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7-02-06

小刀马

虽然“电子竞技”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学科或者产业,也成为一种正式的赛事,无论是电子竞技直播产业如何如何火爆,相关的竞赛又获得什么部门的批准等等,但是对于网游而言,如何限制甚至禁止未成年人的参与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个争议话题,有朋友甚至说,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网游对孩子带来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毕竟孩子还沉浸在很多未知和未确定中,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影响了。这也一直被家长所诟病,乃至对孩子做出种种的限制,但依然效果甚微。我们也看到很多关于戒除网瘾的报道,甚至一些恶性案件等等,都说明这确实是一种社会现象,单靠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简单地根治或者消除,需要多方的合力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

笔者看到周围太多的孩子玩游戏的热情以及熟练度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才可以练就的。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媒体报道,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将出台:禁止未成年人0-8点打网游。据悉,我国第一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正在征求意见。这份条例送审稿,共四千多字,三十六条,是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网络保护的法律。其中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网络欺凌未成年人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使用未成年人网络个人信息,须经未成年人本人或监护人同意等。

根据今年1月23日刚刚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也就是19岁以下的网民,已经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上海、安徽、重庆、四川等8个省、直辖市的调研结果,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经由15岁降到了10岁,占46.8%,最低触网年龄3岁以下的,也占1.1%。

如今的网络游戏中,有很多为了吸引用户,经常会有一些暴力或者是色情的设计,吸引大家去用,时间一长,(未成年人)就觉得就是现实就应该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悉,2015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17天的名为“护苗2015——网上行动”的行动,主要开展以少年儿童为主要用户的重点网站、应用进行集中治理,对有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进行全面清理。其实,类似的整治一直都有,但在网络这个无形的空间里,想要“堵”住不好的信息,并不容易。

限制上网的时间,规定游戏的时间段,要求终端设备在出厂时或销售前,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等等,在此次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条例的送审稿中,规定、要求、限制的条文并不少。这都是一种小心的呵护。而且,我们也看到太多的孩子早早地就接触手机,而手机端的游戏发展也非常迅捷,看看腾讯的营收有多少是来自于手游或许也不难看出这个市场孕育的机会有多大了。而手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获得更容易,玩起来更不好掌控。

对于孩子的监管,家长无疑是最主要的,教育孩子如何正当地使用手机,适度地玩一些手机游戏才是根本,而对产品的监管需要有关部门去设立门槛来监督,多角度去呵护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自制能力差,笔者在春节外出旅游的过程中,一个团里的小孩子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在乘车的时候,就餐的时候,排队等候的时候都是拿着手机玩游戏,家长也是不停地催促不能玩了,但是还是一把一把又一把地玩上不停。手机游戏简单,快捷,碎片化利用非常强,玩起来很容易上手,很多小孩子玩起来得心应手,几乎不需要介绍就可以看懂,很快就会熟稔,进而就可以一关一关地玩下去,也曾看到一个几岁的孩子玩一个贪吃蛇的游戏非常熟练,因为简单,又很好晋级,因此也很容易吸引小孩子去把玩,而且,现在大型的手游也开始出现,对于孩子的吸引力依然存在,如何监管和引导,对于家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而且手机上网,Wifi的普及也越来越方便,手游的网络化一样需要引起关注,而且家长的监管同样不可忽视,虽然可以设置一些儿童锁之类的,但是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渴望娱乐的小孩子的好奇心和“破解”能力。

—————————–

(作者简介:小刀马。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微信:daomawuyu99。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小刀马

对于谷歌来说,手下的资产太多了,随便出手一下都是“亿”量级的,不过当初5亿美元收购的卫星图像公司最近据悉以3亿美金的价格出售了。虽然我们不能确保数字的真正精确性,但是业界传闻是谷歌贱卖了。也就是说这个生意谷歌是亏本出售了,或许也预示着谷歌对于卫星图像市场的淡化,或者对于未来的发展重新开始了规划,乃至需要剥离这些资产,当然也或许谷歌在逐渐转换为一家“轻量级”的公司,需要剥离一些不太重要的业务,只是一度时间谷歌地图是那么靓丽的产品线,难道这样剥离卫星图像业务不会使地图产品受到影响吗?幕后又显示了谷歌怎么的布局野心,或者是无奈呢?

“贱卖”被业界达成共识了?

据悉,谷歌和地图创业公司Planet Labs周五宣布,后者将收购谷歌旗下卫星图像公司Terra Bella,此前谷歌在大约两年以前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Planet Labs将收购Terra Bella业务和卫星,而谷歌则将继续通过授权的方式为其地图产品提供卫星图像。显然谷歌还是急需要地图,虽然出售,但是业务产品线还需要。

内部人士表示,Planet Labs的收购价低于谷歌当时收购Terra Bella时的5亿美元,但这项交易的价格仍在3亿美元以上。该消息人士还透露,谷歌将成为Planet Labs的大股东,并继续基于对Terra Bella将可取得长期成功的期待而对其进行投资。这也说明,对于地图业务谷歌无法割舍,也割舍不了,太多的产品线还需要谷歌地图的支持和支撑,剥离,或许仅仅是资产的剥离。

市场解读为:这项交易代表着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为管理支出而做出的最新努力,目前其正在整个公司范围内采取这种措施。潜意识就是谷歌为管理支出已经煞费苦心了,能剥离的或许都要将剥离出去。这样或许也是为了“精兵简政”,帮助谷歌有一个更好地财务预期吧?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时间里,Alphabet已经取消了通过太阳能无人机提供互联网服务的计划,停止扩大其谷歌光纤(Google Fiber)互联网服务,并放慢了开发无人机送货服务的步伐。另外,多名公司高管也已离职。据悉已经有多名地图高管被Uber挖走了。对于一个网约车平台而言,地图也是生命线。

此外,Alphabet在上个月公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的“其他押注”(Other Bets)业务在2016年第四季度蒙受了10.88亿美元的亏损,营收为2.62亿美元。或许这才是迫使谷歌不断地收缩的内在因素,怎么说也是10亿美元的亏损,如果不能及时转移和调整,那么未来的包袱或许会越来越大,谷歌即使再有钱,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早点甩手,或许也是最好的办法了。

可怜的Terra Bella?

对于Terra Bella来说,其前身为“Skybox Imaging”,谷歌是在2014年以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的。当前Terra Bella共拥有七颗数据采集卫星,除了谷歌地图之外,它也向第三方提供服务。

谷歌剥离了这个业务,也是因为“与自己发射和运营卫星相比,直接从第三方购买影像数据的成本效益更高。”曾经不差钱的谷歌如今也需要精打细算了,就犹如苹果要状告高通一样,原来的专利费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是当业绩下滑,份额和利润双双出现下滑的时候,苹果也不得不开源节流了,需要从高通身上“揩油”了。对于谷歌来说,是不是也有点这样的“同病相怜”呢?

其实无论东家是谁,对于Terra Bella的影响都不大,自己的业务还是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对Planet Labs来说,本次收购会让自己更具竞争力。当然,对于谷歌本身的一些专家,或许需要“另投明主”了,事实上,也是有部分高管选择了离开。

据消息人士表示,Planet Labs一直在努力寻找客户。其运营着数十颗卫星,每颗重量在10 磅(4.5 kg)左右,但只能提供低分辨率的图像。相比之下,Terra Bella的卫星更加强大,图像采集品质也更高。收购之后,对于Planet Labs的业务延伸无疑也是大有助益的。

市场还有一种说法是,随着地图业务的第三方产业化,对于其他的应用用户来说也是好事,比如苹果和诸多的手机厂商,网约车平台等等,毕竟不在谷歌的掌控之下之后,竞争或许更加公平,当然,对于谷歌而言,是另有隐情的。

谷歌地图的辉煌十年间

地图业务对于谷歌来说,曾经是异常的繁荣和辉煌。一度时间应用也是铺天盖地。谷歌地图的诞生之初,就像一本活的地图册,当时的在线地图行业领导者MapQuest提供了各种可以打印的方位列表,但谷歌却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将导航路径叠加在地图上面。

而且,谷歌地图还可以直接在网络浏览器上加载地图,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探索整个世界。也不必安装专门的软件,当时的体验感超强,很多人很快就爱上了它。2005年,没有人能够真正参透网络地图的潜力,也没有人知道它会在未来的网络生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事实证明,这个业务太厉害了。据悉,如今谷歌地图的用户早已经突破了10亿。已经成为仅次于搜索引擎的谷歌第二大资产。

谷歌地图从一开始就在互联网上推动“位置”这个概念。事实上,我们现在在地图应用中关于“位置”也是最常用之一,现代地图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或许也是因为谷歌地图的出现,当然包括各种LBS的应用出现都是如此吧?当然,谷歌不是第一家做地图的。早在2003年,谷歌就有一款名叫“Search byLocation”(按地点搜索)的产品出现了。该服务2003年9月作为谷歌实验室的一个实验项目推出,那或许也是谷歌第一个与地图有关的项目。

到了2004年,谷歌进行了三笔规模不大的收购,收购对象分别是Keyhole、Where2和Zipdash。 Keyhole在这三笔交易中的规模最大,但具体价格一直没有披露。当时,这家创立仅3年的公司拥有30名员工,他们以69.95美元的价格出售一款企业级卫星地图软件。这项关键技术可以将卫星图像拼接成大幅世界地图,然后将其切割成数百万块,这样一来,用户便可鸟瞰地球,然后定位到具体的地点。2004年,只有3名员工的创业公司Zipdash正在开发一款移动交通应用,有意思的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注册,所以连“公司”都算不上。当时,Zipdash只支持Nextel手机。Zipdash只卖了200万美元。谷歌捡了一个大便宜。Where2开发了网页版谷歌地图,Keyhole开发了桌面版谷歌地球,而规模最小的Zipdash开发的移动版谷歌地图反而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产品。

据悉,谷歌地图流量不断攀升的是由于两件事情:谷歌地图增加了来自Keyhole的卫星数据,让人们可以从天空俯瞰自己的住所;谷歌优化了代码让谷歌地图的运行速度得到提升。此后,谷歌地图的增长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如今卖掉卫星图像业务,并不代表着谷歌不做地图,相反,这还是谷歌的重要的支点之一。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业务不可或缺。

Uber的小野心

据悉,Uber计划投资5亿美元开始绘制自家地图,这一计划还包括在美国和墨西哥地区投放地图取景车收集数据和图像。Uber的打车服务一直依赖于谷歌地图,谷歌没打算进入打车服务领域,因此这两家公司不存在利益方面的冲突,两家公司也乐意在地图方面合作。

但是,随着这两家公司都在向高度依赖地图的无人驾驶方向发展,曾经的合作伙伴成了竞争对手,两家公司也都不期望在地图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合作,Uber绘制自家地图来代替谷歌地图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Uber在地图方面的需要集中在道路和位置的精确性方面,而现行谷歌地图揽括的内容太多,有些内容与Uber业务无关。正如Uber方面指出的一样,“谷歌固然优秀,但诸如海洋地形这样的信息与Uber毫无关联。”

于是,Uber想另起炉灶,绘制自家的地图,他们挖来了谷歌地图负责人布莱恩·麦克伦敦(Brian McClendon)担任副总裁并负责地图方面的业务。随后,又同卫星图像公司DigitalGlobe达成了多年的合作协议,DigitalGlobe公司的卫星将为Uber提供高清晰度图像。

紧接着,继布莱恩·麦克兰登之后,Uber又挖来了第二名谷歌地图业务高管——谷歌地图产品管理总监马尼克·古普塔(Manik Gupta),出任地图产品总监。古普塔已在谷歌地图业务部门任职7年。

Uber希望通过强化地图业务来摆脱对谷歌地图应用的依赖,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家资产。未来的咬合,或许更多的产品或者是物理连接应用都会来自于第三方提供商,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当然,做地图对于Uber来说也是压力不小,技术和投入都是重点。

谷歌出售自己的卫星图像业务对于剥离资产和减少支出无疑是有好处的,再加上本身的产品空间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把“硬件”业务剥离,专心做自己的在行的内容,或许对于谷歌地图也是比较好的选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端的应用会更加多元化,对于地图的需求也会催生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一点不仅仅是手机应用,包括无人汽车,无人飞机等等都会依仗地图的同步跟进,技术的延展也会更加多元化,这一点我们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技术和产品涌现,真正让用户有更好的应用体验。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微信:daomawuyu99。转载烦请保留此段。)

2017-02-03

文/小刀马

近日,苹果在中国起诉高通滥用市场地位,索赔10亿元人民币。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为何苹果选择在中国起诉高通?当然,苹果后来在美国也起诉了高通,在两个市场发起诉讼,也显示了苹果这次是势在必得?

resize

10亿是一个幌子?

苹果称高通滥用在芯片行业的地位,并寻求10亿元人民币(约合1.4532亿美元)的损失赔偿。此外,苹果还称高通未能信守承诺,确保广泛而平价地提供“对标准必要的专利”授权。

对于苹果和三星使用的调制解调芯片,高通是主要的供应商。这样的芯片连接了手机和无线通信网络。最近一个财年,这两家公司贡献了高通235亿美元营收的40%。

苹果现在显然是要“反咬”高通一口,想要要回一些“利息”。当然,更主要的是苹果希望在中国能够诉讼成功,这样对于全球市场,对高通都是一次严重的打击。而选择在中国“状告”高通,是因为有先例在前。

早在2015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对高通处以9.75亿美元罚款,并为智能手机厂商授权使用其技术设定了费率,从而终结了令高通在中国市场上的增长受到威胁的调查。当时,高通发表声明称,发改委判决该公司违反了中国反垄断法,并表示该公司并未对此判决提出异议。高通被处以人民币60.88亿元(约合9.75亿美元)罚款。

苹果是不是看到了这是一个“契机”?那么为何不是当初就起诉呢?而是拖到了现在?因为苹果的利润和份额下滑吗?还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不够了,希望高通“吐出”一部分利润,寻求和中国手机企业的竞争平等机会?

高通强硬表态就一个意思,“宝宝”不服?

高通执行副总裁、总法律顾问唐·罗森博格(Don Rosenberg)表示,在2015年中国监管部门提出要求之后,高通向苹果和其他客户提供的条款是一样的,而高通将在中国法院为自己的商业模式辩护。

罗森博格表示:“苹果希望支付较少的费用去使用高通的技术,苹果中国子公司提起的诉讼是其中一部分。苹果得到的条款实际上已经被100多家中国其他公司所接受,但苹果甚至拒绝考虑这样的条款。”

1月17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高通提起诉讼,称高通利用违反竞争原则的方式去维持在手机芯片市场的垄断地位。上周五,苹果也在美国对高通提起诉讼,要求高通赔偿10亿美元。很显然,苹果这次要玩一次大的,在全球市场“阻击”高通?

当然,高通也表示,将在美国积极应对FTC和苹果的诉讼。近年来,高通几乎成了一个“倒霉蛋”,因为在很多市场都面临着应对诉讼的压力。去年12月,韩国反垄断监管部门对高通处以1.03万亿韩元(约合8.54亿美元)的罚款。监管部门认为高通在专利授权中存在不公平行为,而高通表示将上诉。当然,在中国市场,高通选择了“默认”,当然潜在的“因素”也是因为中国市场太庞大,中国手机厂商的增长势头和发展需求对于高通来说,根本不可能放弃,选择“妥协”,也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势头。

但是苹果如今也选择在这个起诉,显然也是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机会,以及对高通施加压力。这显然是高通无法忍受和接受的。苹果毕竟不是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高通显然不会认怂的。

高通表态强硬,其实也是一种态度。在1月26日,高通召开了财报分析师会议。在会议上,高通高管团队着重回应了与苹果之间的诉讼纠纷,并为自身核心业务进行了强硬的辩护。很显然,高通计划“死磕”苹果。

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Steve Mollenkopf)在会议上表示:“苹果的不满虽然有着诸多的说辞,但是最终还是归结为商务纠纷,与知识产权的价格有关。在市场上,高通用自己的技术创造了价值,虽然苹果用这些技术赚得无数利润,它还是想支付比公允价值更少的钱。”

苹果要专捏“软柿子”?

苹果在诉讼中表示,高通一直都在“收取与其毫无关系的技术的版税”。目前,高通向每部iPhone收取近4%的专利授权费用,以每部近800美元的售价算,高通抽取的费用在15美元左右;按iPhone一年2亿台的销量计算,高通可以从中获得高达30亿美元的授权费用,苹果正是针对于这种收费模式提出质疑。当然,也是因为苹果手机本身就是“暴利”,被高通咬一口也是自然,现在苹果显然想让高通把这块肉吐出来。

其实,还是因为苹果的销量下滑,以往利润丰厚、财大气粗的苹果对专利费才变得如此“斤斤计较”了。但是,虽然苹果强硬,但高通更强硬,在面对苹果这次的诉讼上,高通是肯定不愿意让本的。毕竟,作为移动网络专利领先的企业,高通经历的诉讼也多了去了,不在乎苹果祭出的诉讼利器。

高通其实现在也是箭在弦上,根本不可能认怂,当初接收中国发改委的处罚也是历经多日,并且实在是中国市场的蛋糕太大了,根本容不得高通放弃。而苹果就不一样了。更何况,如果高通认怂,那么众多接受授权的供应商就会群起而攻之,高通面临的压力更是巨大。

有意思的是,高通竟然指责苹果挑唆政府机构调查高通,比如美国FTC和韩国公平易贸委员会。高通总裁德里克·阿伯利(Derek Aberle)便说:“苹果在全球各地挑唆监管机构打击高通,它不断歪曲事实,隐瞒信息。”

高通也表示,在创新方面高通是产业的领导者,在智能手机的各个方面都有高通的身影,这些技术有的是高通提供的,有的是在高通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苹果一直是高通技术和投资的最大受益者,它不需要向核心技术投一分钱,就可以轻松进入智能手市场。

高通甚至表示,“苹果以我们的技术作为基石,成为全世界利润最高的智能手机企业。现在苹果向高通的智能手机业务模式发起挑战,它攻击的不只是高通,而且还会伤害到智能手机竞争,高通的业务模式是支持竞争的。”

其实当初高通接受中国发改委的处罚,也是因为该公司将提供3G和4G基本技术专利授权,并不再要求将这些专利的使用权与该公司的其他专利进行绑定。高通将按类似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费率向中国手机厂商收取专利授权费用,中国企业本身就给了高通不少。即使如此,发改委也是历时两年才结束了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可想而知,期间遇到的阻力也不小。

高通不会轻易向苹果让步,也是高通自己的日子也不是太好过。1月26日,高通发布了2017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报告显示,高通第一财季净利润为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5亿美元下滑54%;营收为6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8亿美元增长4%。

对于两大巨头来说,或许角力才刚刚开始,以后来回撕扯的日子还长的呢,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市场,或许诉讼都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角逐。也或许最终双方会达成和解,毕竟现在双方的合作还在延续,高通也表示,苹果是其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苹果也离不开高通的支持。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微信:daomawuyu99。转载烦请保留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