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7-05-27

小刀马

近日,有消息称,日本夏普又要回归中国市场了,而幕后的最大推手无疑就是富士康了。郭台铭投资了夏普之后,就一直有意把夏普再度引入到中国市场,不过相对夏普液晶屏和电视之外,夏普手机进入到中国市场的机会还有多大?真的很难被看好。当初日系手机厂商全线退出中国市场,不是技术不行,也不完全是渠道不给力,是实在没有适应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中国用户的需求,在智能手机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夏普还是索尼等厂商都没有获得足够的份额,最终无奈退出。

时隔多年,日系手机厂商靠什么在中国市场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众所周知,在中国市场这个桥头堡日系手机厂商显然是没有多少机会的,即使苹果和三星都在不断地遭受着“滑铁卢”,中国本土手机厂商的发展势头以及技术能力、产品迭代速度、对用户的脉络掌握、渠道布局能力等等都是非常占有优势的。对于夏普来说,虽然有富士康的代工优势带来的市场浅显机会,不过用户的喜好,对产品的需求,市场的布局,品牌认知度都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要知道联想试图把MOTO重新带来中国市场,最终也是铩羽而归。诺基亚也希望能够再度回杀到中国市场,同样是富士康在推动,但效果如何,很简单,看看我们周围有几人在使用诺基亚手机?不是只会打情怀牌,能砸核桃就可以的。对于夏普来说,又有什么优势?

据悉,夏普手机回归中国市场,主打“全面屏”。不过中国本土厂商在无边框、窄边框等方面也早有布局,相应的产品也并不少。这次的回归,夏普主打的是中高端市场,那么就会面临着和苹果、三星、华为、OV、小米、金立等厂商的直面竞争。夏普进来的第一个发力市场是渠道市场,据悉,夏普已经与中国移动、京东、迪信通签署了2017年度战略合作协议,渠道销售被当作一个重点来布局。很显然这种布局的纵深度不够,售后估计也是一个问题,市场的知名度唤醒还是一个问题,仅仅靠电商布局就想撬动中国市场的机会,几乎是天方夜谭了。

近日,调研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受Galaxy Note 7安全问题的困扰,三星电子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出现了下滑。Gartner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三星仍是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厂商,但市场份额却从上年同期的23.3%降至20.7%。三星第一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7800万部,低于上年同期的8100万部。在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唯独三星的出货量出现下滑。而Gartner分析师认为,三星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主要是受到了中国竞争对手的强劲挑战。Gartner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8亿部,同比增长9.1%。除了三星,苹果公司也遭遇中国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当前,在智能手机设计和质量方面,Oppo、vivo、华为和小米等厂商与苹果的差距越来越小。第一季度,iPhone出货量约为5200万部,市场份额从14.8%降至13.7%,主要是因为中国品牌的崛起。中国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整体市场份额为24%,华为居首,Oppo和vivo紧随其后。其中,Oppo市场份额约为8%。

而金融服务公司Canaccord Genuity近日也表示,今年第一季度,苹果公司在全球智能机行业的利润占比已从去年第四季度的88%降至83%。尽管83%的行业利润占比依旧体现了iPhone超高的利润率,但是它同时也表明竞争对手正在慢慢逼近苹果。Canaccord称,华为最终将进入美国市场,通过百思买、亚马逊等零售商销售不需要运营商合约的手机。可见,我们的手机巨头也在不断地走出去,参与全球的竞争机会和博取话语权。

而且我们看到中国手机军团的崛起不仅牢牢掌控着中国市场的份额,同时也开始了不断向海外新兴市场拓展的速度和力度。印度市场就是其一。根据市场调查公司CyberMedia Research(CMR)前不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vivo、小米、Oppo、联想占据了印度市场前五的位置,且这四家中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已达40.3%,大大超过了三星。中国智能手机品牌迅速抢占印度市场,不是像十年前那样依靠打价格战,而是基于三个策略:一是主打迅速成长的中端市场;二是在双摄像头和指纹密码方面的技术创新;三是大胆的营销投入和渠道分成。而这也是中国手机企业的发展策略所在,在这方面,显然夏普之类的日系企业还停留在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步阶段策略。

印度有近13亿人口。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市场潜力巨大,这也为中国手机品牌走出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据最新的市场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印度用户计划在未来的12个月内更换内存更大和电池待机时间更长的手机,而以前的市场调查显示,用户更新手机的周期是24到30个月。不过,从vivo和Oppo的手机广告遍布印度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出,中国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而在中国市场,你能看到夏普的广告吗?有时候,牌是不好打的,夏普还是没有找准中国市场的需求和用户习惯,以及市场的布局能力。

2017-05-12

小刀马

当在处罚了一波第三方支付公司之后,央行的“闸刀”终于挥向了第三方支付中最大的两个巨头——支付宝钱包和财付通(微信支付)。5月10日,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对支付宝的处罚决定,因违反相关支付规定,被处罚3万元。同日,央行深圳支行也对第二大移动支付巨头财付通处罚同等金额。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央行发出的一个信号,都“乖乖的,谁都不能凌驾于处罚之外”。

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了央行上海分行第134期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处罚信息显示,支付宝(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央行上海分行要求限期改正,处以罚款3万元。同一日,央行深圳支行也公布了对财付通的处罚信息,处罚信息显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未严格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被罚款3万元。有专家认为,央行此次处罚传递的信号是,“支付机构的巨头,要带头落实好相关规定,为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做好表率。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央行由此传递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众所周知,规避金融风险是近期的大事,也是央行不断治理整顿的一个焦点。对于被处罚,支付宝表示,“为贯彻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支付宝在去年初就启动了相关的系统升级和改造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用户理解、认可账户实名制给大家带来的帮助和价值,完成相关的认证工作”。财付通表示,“自《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发布后,财付通第一时间全面启动了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的相关工作。我们一直通过产品引导、用户教育等多种形式,争取妥善、到位地推进实名制的落地工作”。

很显然,“认错态度”都是不错的。不过,双方都未明确回复被处罚的原因,但均提到账户实名制的问题。据此判断,或许双方被罚可能涉及账户实名制。众所周知,央行于2015年底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按照规定,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机构应该对客户进行实名制管理、对账户实行分类管理。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近50家支付公司被处罚。仅2017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对超过10家支付机构开出罚单。

去年7月25日,央行官网发布公告,宣布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存在严重违规现象,两者分别被罚款1110万元和2653.7万元,创下了当时罚款金额新纪录。因此,对于支付宝和微信的区区3万元处罚显然是隔靴骚扰,也可以认为双方收到的“违规”尚不严重,否则也不会出现这么小金额的处罚,一定的警示作用或许才是关键。

我们观察,央行处罚信息中的处罚原因多出现违反反洗钱规定、违反银行卡收单规定以及违规使用客户备付金等。自今年4月17日起,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这是监管的重点,而对于两大第三方支付巨头来说,因为承载着市场巨大的份额,因此在这方面的“辖制”也是重点之一,毕竟可能存在的风险还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二者来说这种集中存管的备付金也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实名制的事实估计尚有一段时间来不断完善。

业内人士表示,反洗钱、用户实名制认定、用户信息保护、数据使用等方面,都是潜在的风险高发区。应该也是监管的重点。防范金融风险是央行一直在监管的重点。事实上,监管层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实施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确立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机制等。央行之前的处罚是针对比较混乱的预付卡和收单业务,但是针对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些放宽,央行的态度是认为这个业务总体上没有问题,但是要有“监管红线”。市场也认为,第三方支付未严格保护客户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也应该是监管的一个重点。

众所周知,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是双寡头格局。对于市场的培育以及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数据显示,阿里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一直占据移动支付的绝对地位。截至去年四季度,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已超九成,达91.12%,剩下的企业只能争抢不到10%的份额。包括一些手机支付企业都难以在中国市场形成规模和潮流,比如Apple Pay等等皆是如此,这也说明中国市场确实不太一样。这一次央行的处罚也是“敲山震虎”,未来的监管或许也会更加严格。

—————————–

(作者简介:小刀马。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微信:daomawuyu99。谢绝微信公众号自行转载,转载请联系作者。)