了。而即使再有不舍的记忆,再有辉煌的过去,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了。那么转型到别的领域就无可厚非了,只是在VR市场,是不是诺基亚就真的有机会呢?尤其是要进入到中国VR市场,诺基亚又要靠什么获得机会?

诺基亚带着一款OZO产品在上海发布,这也是Nokia Technologies的产品。在OZO中国发布会现场,它的宣传彩页上广告是“实现虚拟现实”,其实就是个拍摄VR影像的设备。OZO应该算VR领域的产品,不过它是内容制作或采集设备,而不是我们常见的VR眼镜,可以说是VR的上游设备。据悉,OZO能采集更多视角的影像,可以记录全息影像。不过早期的一些影像设备实际上也能达到全息影像的效果,只是在VR还没有流行之前,人们对这种功能并不是很在意罢了。

OZO拍摄的视频采用了标准格式,重新编码之后,通过Oculus或HTC vive这类虚拟VR眼镜,用户可以视频站上观看它采集的视频(OZO Live)。不过诺基亚瞄准的不是民用市场,而是更“高端”的后台市场。他们希望用OZO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影响整个电影行业,这种野心还是颇大的。据悉,OZO在美国售价4万美元,欧洲4.5万欧元,但中国售价没有公布,按国外售价,中国应该在30-40万元人民币之间。虽然在现在VR终端设备不少,但是对于这种后端拍摄设备的需求显然还不是迫切需求,在内容方面重要的不是拍摄设备,而是内容准备和转换,这才是根本。

对于VR电影行业来说,拍摄设备的需求其实也不是诺基亚的优势,毕竟电影拍摄等方面,诺基亚没有多少技术的积淀,在拍摄领域,如果切入到VR行业,相信业界大佬们会有更多的布局,比如索尼等等。此外,我们看到GoPro也曾做过类似的产品,他们产品叫全景摄像机Omni,值得关注的是,它的价格只5000美元(外框+6个GoPro+视频编辑软件),比起4万美元的OZO要便宜很多。由于VR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拍摄、观看和后期等都还略显粗糙。

众所周知,在VR时代的开始,“内容从哪来”是每个VR巨头或创业公司的问题,如今诺基亚希望凭借自己的OZO设备帮助这些公司解决内容制造的问题。其实对于诺基亚来说,VR市场的蛋糕足够大,中国市场也是一个充满了奇妙甚至巨大机会的市场,谁能在这个市场获得先机,谁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不过由于VR设备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技术、研发、市场、内容等等的约束,如何找准定位也需要时间来逐渐摸索和沉淀。

除了诺基亚之外,我们看到英特尔也在VR市场加紧布局,而且这种布局也是瞄准后台和高端核心市场,英特尔看中的芯片的机会。据悉,英特尔也推出了自己的RealSense 3D摄像头,该摄像头可以识别物体、测量距离,就像微软的Kinect一样,还能实现姿势跟踪。英特尔的Alloy项目是一款不需要额外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的一体化虚拟现实眼罩。该设备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线虚拟现实眼罩,它拥有自己的处理器和电池,而且可以自主追踪房屋内的动态,并通过追踪用户的手指与虚拟物体进行互动。它还配有内置摄像头,帮助用户看到房间内的其他物体以及附近的人。

事实上,该设备与微软通HoloLens推广的“混合现实”概念类似。英特尔还将于明年对Alloy的硬件配置和API(应用编程接口)进行开源。“任何人都可以利用Alloy硬件,将它与Windows Holographic整合,并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虚拟现实系统。”有意思的是,英特尔还计划在好莱坞创建工作室,为用户带来体育和娱乐内容的360度虚拟现实体验。而且,英特尔还将发布最新的Joule一体化芯片模块,这也是2014年推出的物联网模块Edison的后续产品。Joule是一个安装在小型模块上的超微型电脑,可以应用于机器人和增强现实眼镜等各种产品,而且能够大幅节省新设备的开发时间。而且英特尔还发布了一款一体化RealSense设备Euclid,可以方便开发人员将传感器引入任何机器人。

同时,我们看到,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行业收入将从2016年的52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620亿美元。按照这一预期计算,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市场将在2015-2020年间实现181.3%的复合年增长率。IDC也表示,“随着基于智能手机的低价虚拟现实设备推出,消费市场已经准备好接受新的用户原创内容。医疗行业最近的发展证明,增强现实眼罩可以在工业层面产生强大影响,其不俗的前景预计将于未来5年逐渐在教育、物流和制造等其他领域实现。”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硬件在2015至2020年的预测期内将产生超过50%的收入,软件收入也将快速增长,2016年增速超过200%,但很快就将在预测期内被服务收入超越,原因是物流和制造企业需要获得企业级支持。这个市场未来究竟如何,或许还有不少变数。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8-16

小刀马

其实从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的某网约车的价格就没有多少实惠了,于是很多人开始转移到易到,优步等等“新兴”的貌似市场份额还不是很大的网约车。不过当滴滴又把优步收购了之后,网约车市场的格局又单一化了,这时候的市场大佬们开始要“收网”了,资本要盈利的压力或许也越来越大了,于是我们看到在很多城市的网约车价格也在不断地上调了。当然,在市场经济下,资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盈利,或许还希望获取暴利。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天下没有永久的免费午餐。

只是当一种新型的模式出现之后,让用户获得了相匹配的价值和服务之后,才能在价格上进行相应的溢价空间。在这方面,网约车还是有优势的。只是对于更多的大众用户而言,最终的衡量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了价格的刺激,或者优惠空间是不是足够诱惑。如果没有足够的诱惑之后,那么选择的裕度就会收窄,很多人会选择出租车,公共交通设施,甚至自行车等等。这其实就不仅仅是一个观念的转换了,而是价格的可承受程度,以及是不是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的一种从众心理。

网约车的起步阶段就是靠这种刺激获得大量的用户基础的,无论是多少亿的用户体量,如果这个平衡点被打破之后,很多用户还是回归“传统”,这是人性的价值所在。无法说孰好孰坏,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奈。当然,对于网约车而言,在抢用户抢市场的时候,进行大面积让利是一种“野蛮”占领市场的行为,当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开始收窄让利空间,进而不断提价进行资本意志的兑现,这也是市场行为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物极必反,如果过度地提升价格空间,有可能把用户又撵出自己的阵营。这一点在国内尤其需要注意。

尤其是在市场还存在竞争对手的时候,更是如此,除非网约车真正地一统江湖了,只是即使那样,还有出租车本身的分割市场。毕竟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虽然存在着各种诟病,但用户在权衡利益的时候,最终会无奈地选择更具有性价比的服务。同时,当一个盘子足够大的时候,问题也会频频出现,事实上,网约车的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显现,虽然仅仅是个案,但造成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一个新兴市场行为而言,小的问题如果发酵起来,也是一次大的问题集中引爆。

当然,对于资本而言,在经历了长期的布局之后,收拢资金,或者渴望暴利的背后会不断地催生各种收益的集中体现,而涨价也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模式。我们看到,当《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后,确定了网约车的合法性之后,网约车的价格实惠陡然减少了。有媒体称,目前北京滴滴快车的起步费为1.8元/公里,时长费0.5元/分钟,最低消费为8元。在六月份之前,滴滴在北京的计价标准为1.5元/公里,时长费用为0.3元/分钟。从每公里价格上涨幅度计算,上涨幅度为20%。事实上,在多地网约车价格上涨幅度普遍在20%—30%之间。

有的司机也表示,“现在补贴门槛变高了,这部分钱越来越不好拿了。”原来司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补贴,但是现在接单奖励和早晚高峰的补贴都收紧,最初每天接满10单就能拿到补贴50元,后来提升到16单有奖励,现在更是需要满26单才会有奖励。有的高档车司机因为涉及到保养、油耗等各方面的费用考量,在补贴条件苛刻之后,开始考虑转行。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在市场经济下是双向选择,其实当越来越多的豪华车都加入到网约车行列的时候,本身就说明这是一个相对“暴利”的行当,毕竟豪华车车主都开始对某些“行业”蠢蠢欲动的时候,可见其中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而当他们远离的时候,也说明这个行业开始回归了“理性”。

其实在网约车合规之前,相应的价格变迁就已经开始了。相信以后这种价格变迁还会继续,最终无限接近于出租车,最后比拼服务。当然,对于更多的用户而言,或许未来的出行还是以公共交通为主,这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方式。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虽然苹果iPhone7的发布越来越临近了,但是中国市场的期待并没有想象的高,事实上,外媒也觉得中国用户已经不再对苹果情有独钟了。苹果也不再是原来的苹果了,中国用户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原有苹果在中国用户心目中的地位也已经下滑了不少,这一点从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和利润下滑就可以窥得一丝端倪。

我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苹果的产品在中国用户心目中的地位下滑了呢?要知道库克频频出访中国,并且在中国市场开设了越来越多的直营店,面向用户的门槛也逐渐降低,用户应该更加青睐才对啊。其实仔细看看近年来电子消费品的发展以及中国用户的变迁也不难看出其中的症结所在。归纳起来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件快消品,既然是快消品那么就意味着快速的迭代,迭代的基础是技术和应用的变迁,而苹果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从iPhone6 Plus之后,就没有再吸引中国用户的地方了,而且据说iPhone7的变化也不大,这样如何能吸引到日益挑剔的中国用户?

其二是中国本土厂商的技术变迁和应用拓展要优于苹果。这一点无论是华为、小米、vivo、OPPO、乐视、酷派等等厂商对用户的把握和需求趋势更加直接,也常常能找到用户的痛点在哪里,相应推出的产品也就更具有针对性,虽然不如苹果iPhone那么显赫,但是对于一部分细分市场的用户却非常实际,也能很容易地抓住他们的心。这是近年来中国本土厂商最大的进步之一。

其三是苹果iPhone的性价比越来越不具有竞争力。虽然苹果并不承认之前在俄罗斯被指责操控手机价格,但是因为苹果手机的价格区间异常高,经销商本身的利润空间有限,大部分都被苹果攫取,甚至代工企业富士康都很难拿到一个满意的代工利润。苹果赚得太狠了,而在这方面国产手机厂商的价格更具有杀伤力,再加上技术和应用的提升,让中国用户更能接受这样的价格区间。

其四是中国本土厂商的产品迭代速度更快。近年来很多中国本土厂商的产品几乎都是一年两次迭代,或者进行差异化布局,子品牌频出,就是抢夺不同的用户群。苹果一度也推出了iPhone SE,但显然并不成功。而且虽然苹果喜欢在数字产品之后,也会推出一次S的系列,但产品的差异化太小,对于一款价格不菲的产品而言,如果差异化不大,人们的选择欲望就会大打折扣。而中国本土厂商的产品因为价格比较便宜,人们在选择迭代的时候,犹豫指数会小了不少。

其五是品牌影响力以及高端渗透力越来越差。曾几何时,苹果手机产品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名词,也是社会高收入人群的首选,甚至被标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是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苹果产品,这种“阶层”的差异化越来越低,用户越来越体现不到拥有一台iPhone的荣耀,或者说是“虚荣心”了。而国产手机品牌本身的质量和应用逐步提高,用户并不以使用国产品牌的手机就是这么“掉价”的事情,因此,倒戈的用户也就越来越多,再加上国产手机本身的迭代速度异常迅捷。当苹果iPhone7还在“纠结”于双摄像头的时候,一些国产手机品牌的产品早已经推出了这种配置了。这其实也是在间接地打苹果的脸,再加上,当苹果还在纠结16G、32G、64G内存的时候,一些国产手机品牌已经推出了128G的产品了,而且几乎是标配。对于喜欢自拍的同学来说,这本身也是一种诱惑力。

在综合因素的叠加下,苹果逐渐脱离了中国用户的主要购买目标也就无可厚非了。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8-10

小刀马

曾几何时,中国市场是苹果库克的最爱,也确实帮助苹果赚了一个盆满钵满,后来中国市场开始“萧条”了,当然主要是针对苹果的产品,这时候虽然库克还表示对中国市场看好,不过目光也开始瞄向了印度市场,印度市场一度也给苹果带来了不菲的份额和营收利润率。不过,如今苹果在这两个市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下滑,这时候,苹果不知道还会如何说?库克又不知道又会如何想?诚然,很大的原因之一是苹果iPhone7还没有出现,或许随着今年秋季苹果iPhone7的问世能让苹果在全球市场“扳回一局”,但是在中国印度市场是否还能再度崛起却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日前,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公布报告称,在印度这个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市场上,苹果公司在第二季度中的iPhone销售量大幅下降35%,从去年同期的120万部降至80万部。这种下滑很明显地表明苹果公司此前发布的低价iPhone SE未能在印度市场上成为大赢家。同时,印度第二季度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则同比增长19%,至3100万部,其中Android智能手机的占比高达97%以上。

有意思的是,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近日发布的中国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及市场份额前五名的品牌。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别为华为、OPPO、vivo、小米和苹果,出货量分别达到1910万、1520万、1300万、1280万和730万,其中除了小米和苹果外相比去年同期都有所增长。苹果在中国国内市场的营收同样也出现了下滑,据财报数据显示该季苹果大中华区的营收同比下降多达33%。

为何苹果在中印市场先后出现大幅下滑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苹果对自己的产品过于自信,太相信iPhone SE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了,事实是发展中国家甩了苹果狠狠的一记耳光。另一方面苹果不仅仅在产品技术上鲜有更大的突破,而且价格居高不下,攫取了太高的利润,把整个用户当作了“砧板上的肉”肆意剥削和宰割。随着越来越多厂商的崛起,尤其是构筑在Android系统下的应用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并且不断地利用更合理的性价比优势压制了苹果的扩张。

其实,分析机构也看出了其中的问题症结,Strategy Analytics就指出,苹果公司将需调低iPhone定价至更低水平,吸引更多的运营商补贴,并通过旗下专卖店或在线渠道扩大其在印度市场上的零售业务,才有望在未来取得重大的印度市场份额增长。而在中国市场,除了价格因素之外,苹果还面临着中国大量崛起的新生代手机厂商的竞争,华为、vivo、乐视、OPPO、小米等等都是不断崛起的竞争对手,近日乐视收购了酷派之后,依托自己的生态系统也开始发力移动市场,这对苹果来说又是一个在中国市场的有力竞争者,苹果想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份额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iPhone7的出现估计也很难扭转颓势。

此外,三星的复苏势头也非常迅速,经过了不断整合和技术创新之后,三星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这一点也是苹果必须面对的有力竞争者。或许苹果还指望iPhone7能够重新唤起市场对苹果的关注,并且再次夺回市场的眼球。但随着 9 月 iPhone 7 发布时间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爆料消息显示 iPhone 7 的更新仅限于小幅度调整的外形、双摄像头、配置升级等,而鲜有更加鲜明甚至真正能唤起人们欲望的改变,这样的新品能唤醒市场对iPhone7的追逐热度吗?估计很难。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随着国产手机品牌的不断发展壮大,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的发展之路越来越艰难,苹果手机作为手机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外资品牌之一,在中国手机市场中的日子越发不好过。对于用户而言,早已经走过了盲目崇拜的年代,对于一款消费产品的忠诚度也非常有限,如果没有真正的触发条件,用户也不会买账,尤其是市场的选择越来越多元之后,用户也逐渐成熟和理性。要打动他们的心也越来越难,不知道iPhone7是否可以呢?对于印度市场而言,或许更注重的是价格优势,很多中国本土厂商包括三星在印度市场的发展都不错,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价格定位和市场掌控能力更强,更符合用户的需求和希翼,这或许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苹果要撬动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许也是不易。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6-08-02

小刀马

8月1日晚间,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002739.SZ)发布公告,中止此前拟发行股份购买的标的主要包括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美国传奇影业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对于中止收购,万达院线给出的理由是:由于交易预案公告后证券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交易各方认为继续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条件尚不够成熟。

毕竟,当初万达院线是计划以372亿元的代价来收购集团影视资产,同时以不低于74.84元/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80亿元用于影院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有意思的是,万达院线今年2月23日停牌,5月12日宣布收购事宜,之后收到深交所问询函。在复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万达院线又叫停了此次重大资产收购计划。其实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昔日停盘两个多月,规避是市场下跌的风险,在公布了收购计划之后,股价开盘没有进行补跌,相反走出了上扬趋势。不过随后又开始了下跌行情,伴随着大盘的不稳,股价开始逐渐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叫停收购或许也是无奈,但是规避风险却是走出了一步资本市场的“好棋”,起码没有补跌。这样看来中止收购的益处还是不小的,对于证监会而言,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万达院线也算合理地利用了规则吧。至于现在的股价下滑,是和目前的大势有关,之前的大盘波动带来的利益受损已经被合理地规避了。

万达院线给出的解释称,万达影视、青岛影投(含传奇影业)以及互爱互动出于经营需要于2016年5月开始启动业务、管理、财务、人员等方面的内部整合。由于传奇影业收购完成时间较短、体量较大,且涉及中美两地电影制作业务,交易各方经审慎研究后认为,交易标的宜在内部整合基本完成后,公司再探讨与交易标的间的整合机会,可以更好的发挥整合效应,更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万达收购传奇影业后,预计其2016年扭亏为盈,但是由于传奇影业收购时间较短,客观上需要独立运行一段时间,以证明盈利预测的稳定性,再择机实施重组更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或许传奇影业的未来有太多的不可确定性,是否能够迅速扭亏盈利也未可知,虽然万达号称有扭亏相似企业的经历,但是传奇影业毕竟还是不太一样,即使有一些有价值的IP,但能够合理转换过来才行。

事实上,当初收购传奇影业的时候,就面临着不小的整合压力,虽然万达在面对亏损企业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功经验,万达院线在收购AMC之前,AMC一年的亏损是一个亿,万达收购了之后就做到了盈利,万达认为传奇影业也会扭亏。事实是不是真的这么简单?根据公告显示,万达影业在收购青岛影投之前2015年的利润为1.3亿元,而收购之后,因为青岛影投的子公司传奇影业2015年亏损36.28亿元,青岛影投在2015年整体亏损42.38亿元,所以万达影业在收购传奇影业之后,万达影业亏损39.7亿元。从披露数据来看,传奇影业在2014年、2015年分别亏损22亿元、36亿元,但其承诺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内累计实现净利润31亿元。如今收购中止,是不是这种净利润的预期也不易实现?

万达院线还强调了,证券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交易各方从更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角度,拟探讨调减交易价格的可行性。当然,这种说法其实也是两可之间。毕竟,万达院线还将以2.8亿美元收购时光网全部运营实体的100%股权。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其实一度时间王健林是渴望万达影业单独上市的。但因为政策面的收紧,再加上IPO排队的太多,万达影视寻求IPO的时间估计会很漫长,因此才选择被万达院线收购,但如今来看,这次收购的中止,是不是也意味着万达影视未来还是会尝试单独IPO?既然短时间内不能被纳入到万达院线的旗下,再加上业绩本身的整合压力,如果将来的确出现转机的时候,单独IPO也是有机会的。

由于收购万达影业的体量太大,万达院线无奈选择了放弃,而收购时光网,看中的是影视媒体及电商服务平台业务。时光网拥有全球影视数据库、千万级电影会员及全球影视娱乐媒体资源,与国内外片商和全国众多影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主要为电影观众提供从媒体资讯,到评分影评,到在线购票,再到正版衍生品的一站式电影服务体验。有意思的是,同样都是资本运作,一个体量大选择了放弃,一个相对体量下,就选择了拿下,这时候就不考虑资本市场本身的萎缩和不景气了吗?其实最终的目的还不是市场本身的影响,或许内部的影响才是关键。

除了时光网之外,我们也看到,光线以23.83亿现金和价值23.99亿元光线股票的代价换取猫眼57.4%的股权。根据易观智库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收入144.96亿元,在线选座以69.08%的占比成为中国电影出票最大渠道,传统线上团购与线下售票等渠道仅分别占比11.23%和19.69%。可见,BAT巨头们都在抢占在线票务市场,无论是阿里巴巴、腾讯还是百度都在这方面有深度的布局,市场的角逐也会更加激烈,万达作为院线方的代表之一,自然也不希望这块蛋糕都被别人吃了,这或许也是出手时光网的目的之一,至于万达影业,现在盘口太大,资金动用太大,本身的业绩不确定性又很多,先放放吧。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15567321。转载烦请保留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